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舍格伦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类似于人类舍格伦综合征(SS)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运用SD大鼠颌下腺组织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匀多点注射大鼠皮下,再注射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产生类似于人类舍格伦综合征(SS)的唾液腺改变及临床表现。结果:给SD大鼠注射同种颌下腺抗原CFA6周后,其颌下腺出现程度不一的淋巴细胞浸润,唾液流率显著减少。结论:建立的SD大鼠动物模型具有类似于人类SS表现,可作为研究SS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RNA干扰Survivin对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RNA干扰Survivin基因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设计、合成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enesil-shRNA-Survivin,将重组质粒导入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的ACC-M细胞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测序证实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在pGenesil-shRNA-Survivin的ACCM细胞株中,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ACC-M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pGenesil-shRNA-Survivin重组质粒能有效抑制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3.
动态张应力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MMP-9 mRNA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一组锌依赖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主要参与细胞外基质降解、转运和组织重塑,具有降解和变性Ⅰ、Ⅱ、Ⅲ型胶原明胶的特异能力,也可切割天然Ⅳ、Ⅴ、Ⅶ、Ⅺ型胶原。我们对其在动态张应力作用下的合成与表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习和回顾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国内外文献,结合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现状,探讨宗教文化的内涵、宗教文化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及与心理治疗的相关问题,使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能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视野为心理障碍者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康复服务。方法:检索Medline1995/2004年发表的关于宗教文化、精神病学及心理治疗文献为主,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综述、讨论。结果:宗教文化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现象,在不同文化的群体体现出以精神性体验为特征的文化谱。宗教文化在心理疾病的发病及康复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个体的精神系统因自我界限的丧失而表现出精神病态,另一方面,使个体精神系统走向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对宗教体验中不同意识状态的再整合达到进一步的精神成熟是心理治疗师和精神卫生人员值得尝试的努力。结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客观的事实,宗教文化中的核心信念、认知图式、行为仪式通过文化的认同而内化到个体的精神结构中,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精神卫生人员了解宗教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关系有助于对特定个体的精神障碍的理解,在心理治疗中利用宗教文化的更具适应性的一面,为心理障碍的个体提供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心理卫生服务,使患者的精神功能达到新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10~16岁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随机选取64对10~16岁的双生子,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其行为问题,估算双生子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性别、卵型分布特征。结果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6.25%,低于全国非双生子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P=0.004 5);不同性别、不同卵性双生子之间行为问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91;P=0.258);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占总行为问题的38.46%。结论 10~16岁双生子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低于非双生子;在双生子儿童的行为问题中,以交往不良为主。  相似文献   
6.
强迫谱系障碍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杨彦春  刘志中 《华西医学》2004,19(1):160-162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近年来随着对强迫症的病因学、神经生物学、精神病理学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人们发现许多精神障碍与OCD有很多相似性.进而将一组相关疾病统归为一个谱系即强迫谱系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OCSDs),又称强迫相关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related disorders,OCRDs)。本文就  相似文献   
7.
张丽霞  杨彦春  李进 《华西医学》2002,17(4):568-568
患儿 ,男 ,1岁 1 0个月 ,主因怕呆在家里 ,反复说“走”、“怕” ,哭闹 1 0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 1 0天因“上感” ,表现鼻塞流涕 ,曾发热39 3℃ ,无抽搐。当时在睡眠中被抱到医院静脉给予抗菌素一次后退热 ,鼻塞流涕消失。后强迫灌服中药 ,行超声雾化巩固治疗。当时患儿哭闹反抗 ,之后入睡。醒后出现不愿呆在家里 ,要父母带他外出 ,否则哭闹 ,不断说“怕”、“走”。表情紧张恐惧。到别人家玩耍时也很快出现上述表现。但说怕的次数较在家时少。夜眠差 ,易醒。患儿一旦到空旷、开阔的地方 ,或有小朋友玩耍的游乐场所 ,其情绪及言行即表现如…  相似文献   
8.
正灾后心理救援已成为灾害精神医学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亟需编制一个专门针对灾后人群心理健康评估的简便、经济、可行的评估工具~([1])。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德尔菲(Delphi)法,开发地震灾后早期快速心理评估工具。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研究时间为2015年8月-2015年12月,从全国抽选,近5年具有灾后救援经验的专家12人、救援人员15人(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电针刺激厌恶疗法治疗酒依赖的疗效。方法:于2006-04/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35例男性患者,均符合CCMD-3酒依赖的诊断标准,且自愿参加本实验,无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禁忌证。平均年龄(41.4±8.2)岁,平均饮酒年限(21.3±8.0)年,平均日饮酒量350~1200mL(乙醇含量50~60mL/L)。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1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种族及饮酒史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症状(其评分为0~4分,5级:0-无症状,1-轻,2-中等,3-重,4-极重)。自编饮酒渴求程度量表评估患者饮酒渴求程度(包括想到酒、看见酒、闻到酒及其他触发事件共4项,每项以0~7分评定(0=无,7=经历过的最高渴求程度,总分28分)。入院后第1周,两组均接受生理性脱毒治疗,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第2周开始,两组均进行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并参加团体心理治疗。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同时接受1个疗程的电针刺激厌恶治疗:治疗所用仪器为韩氏穴位刺激仪,治疗时将电极安放在前臂,将电流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直至患者难以忍受,再取其1/4的值为基本电流,治疗中视患者反应可略加调整;选择单一的饮酒行为作为目标行为。治疗开始时给患者呈现其既往最常饮用的酒(种类、浓度及酒具应与平时一致),令其想象一个饮酒情境,当患者饮酒欲望出现时,立即给予电刺激,电流强度以求助者出现不愉快情绪体验及相应生理反应为宜,每次持续电刺激10min,然后休息5min,再重复进行1次前述操作;在治疗过程中应予言语暗示增强其厌恶体验。电针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住院第2周时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不显著。②两组治疗后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治疗后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饮酒渴求程度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饮酒渴求程度评分:19.75±1.86,20.27±2.46,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7.90±4.05,18.60±4.21;治疗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1.45±1.28,4.27±3.03,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2.45±2.46,6.33±4.37,P<0.001,P<0.005]。③出院后2个月随访中,电针刺激厌恶治疗组有4例复饮,复饮率20.0%,对照组有5例复饮,复饮率33.3%,两组复饮率差异不显著。结论:电针刺激厌恶治疗可有效消退饮酒行为,复饮率倾向于更低。酒艹卓依赖的理想心理治疗方案应在其他治疗模型的基础上加以电针刺激厌恶治疗。  相似文献   
10.
金敏  杨彦春 《华西医学》2007,22(3):645-647
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分为外向性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违纪、攻击、反社会行为,和内向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和退缩等.中国22城市协作调查组使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24013名中小学儿童的调查表明:4~1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2.19%,全国各地在6.32%~16.0%之间不等[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