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0至2012年中国育龄妇女孕前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方法 研究人群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参加“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覆盖的31个省、市、自治区220个试点县的21~49岁育龄妇女,共2 120 131人.研究孕前营养指标主要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含量(HB)和空腹血糖(FBG).结果 2010至2012年总体上中国育龄妇女孕前平均HB含量持续升高,而孕前平均BM1和FBG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将3个孕前营养指标测定的结果均分为4类,各类构成人群均主要分布在25 ~34岁年龄组.孕前低BMI人群发生率逐年增加,从2010年10.4%(31 649/304307)增加到2012年14.14%(114 159/807 131);孕前超重人群及肥胖人群均在2012年发生率最低,分别为10.65%(85 984/807 131)和2.32%(18 735/807 131).孕前低血糖发生率由2010年5.45%(16 581/304307)降至2012年5.23%(42 199/807 131);孕前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逐年降低,分别从2010年3.17% (9 652/304 307)和1.64%(4 982/304307)降至2012年2.71%(21 875/807 131)和1.05%(8 505/807 131).孕前轻度及中重度贫血的发生率在逐年下降,分别从2010年12.29%和0.95%降至2012年9.62%和0.78%;孕前高HB含量人群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0至2012年中国育龄妇女3个孕前营养指标的变化趋势在4个分类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中国育龄妇女总体孕前营养状况良好,肥胖、贫血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HCY、hs-CRP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别为Ti、Tz、Ts组,观察Ti、Tz、Ts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总胆固醇、HCY、甘油三酯、hs-CRP水平;分析HCY、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超声检查Ts组20例出现斑块(指不稳定和稳定斑块),Tz组出现斑块有15例,Ti组出现斑块有12例,Tz、Ts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比Ti组低,Ti、Tz、T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i、Tz、Ts组患者血清TC、TG值无显著差异(P>0.05),Ti组HCY、hs-CRP水平最低,Tz组HCY、hs-CRP水平其次,Ts组出现最高HCY、hs-CRP值(9.86±4.32、13.84±1.21),Ti、Tz、Ts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无斑块组hs-CRP、HCY值明显降低,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高于无斑块组,且低于不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HCY值为(26.45 ± 10.21、34.54 ± 11.62),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hs-CRP和颈动脉斑块、TC、TG均为影响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CY及hs-CRP值增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硬化加重,HCY及hs-CRP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为正相关关系,HCY、hs-CRP也是其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成组序贯设计因其可在期中分析时提前得出结论结束试验,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中。本文将从背景、设计思路、与传统临床试验的比较、使用场景、案例解读、设计要点和报告规范等对该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台湾35~74岁男性体检者骨质疏松(OP)5年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1999~2005年首次参加台湾美兆健检的35~74岁男性体检者7801人,去除基线患OP者505人后余下7296人,将4个体检中心分为建模队列(台北中心,n=3844),余下3中心为验证队列(n=3452)。按建模队列5年后是否发生OP为因变量,以该队列基线指标为自变量在进行单变量分析后,建立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以ROC曲线下的面积(AUC)为判定预测模型拟合优度的主要指标,用验证队列对模型的外部效度进行评估。模型建立后,将人群的预测风险概率正态化后再转化为可实际应用操作的4个风险等级。 结果 基线4个体检中心OP患病率范围为4.77%~7.88%。去除基线患者后,全部受检者5年发病率为2.34%(171/7296),4个中心OP发病率范围为:1.52%~4.8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日常工作性质、腰围、体重和血肌酐水平5个指标。建模队列建立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约为0.728 (95%CI:0.675-0.772) ,验证队列外部效度验证结果为0.698(0.633-0.762)。将建模队列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后,显示中危(占11.9%)和高危(占1.1%)的个体5年内发生OP的危险分别比一般人群高2.4倍和8.1倍。 结论 利用台湾美兆健检纵向数据资料建立的OP 5年个体风险预测模型效应与信度均较高,且纳入的预测变量和建立的风险等级评价标准简单实用,因此对于今后无论个体进行自身OP风险评价还是社区工作者对社群人群进行OP监测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系,为制定认知障碍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3、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2011年基线调查时无认知障碍的6 883名≥45岁中老年人群的相关数据,将2011年基线调查中TG/HDL-C比值按四分位数分组,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国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与认知障碍发病的关系,并采用限制立方样条(RCS)曲线拟合TG/HDL-C比值与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随访至2018年,基线调查时6 883名无认知障碍的≥45岁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生认知障碍者2 532例,累积发病率为36.79%;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分别为(3.08±4.69)和(3.64±6.28),认知障碍组中老年人群TG/HDL-C比值低于认知障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5,P <0.00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老年人血清脂质水平对认知下降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养老与追踪调查队列(CHARLS)队列2011—2018年的数据,选取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群,采用中文版简易精神量表(MMSE)对2018年随访的中老年人认知评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血脂综合指数(LCI)与认知下降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 556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7.03±8.03岁。在调整多个混杂因素后,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的TG (OR=1.229,95%CI:1.036~1.456),LDL (OR=1.221,95%CI:1.034~1.443),LCI (OR=1.282,95%CI:1.081~1.522)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呈正相关,是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HDL (OR=0.765,95%CI:0.646~0.906)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呈负相关,TC (OR=1.010,95%CI:0.855~1.193)与认知下降发生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调查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门诊后患者的就诊原因、就医状况和疾病类型,了解实行分级诊疗、全科-专科门诊分流通道后患者的满意度状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门诊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就诊原因、知晓全科门诊途径、疾病类型、就诊次数和就诊的满意度。结果调查患者600例,其中男性350例,女性250例;患者年龄16~80岁,60岁以上占比例达74.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3.33%。就诊原因按从小到大比例依次为常规取药和检查、疑难共病诊治、健康咨询;知晓途经以医院分诊台分诊比例最高,达50.0%,其次为各种宣传渠道,即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学门诊。患者的复诊和经常就诊比例较高(41.7%和33.3%),总体满意率均很高,对医生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和就医环境的总体满意率分别达95.0%、96.7%和98.3%。疾病类型以各种慢性病、常见病为主(73.3%)。就诊意愿中以后可能还会来比例达78.3%。结论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门诊已经成为重要的就诊分流渠道,逐渐为就诊患者所认可,为常规慢性疾病和部分疑难性疾病患者的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成为高龄患者就医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PM_(2.5)和PM_(10)污染与肥胖发病率相关性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方法使用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就2017年7月5日前发表的有头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与肥胖发病率关系文献进行检索。以NOS量表和AHRQ评价标准评估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分别提取PM_(2.5)和PM_(10)导致肥胖发病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危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和相关数据。结果共纳入文献5篇,与PM_(2.5)有关的文献3篇,与PM_(10)有关的文献2篇;其中3篇为人群队列研究,2篇为横断面研究。3篇与PM_(2.5)有关的文献均认为,PM_(2.5)对肥胖的发病率或患病率及体重增加无明显影响;2篇与PM_(10)有关的文献中,1篇认为女性肥胖患病率的增加与PM_(10)浓度每增加IQR(19μg/m~3)相关,其OR值为1.18(95%CI:1.06~1.32),另1篇文献认为PM_(10)对肥胖患病率无影响。文献质量评价为低偏倚风险。结论根据目前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PM_(2.5)或PM_(10)暴露与肥胖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