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β-catenin在大鼠胚胎肝脏发育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β-catenin在大鼠胚胎肝脏发育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β-catenin在12、16d胎龄大鼠、新生鼠、成年鼠以及肝癌模型鼠肝脏中的表达;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β-catenin mRNA在标本中的转录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在12d胎龄大鼠肝脏中,β-catenin在几乎所有的肝细胞浆中都有比较强的表达,部分细胞的核膜上也有阳性着色;在16d胎龄大鼠肝脏中,β-catenin在肝细胞浆中仍有表达,但是无论是表达强度还是阳性细胞的数量都较前时期有所下降。在大鼠肝癌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定位也以胞浆为主。而在新生鼠和成年大鼠的肝脏中则未见β-catenin表达。RT-PCR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新生鼠、成年鼠肝脏还是胚胎以及肿瘤肝脏中均存在β-catenin的转录,而且转录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胚胎肝脏发育和肿瘤的发生中被激活。β-catenin蛋白在细胞浆中的积累可能不是因为转录水平的提高而是其未被降解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细胞,取第5代细胞与脱细胞异体神经复合培养,构建移植物。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支架组,对照组。术后12周,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检测及组织学等方法评价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及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的检测显示实验组优于支架组(P<0.05);组织学检查,实验组修复神经S-100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支架组,足底皮肤单位面积内触觉小体明显多于支架组,实验组缝合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纤维数目、纤维密度、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均优于支架组(P<0.05),其坐骨神经缺损修复效果接近对照组。结论脱细胞神经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细胞可有效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经脱细胞神经支架溶液诱导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体内具有施万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3.
VEGF-C和VEGFR-3在喉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3(VEGFR 3)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喉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 ,对 3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正常喉黏膜组织、喉癌组织及颈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 C、VEGFR 3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C、VEGFR 3在喉癌组织、颈淋巴结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 ;在喉癌组织中 ,VEGF C、VEGFR 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有关 (均P <0 .0 5 ) ,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T分期无关 (均P >0 .0 5 )。结论 :VEGF C、VEGFR 3联合检测可望作为判断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H-FABP和FAS在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H-FABP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上调(P<0.05),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量较Ⅰ、Ⅱ级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亦增加(P<0.05),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H-FABP相同;H-FABP和FA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H-FABP和FAS在Ⅰ、Ⅱ级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骨痂软骨细胞在骨折愈合中增殖变化的规律。方法 采用二 期骨折愈合模型,骨痂组织常规HE染色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3,Cyclin E,Cyclin A),5-溴尿嘧啶核苷(Brd U),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免疫染色,观测不同时期骨痂组织形态及其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上可将骨痂组织分为四个区域,即静息区(RZ),增殖区(PZ),成熟区(MZ)和肥大区(HZ)。各区的界面不如发育骨生长板中的清晰,细胞排列较紊乱,规则的软骨细胞柱少见。各区的细胞增殖或因处于不同愈合时期而变化,骨折后第1周以RZ软骨细胞增殖,分化为主;第2,3周PZ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而此时RZ软骨细胞已无明显增殖。第4周时各区软骨细胞增殖活动减弱,细胞以成熟,肥大表现为主。结论 在二期骨折愈合模式中,骨痂软骨细胞增殖变化与骨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estin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Nestin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后不同再灌注时间段(6h、12h、24h、72h、7d、14d)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Nestin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6h,Nestin 表达即有增加,至3d时Nestin 表达显著增强,Brdu /Nestin 细胞也已明显可见,至7d时Nestin 表达、Brdu /Nestin 细胞数目均达顶峰,至再灌注14dNestin 表达及Brdu /Nestin 细胞数目均已明显回落。结论脑缺血可引发大鼠Nestin的表达上调,并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7.
Micro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调控性小分子RNA,通过降解靶基因mRNA或者转录后抑制靶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microRNA参与调控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细胞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病理过程。本文就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构建携带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cD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将1032 bp EGFR反义cDNA片段正向及反向插入腺病毒载体质粒pA dT rack-CM V上,与骨架质粒在大肠杆菌B J5183胞内进行同源重组,经293细胞包装、扩增后得到携带EGFR反义cDNA的重组腺病毒A dE asy-GFP-EGFR-sense/an tisense。结果成功地构建了A dE asy-GFP-EGFR-sense/an tisense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经测定腺病毒载体滴度分别2.2×109efu/mL和2.5×109efu/mL。结论构建的重组腺病毒A dE asy-GFP-EGFR-an t-isense可望有效地将EGFR-an tisense cDNA基因导入喉癌细胞株/组织内,为进一步研究喉癌细胞信号转导干预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节苷脂(GM1)对从胎鼠大脑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作用.方法 ①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从胎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加血清诱导其分化.②在NSCs培养基和DMEM/F12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M1,观察GM1对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①与不含GM1的NSCs培养基相比,在NSCs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GM1,NSCs的生长无明显改变,随着GM1浓度的增加,NSCs克隆球体积逐渐减小,细胞逐渐死亡;②在DMEM/F12培养基中单独加GM1而不加血清,NSCs克隆球均未见继续生长,也未见分化,而是迅速的死亡.结论 在NSCs培养基中,低浓度(12.5 μg/mL)GM1对NSCs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较高浓度的GM1对NSCs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在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GM1不能诱导NSCs分化.  相似文献   
30.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mRNA及蛋白质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表达及分布,探寻人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新的分子标志,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型FABP、心型或骨骼肌型FABP、脑型FABP、表皮或牛皮癣型FABP、肝型FABP、小肠型FABP和胃型FABP mRNA及蛋白质在35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1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显示A-、B-、I-和G-FABPs mRNA在两种组织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H-和L-FABP mRNA在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较纤维腺瘤显著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L-和H-FABP在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较纤维腺瘤明显上调(P<0.05),分布范围更广。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E-、L-和H-FABP蛋白质在浸润性导管癌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E-、L-和H-FABP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治疗途径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