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3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8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3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培训对学员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表、防御方式问卷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2次测试,研究组接受为期4月的心理咨询培训。结果第2次测试时研究组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消耗倾向[(2.93±1.03)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4±1.23)分,(4.14±1.41)分,(3.41±1.45)分,(3.78±0.6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各因子分前后两次测试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培训后潜意显现[(3.90±1.28)分]、幻想[(3.90±2.15)分]、分裂[(3.68±1.18)分]、躯体化[(3.62±1.60)分]、同一化[(2.13±1.53)分]、否认[(4.90±1.40)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46±0.85)分]、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4.32±0.57)分]低于培训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男女性别间比较,培训后男性潜意显现、躯体化、理想化、交往倾向、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培训后较培训前潜意显现、掩饰因子分降低,女性培训后较培训前分裂、躯体化、解除、同一化、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理咨询培训有助于帮助学员重建防御机制,减少使用不成熟性、中间性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32.
轻型脑损伤患者后遗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轻型脑损伤患者后遗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以道路交通事故造成轻型脑损伤的 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脑损伤治疗结束后进行智商和记忆商测验、SCID Ⅰ评估、PDQC和SCICP评估、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完成人口学及伤情等资料的收集。依据CCMD 3中有关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结果 (1)在 114例中各类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 60. 5%,其中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为 28. 1%。 ( 2 )与无精神障碍组相比,有精神障碍组的患者平均年龄偏高为(42. 91±11. 67)岁,文化程度偏低。(3)器质性遗忘与患者文化程度明显相关;器质性人格改变与合并颅骨骨折明显相关。结论 轻型脑损伤后遗精神障碍不容忽视,脑CT/MRI和(BEAM)结果阴性并不能否定脑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3.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1,2]倾向已成为大学生潜在的精神卫生问题.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5].本研究以四川大学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试图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原因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4.
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常有危害自身和社会的行为,同时,由于自知力的缺失,大部分患者拒绝治疗.多年以来,对精神疾病患者都采用封闭式强制治疗的方式.  相似文献   
35.
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的生物心理因素。方法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名正常人进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量表(SS)等评定,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小板5-羟色胺(5-HT)、血清白介素(IL)6(IL-6)及SIL-2R水平,并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2PBG)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数(HbA1c)水平。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45例;采用格列吡嗪7.5-15 mg/d)和常规治疗加帕罗西汀治疗组(合用帕罗西汀组,45例;采用格列吡嗪7.5~15 mg/d和帕罗西汀20 mg/d),治疗2个月后(两组分别失访4例和9例)观察患者上述量表评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其与FBG、2PBG、HbA1c等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1)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TAS、HAMD、HAMA总分高,SS总分较低(P<0.05),MMPI提示人格偏移;血浆ACTH、血清IL-6、SIL-2R及FBG浓度高,血小板5-HT浓度低(均P<0.01和<0.05)。(2)治疗后,合用帕罗西汀组的HAMD分、HAMA分、ACTH、IL-6以及糖代谢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3)患者组的HAMD减分率与ACTH变化率(r=0.37)及IL-6变化率(r=0.40)均呈正相关,HAMA减分率与ACTH变化率(r=0.41)呈正相关(均P<0.01);FBG下降率与H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部分发作(PS)及部分继发全面发作癫痫患者(SGC)脑弥散张量的改变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11例PS患者,11例SGC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者。弥散张量成像采集采用3.0T磁共振仪,用15个方向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采集数据用DTI-Studio软件计算每个受试者表观弥散系数图,然后用基于体素(VBA)的方法进行分析,取校正后P<0.05为有意义区域。基于VBA的发现,本研究对双侧丘脑的表现弥散系数图(ADC)值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BA结果显示PS和SGC患者均存在双侧上纵束、胼胝体及双侧颞叶等区域白质ADC值的增加。但双侧丘脑ADC值增加只有在SGC患者才能观察到。ROI分析结果同样显示SGC患者双侧丘脑ADC值的增加。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皮质丘脑环路假说,即丘脑功能的异常导致继发全面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37.
西藏自治区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I:重型精神障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调查西藏精神障碍患病率,为政府制订西藏卫生工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两次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执行手册/研究版(SCID-I)作为定式检查工具,并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为诊断标准,对西藏具有代表性的4个地市进行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在西藏≥15岁人口中实际调查5375人,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和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分别为0.48%,0.34%,0.17%和0.037%;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56%,0.37%,0.17%和0.037%。结论西藏4类重型精神障碍总的终生患病率为1.14%,如何妥善解决全自治区1%人口中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治问题,在政府制订卫生工作规划时有必要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8.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儿童青少年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对61例发病年龄为10~18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喹硫平或利培酮治疗,其中喹硫平治疗者31例,利培酮治疗者30例。以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有效性,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一些重要生理指标包括血压、体重等评估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期限为4周。结果喹硫平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835±281)mg,平均加药时间为(8.35±5.89)d。利培酮每日平均治疗剂量为(5.83±1.13)mg,平均加药时间为(10.9±3.82)d。治疗4周后同组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BPR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P=0.876);但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利培酮(χ2=4.510,P=0.034)。结论本研究提示两种药物对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均有确切疗效,其中喹硫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近10年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的特征。方法将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于1997年~2006年鉴定的3016例案件,分为前5年组和后5年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近10年中,被鉴定人的女性构成比有所上升(P〈0.05),凶杀案件、纵火案件构成比下降,性侵害案件、盗窃案件,以及性自卫能力和伤残评定的构成比均有上升(P〈0.05)。鉴定诊断中,精神发育迟滞和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比例有所增高,而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比例有所下降(P〈0.05);刑事案件受害者中精神病患者的家人被伤害的比例增高(P〈0.05);做出完全责任能力评定的比例下降,无责任能力评定的比例增加(P〈0.05)。送检单位中法院和其他机关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近10年中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呈现不同的特点,司法精神病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难题。  相似文献   
40.
治疗不敏感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治疗不敏感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转归。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入组的147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随访,共124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在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进行症状评估,评估工具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副反应量表。结果(1)A、B、C、D4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21%、86.96%、50.00%和58.33%,但A组的脱落率较高,达18.69%;(2)治疗敏感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指标在随访3(7±1)d即有下降;而治疗不敏感性抑郁症患者在随访4(14±1)d才下降,治疗前精神性焦虑症状相对较轻,均分约少1.2分,治疗后遗留较多症状,具体为HAMD的焦虑/躯体化、阻滞、HAMA的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BPRS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激活性。结论不敏感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精神性焦虑症状较轻,症状改善较慢,治疗后遗留较多抑郁焦虑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