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分子预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方法.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疾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2.
目的 观察肝动脉结扎(HAL)对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乏氧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只BALB/C-nu/nu裸鼠,建立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随机分为2组,A组于移植瘤术后2周进行HAL(n=12),B组假手术(Sham)作为对照(n=12).分别于干预术后2 d和4周各随机处死每组中6只荷瘤裸鼠,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移植瘤内哌莫硝唑(Pimonidazole)和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阳性表达和染色强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水平和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并用肺连续切片法计数4周时荷瘤裸鼠肺转移灶.结果 与Sham组比较,HAL组移植瘤内Pimonidazole阳性细胞及HIF-1α表达水平在术后2 d显著增加(P<0.05),并且肿瘤组织和血清内VEGF水平[(922.5±59.3)比(349.6±46.5)ng/L,P<0.01]明显增加.术后4周,荷瘤裸鼠肺转移率较对照组增加(6/6比1/6,P<0.05),但此时乏氧细胞,VEGF表达和MVD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L促进转移性人肝癌裸鼠原位移植瘤短期乏氧及VEGF表达,但不影响移植瘤长期乏氧效应.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相似文献   
64.
 循环DNA是存在于血浆/血清中的游离DNA。已有研究证实肿瘤患者循环DNA来源于肿瘤细胞。因此,检测肿瘤患者循环DNA质和量的改变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较大价值。循环DNA检测具有微创性、标本获取方便、可连续动态检测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肿瘤标志物。有关肝癌患者循环DNA的研究不多,本文就循环DNA检测在肝癌诊断和预后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5.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在原发性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局部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针对小肝癌,可取得与手术切除相近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肝功能较差导致手术风险极大的小肝癌患者,更是作为一种理想的根治性治疗手段[1,2].另外对于RFA术后肝癌的复发及残癌的侵袭及转移性的研究工作也在大量进行,本文就RFA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以及肝癌行RFA治疗术后残癌的生物学特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资料,术前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肿瘤呈多发1例,表现为1个大肿瘤伴周围多个小结节灶,其余5例均为单发.CT平扫除1例病灶周边可见点状钙化外,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肿瘤在MR 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也可表现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或信号区多无明显强化;周围肝内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腹腔及后腹膜均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结论CT和MRI能显示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癌的特征,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7.
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机制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嘉  徐泱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9):589-590
原发性肝癌是位列中国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的一半以上在我国[1].近年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技术日臻成熟,肝移植亦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肝癌肝移植约占我国每年开展肝移植的30%~40%,比例较国外明显偏高[2].  相似文献   
68.
人类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锦忠  钦伦秀  汤钊猷 《肿瘤》2005,25(4):401-403
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之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顺利完成[1].但基因组序列图侧重于人类基因的共性,只是反映了基因组稳定的一面,并未反映其变异或多态的一面,而正是这种基因组的多态性,即基因组序列的差异构成了不同个体与群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对药物与环境因子不同反应的遗传学基础.因此,随着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成功,研究人类基因组的多态性也就成为必然.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态性,最简单、最多见的形式就是发生在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变异,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的主要形式[2].因此,SNP研究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国际研究竞争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69.
婴幼儿亲体部分肝移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5年10月6例婴幼儿亲体部分肝移植临床疗效。方法婴幼儿亲体部分肝移植6例,年龄9个月~3岁,男3例,女3例;手术时体重为7~16kg。胆道闭锁Kasai术后肝硬化腹水4例,先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肝硬化腹水1例,药物性肝炎1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供肝提供者分别为母2例,父4例,提供左外叶肝,平均住院7d,无并发症。5例生存,最长36个月。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术后24h肾功能衰竭、肺出血死亡。术后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甲基强的松龙、FK506和赛尼派。术后并发症为2例胆瘘,术后出血、再次进腹止血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婴儿期进行部分活体肝移植,扩大了供体来源,临床疗效较好,是婴儿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1.临床资料:病人,男,41岁,因腹胀2个月入院,伴有纳差、乏力,无腹泻、黄疽、寒热,当地医院查B超和CT发现右肝占位,考虑肝癌,为进一步诊治而就诊于我院,查体:神清,皮肤巩膜不黄,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静脉不怒张,腹平坦,未见肠型和胃蠕动波,未见浅表静脉曲张,肝脏肋下未扪及,脾脏肋下一指,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