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63篇
神经病学   14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8篇
  1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北里社区老老年人群的痴呆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痴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大有北里社区129例年龄≥80岁的离退休人员,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文盲MMSE评分≤17分,小学学历者MMSE评分≤20分,初中或以上学历者MMSE评分≤24分为痴呆;MoCA评分≤15分为痴呆。对MMSE评分≤24分或MoCA评分≤15分者,进一步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调查,并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NINDS-AIREN的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做出痴呆的相应诊断。结果 129例老老年人MoCA评分均值为22.82分,MMSE评分均值为26.45分,新发痴呆患者12例,发病率为9.30%。既往已确诊痴呆患者12例,本社区141例老老年人中,共有痴呆患者24例,痴呆患病率为17.02%,其余82.98%为认知功能正常和轻度认知功能减退。年龄及饮酒是老老年人痴呆的危险因素。伴发心房纤颤、饮酒、帕金森病、吸烟、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者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84%(7/19)、30.77%(8/26)、28.57%(2/7)、22.22%(12/54)、20.00%(15/75)、19.57%(9/46)、16.22.00%(6/37)、15.09%(16/106)、14.04%(8/57)。结论北京大有北里社区老老年人认知功能相对良好。戒烟限酒,早期干预、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帕金森病等疾病,对防治老年痴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野生型星形胶质细胞(ASC)和运动神经元VSC4.1(VSC)共培养时两者产生活性氧(ROS)的相互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比较ASC和VSC在单独培养和共培养时受到兴奋性刺激后生长抑制率;ASC与Hoechst 33342标记的VSC共培养或分别单独培养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2种情况下两者产生ROS的能力。结果: 较高浓度谷氨酸刺激可使共培养的混合细胞抑制率(IRVSC+ASC)明显高于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率(IRASC),而较低浓度时IRVSC+ASC高于IRVS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发现共培养时VSC产生ROS水平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的VSC,且前者在15 min时出现明显升高,而单独培养的VSC产生的ROS在5 min内达到峰值后即逐渐降低;共培养时ASC产生的ROS在10 min时出现明显升高。结论: ASC和VSC共培养时ASC可降低VSC静息时的ROS水平,在受到兴奋性刺激后ASC延长VSC产生高水平ROS的时程。  相似文献   
43.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CHEP)能检测A8纤维和C纤维及脊髓丘腩束功能、反映痛觉通路中枢段和周围段的功能状况.目前多数研究注重于CHEP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其周围段的功能测定并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1-3].我们对其周罔段和中枢段同时进行研究,判断其通路的中枢传导时间和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利培酮薄膜衣片(抗精神分裂症药)在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 2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受试制剂(进口)和参比制剂(国产)2 mg后,用HPLC-MS/MS测定血浆中利培酮及9-羟基利培酮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利培酮:AUC0~t分别为(94.76±82.93)和(103.05±117.71)ng·h·mL-1;AUC0~1分别为(96.72±84.52)和(105.19±119.36)ng·h·mL0-1;Cmax分别为(15.91±5.63)和(16.21±11.56)ng·mL-1;tmax分别为(1.14±0.73)和(1.15±0.54)h;t1/2分别为(7.32±5.94)和(7.44±6.50)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68±40.21)%.9-羟基利培酮:AUC0-96h分别为(268.56±85.20)和(279.64 ±117.86)ng·h·mL-1;AUC0-∞分别为(282.74±87.46)和(294.28±120.32)ng·h·mL-1;Cmax分别为(10.84±4.69)和(11.11±4.80)ng·mL-1;tmax分别为(3.35±2.32)和(4.48±2.76)h;t1/2分别为(23.18±3.26)和(23.12±4.31)h,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37±27.23)%.结论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伴轻度认知损害(MCI)的青中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多导睡眠图的特点。方法对本院睡眠门诊就诊的确诊为OSAS的青中年患者171例,采用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分析2组患者GDS和ADL评分变化。结果青中年OSAS患者中,MCI组患者与非MCI组患者相比较,总记录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有效睡眠时间比非MCI组患者短、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非MCI组患者(P〈0.05);MCI组患者REM睡眠潜伏期、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显著长于非MCI组患者(P〈0.01);而REM睡眠比例、最低SaO2显著低于非MCI组患者(P〈0.01)。结论睡眠结构紊乱和夜间低氧血症是加速了MCI青中年OSAS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发生MCI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6.
虽然欧洲和美国大规模试验证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是有益的,但出血事件常常妨碍溶栓治疗在临床的应用。作者在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二种特殊的远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析其特殊性,对将来临床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目前国内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困难,如针对各个专
科统一的胜任力培养细则尚未完备、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实际执行
过程中落地难等。作为独立二级学科,阶梯式评估反馈模式可能为神经科教学提供落地实施的方法。
建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为各年资住院医师设立要求指标,每年考核,不合格学员由带教
老师有针对性地反复强化培训、补考,直至达到标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阶梯式评估反馈模式,是
对神经科住院医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初探,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临床可行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氢化麦角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 3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 3组 ,每组 10例 ,各组患者分别每日静滴氢化麦角碱 0 .6mg(第 1组 )、1.5mg(第 2组 )或丹参注射液 40ml(第 3组 ) ,疗程 14天。结果 3组治疗前后的斯堪地那维亚脑卒中评分 (SSS)值比较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相互比较 ,第 1组与第 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第 2组与第 3组、第 2组与第 1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痛、心悸及一过性低血压 ,第 2组的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应用氢化麦角碱及丹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均有一定疗效 ,大剂量氢化麦角碱疗效更好 ,但是剂量加大 ,不良反应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发现具有异常睡眠持续时间的个体有更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中国人群睡眠习惯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病房收治的247例脑梗死、225例脑出血及286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的睡眠习惯,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经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体育锻炼等混杂因素后可见:①睡眠时间>8h致脑梗死发病危险性显著增加(OR=3.78,95%CI:2.35~6.10);而与脑出血无显著相关。②失眠及午睡情况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均无显著相关。③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对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病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睡眠时间延长与中国人群脑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对颅内侧支循环及颅内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33例,行双侧经颅超声造影检查,观察Willis环、颅内大动脉和眼动脉的走行、血流方向及血流信号,记录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并对健侧或患侧颈总动脉行压迫试验。结果经颅超声造影对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84.6%、56.5%,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健侧[(74.71±13.07)cm/s vs(100.46±19.15)cm/s,P<0.01]。经颅超声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6%。结论经颅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颅内侧支循环及血供,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