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篇
  免费   394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6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29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49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利用分子克隆接术在愿核细胞中表达α-共核蛋白(SNCP),并制备免多克隆抗体。方法 从人神母经细胞SH-SY5Y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SNCP的cDNA序列,测序正确后克隆至pQE-30-GST表达载体上,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GST-SNCP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特异性抗血清,并对该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获得SNCP cD-NA序列为420bp。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呈可溶性,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5000。以其为抗原制备的SNCP抗血清的ELISA效价达到1:32000,并且该抗体可与BALB/c小鼠脑组织中内源性SNCP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 人SNCP可在原核细胞中可溶性表达。用表达的蛋白制备获得特异性较好的SNCP抗血清,为进一步了解SCNP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正常人群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ARS病毒IgG抗体水平。检测对象包括甘肃省9例SARS患者的急性期和(或)恢复期系列血清,l109例直接护理SARS患者的医生、护士、实验室检测人员、疾控人员和曾与患者有接触的人员以及978例正常人血清。结果 9例临床诊断病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中6例为阳性,疾病恢复后12个月血清抗体仍为阳性;密切接触者1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正常人3例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论 病例抗体阳性符合临床诊断,密切接触者和正常人的抗体阳性数较低,提示可能不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类似于PCR的蛋白质扩增方法-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技术(PMCA),用于朊病毒病脑组织中PrPSc的检测。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羊瘙痒因子263K毒株原液与正常仓鼠脑组织匀浆混合,经反复孵育/超声,共10~15个循环。WesternBlot检测扩增产物中蛋白酶K抗性PrPSc信号。结果在本研究试验体系下,263K毒株可以利用仓鼠脑组织为基质在体外迅速复制。所建立的PrPSc-PMCA技术可检测到10-5稀释的毒株原液中的PrPSc。与常规的脑组织免疫印记方法相比,敏感度提高了105~106倍。研究还显示PrPSc还可利用小脑和脑干为基质进行体外扩增复制。结论成功建立了PrPSc-PMCA技术,为朊病毒病的早期诊断和朊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食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我国河南地区食管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HPV L1通用引物GP5+/6+、HPV16E6和HPV18E6型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林州市食管癌组织中HPV存在状况.结果 31例食管癌组织中,29例检测到HPV阳性,阳性率为93.5%;其中19例检测到HPV16 E6基因,阳性率为61.3%,8例为HPV18 E6基因阳性,阳性率为25.8%,5例HPV16E6和18E6基因均阳性,为混合感染.HPV16和18型阳性率为71.0%.结论 我国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组织中有HPV存在,并且HPV感染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鉴别诊断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为尽早诊断、减少疾病的传播以及为临床提供良好的治疗依据.方法 采用液体芯片检测技术结合靶向多重RT-PCR技术建立可以同时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的检测技术.结果 该方法特异性方面检测13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没有交叉,标本的检出率为100%;灵敏度方面达到10e2-10e1(pfu/ml).结论 该分子鉴别诊断可应用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协助诊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追踪观察HIV-1新发感染者体内CRF07_BC重组毒株膜蛋白基因的变异性.方法 从HIV-1感染者血浆中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获得HIV-1 gp120全长及C2-C5区段基因.纯化后装入T载体,转化至Top10大肠埃希菌内增殖,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运用PCR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所获得的目的克隆测序.结果从两个感染者血浆样品中获得感染后半年到2年半间多个时间点的gp120基因克隆共135个及gp120基因C2-C5区段克隆15个,分析显示这些克隆均为HIV-1 CRF07_BC亚型.随感染时间的延长,HIV-1 env基因的离散率与多样性均有增加的趋势.env基因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比较结果显示,C1、C3与V4区段非同义突变比率比gp120基因的其他区域都高.基因多态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内不同毒株基因在不同区段的变异是不同的,基因多样性介于0与0.066±0.028之间.结论 随着患者感染时间的推移,HIV-1膜蛋白基因的变异逐渐增大.C1、C3和V4区的高突变率提示,该基因区可能是HIV-1病毒生存与宿主免疫压力相互作用的主要位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频率。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对50只中国恒河猴外周血CD4 CD25 T淋巴细胞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被检测的恒河猴个体中均存在明显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25 T淋巴细胞大约占CD4 T淋巴细胞的9.1%(变化范围为2.6%~18.1%);其中CD4 CD25highT淋巴细胞约占2.5%(0.3%~5.5%)。对不同年龄和性别个体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频率的初步分析未发现统计学上有年龄或性别差异。结论:中国恒河猴可用于与CD4 CD25 T细胞相关的人类疾病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职业性粉尘与噪声对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对南昌市某车辆厂单纯接触粉尘261人、单纯接触噪声292人、同时接触粉尘和噪声249人以及对照组不接触粉尘和噪声300人行血压测量及常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粉尘组(50/261)、噪声组(36/292)、粉尘+噪声组(67/249)血压异常率高于对照组(17/300),粉尘+噪声组的血压异常率高于粉尘组和噪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组(26/261)、噪声组(20/292)、粉尘+噪声组(40/249)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9/300),粉尘+噪声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粉尘组和噪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噪声组随着接害工龄的增长,血压和心电图异常率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纯接触粉尘或噪声与同时接触粉尘和噪声对心电图和血压均有影响;同时接触粉尘和噪声对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更明显,粉尘和噪声对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呈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 使全社会重新认识了传染病发生、流行及防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即便是当前对传染病防范的认知、应对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已有历史上最好的基础。在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中, 研究和利用各类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相关因素的数据, 以期在传染病发生的早期甚至发生前识别疫情信号, 成为传染病防控研究的重要命题。病原体是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所以以病原学为核心的实验室监测是传染病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基于国家致病菌识别网的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监测预警系统, 其核心是识别病原、识别暴发、识别来源, 在鼠疫、霍乱、流脑等细菌性传染病的早期发现、溯源和精准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重点号围绕实验室监测在细菌性传染病预警和防控中的作用, 从流行和暴发菌株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的联合应用、与常规病例监测体系的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 体现了实验室监测在传染病风险评估和疫情调查中的作用, 同时对实验室监测预警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以期为推动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跨越发展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纹带棒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gyrAgyrBhsp65sodAsecA1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 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纹带棒状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纹带棒状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纹带棒状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我国纹带棒状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分型方案可用于纹带棒状杆菌的分型,但尚需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