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36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71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3篇
中国医学   1582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991.
目的初步探讨热毒宁注射液过敏反应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嵌套式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300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监测,对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按1∶4比例匹配,匹配因素为性别、年龄±5岁、用药季节、药品批次等,另取4例健康志愿者,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总补体C3(C3)、血清总补体C4(C4)、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总免疫球蛋白IgE(TIgE)。结果 3000例使用热毒宁注射液患者中有2例出现过敏反应,根据匹配原则共检测血清样本14例,2例过敏患者TIgE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IL-10、IL-4均升高,IgA、IgG、C3、C4、IL-2、IFN-γ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健康志愿者及匹配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别,提示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系统激活。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过敏反应可能为由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的中医诊疗规律常常是多数临床专家都认同的共性规律,但这一方法难以体现专家的独特诊疗经验。我们认为,中医诊疗有三个特点,即诊疗过程的表达需要多个变量,诊疗过程存在个体化,诊疗规律的表达是四诊信息、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三组变量间的复杂网络关系。基于此提出通过对专家诊断、治疗思路的记录和连线,来确认中医诊疗规律这一研究方法,该方法能体现专家的独特诊疗经验,可望成为新的中医诊疗规律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患者性别、年龄、地域、季节的基本特征及对免疫毒理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研究方法,收集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3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的2445例患者,制定《喜炎平/热毒宁/痰热清注射液基本信息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地域、季节情况,并采集患者血液样本,检测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L-1β)、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2445例患者中,男性占63.1%,以18岁以下儿童居多,北方地区人数略多,春季患者居多。女性患者IL-1β、cAMP、MIPL-1β、PGE2、TNF-α高于男性(P<0.05或P<0.01),儿童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年龄患者,北方患者IL-1β、IL-4、IL-6、IL-8、cAMP、TNF-α高于南方患者,夏季患者IL-1β、IL-8、cAMP、PGE2和TNF-α高于其他季节(P<0.01)。结论不同年龄、性别、地域与发病季节感染性疾病患者免疫毒理学指标有所不同,其可能成为影响临床诊疗决策的混杂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数据,了解消化性溃疡(PU)患者人口学特征、中医证候特点及合并疾病特征。方法收集全国20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3年10月至2011年5月HIS数据库中9 539例PU住院患者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入住科室、入院方式、住院天数、费别、费用、西医诊断、中医证候、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539例PU患者中,男性6507例,女性2339例,性别缺失693例;年龄18~100岁,中位数为58.00岁,男性患者中位数为52.00岁,女性为57.00岁;住院天数1~365天,中位数为10.00天;住院总费用1000元以上,中位数8535.59元;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为主,分别占男性的37.33%、21.33%、6.67%,分别占女性的19.35%、22.58%、14.52%;合并疾病以慢性胃炎、高血压病、冠心病常见,分别占32.88%、16.61%、10.23%,并发症以消化道出血多见,占22.85%。结论消化性溃疡疾患男性比例高,女性患者较男性年龄大,男性以实证为主,女性以虚证为主,多合并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995.
艾青华  谢雁鸣  李霖  杨薇 《中医杂志》2014,(18):1596-1600
目的运用倾向评分法分析真实世界中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方法基于全国20家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选取年龄在18~80岁之间的患者,将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使用1种功效类似的中药注射剂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广义增强模型(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平衡大量混杂因素的偏倚,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估计,分析参芪扶正注射液对AST水平的影响。结果平衡57个混杂因素后,数据显示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比使用1种功效类似的中药注射剂导致AST发生异常变化的可能性要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对潜在偏倚不敏感,认为本研究可能不存在没有观测到的变量。结论基于现有的HIS数据和研究方法认为,使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AST指标异常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姜俊杰  谢雁鸣 《中医杂志》2014,(17):1506-1508
为保障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的质量,以"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为例,基于现场监查,提出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包括遗漏监测病例、监测人员对不良反应/事件的判断不足、电子数据上报滞后与信息录入不准确、一级质控力度不足。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质量控制优化方案,包括选择可掌握全院用药信息的科室为负责监测的部门、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判断病例是否遗漏,定期举办不良反应/事件培训会、组建不良反应/事件判读专家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建立数据库平台,强化一级质量管理,旨在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梳理中医文献,对病机的定义、组成要素和分类进行了论证,认为病机是指病因与证候之间、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之间因果关系的中医理论解释,分别称为病因证候病机、证候证候病机和证候症状病机;病机是一个论证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3个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998.
黎元元  程豪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551-3554
该文旨在分析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真实世界中治疗脑梗死的人群特征及合并用药情况。通过选择全国20家三甲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中使用灯盏细辛且主要诊断为脑梗死的2 484例患者用药信息,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使用Clementine 12.0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脑梗死合并疾病、灯盏细辛常用合并用药。结果显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1.63:1);年龄>46的中老年人为多,疗程7~14 d占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常见合并用药可分为7类:抗血小板治疗药(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降血脂药物(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桂哌齐特)、脑保护剂类药物(吡拉西坦)、改善脑循环药物(前列地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疏血通注射液、血栓通),合并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硝苯地平、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等;患者临床治愈率和好转率达到97.60%。下一步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开展该组合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99.
该文围绕着中药注射剂创新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上市后的再评价进行了系统的证据综合:药品质量控制;上市后药理学文献评价研究、临床疗效文献评价研究、临床安全性报道文献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如毒性实验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再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Ⅳ期临床试验;来自20家医院共14191例医院HIS数据的分析;739份ADR病例来自国家SRS系统中的报告分析;目前正在开展的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等7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使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从研发到上市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证据链,能为该药规范性地开展再评价工作提供有利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000.
风险控制对于保障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制定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风险控制方案,并保证其完善可行,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参附注射液由古方"参附汤"经剂型改进研制而成,上市前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涵盖了种质、药材、生产、质量控制、流通、贮藏、使用等各个环节,并系统开展了上市前的成分、药理、毒理等研究和上市后的临床定位以及安全性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风险控制思路,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文献资料表明,参附注射液应用十分广泛,不良反应也较低。该文基于文献,梳理参附注射液的相关研究,从质量控制、非临床安全性、非临床药理、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研究及风险管理计划等方面的实践来讨论参附注射液的风险控制思路,希望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