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erbB3、erbB4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 ,为该基因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DNA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法 )和HE染色检测 5 0例宫颈鳞癌中erbB3、erbB4基因蛋白表达及凋亡指数 (AI)和增殖指数 (MI)。结果 宫颈鳞癌中erbB3、erbB4表达率分别为 5 2 .5 %、44 .0 % ,AI、MI值分别为 5 .5 0± 4.10和 4.18± 3 .63 ,随着宫颈癌恶性程度增高、FIGO分期进展、肿瘤体积的增大和淋巴结转移组 ,erbB3、erbB4表达率增加 ,AI、MI值也增高 ,但差异仅在分化程度上有显著性 (P <0 .0 5 )。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erbB3、erbB4表达与AI、MI间无相关性 (r3=0 .10 98、0 .12 3 6,r4 =0 .2 15 1、0 .2 5 5 8,P >0 .0 5 )。结论 erbB3、erbB4和AI、MI预示着宫颈癌恶性潜能 ,但不能作为预后有用指标。erbB3、erbB4的作用机制可能不是通过细胞凋亡或增殖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晓战  南克俊  李春利  陈玲 《医学争鸣》2006,27(21):1937-1939
目的:探讨p34cdc2激酶在肝细胞肝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方法:收集HCC(含癌旁组织42)标本47例,正常肝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p34cdc2激酶的表达并结合增殖与凋亡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在肝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细胞中p34cdc2表达定位于胞质中,在癌组织中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肝癌、癌旁组织中的增殖指数(PI)分别为(30.34±4.46)%与(27.88±5.89)%,肝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癌、癌旁组织中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8.62±2.28)%与(7.38±2.61)%,肝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p34cdc2蛋白阳性组PI(49.26±4.81)%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23.07±4.15)%(P<0.05),AI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HCC中增殖与凋亡均高于癌旁组织;p34cdc2和PCNA一样可作为反映HCC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的有效指标;p34cdc2并不是HCC凋亡所必须.  相似文献   
3.
在医学院校开设肿瘤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日渐增高,肿瘤已经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在我国,医学院校肿瘤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相对滞后。为此,本文从肿瘤学的现状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进展等方面出发,阐述了医学院校开设肿瘤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随着乳腺癌发病率及检出率的增高,其预后更为众人所关注。除传统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如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其它一些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本文就目前已经确立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如ER、PR、HER-2 p53、Ki67等及一部分未来可能有实用价值的预后因子如nm23、MCM7、CD44、端粒酶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RT-PCR法检测STMN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石蜡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紫杉醇治疗疗效以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135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STMN1 mRNA的表达,探讨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的关系。通过随访STMN1 mRNA不同表达水平的患者,探讨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STMN1 mRNA表达水平在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21)。STMN1 mRNA低表达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13.0个月,而高表达者为8.0个月(P=0.037)。紫杉醇类化疗方案在STMN1 mRNA 高表达组中的疗效显著低于 STMN 1 mRNA 低表达组(P=0.028),而在无紫杉醇类化疗患者中,两组之间疗效评价差异没有显著性(P=0.912)。结论:STMN1 mR-NA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STMN1 mRNA高表达与较短的生存期相关,STMN1 mRNA表达水平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效果有关。mRNA高表达组的患者化疗疗效较差,提示STMN1 mRNA高表达对紫杉醇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我国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例的诊治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方法 依托医渡云大数据平台,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18年3月我国13个省、直辖市地区的16家三甲医院中收治因胆囊良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105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胆管损伤病人占16家医院同期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的0.104%,其中男44例,女61例,年龄50.0(25~76)岁。其中损伤与修复手术在相同医院完成者34例(32.4%),在外院发生胆管损伤后转入者71例(67.6%)。胆管损伤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发热和黄疸。所有病人中治愈率为88.5%,其中20%须行多次手术治愈,死亡1例,病死率0.95%。损伤后早期(48 h内)手术效果优于48 h以后修复者。发生损伤后首次修复失败再转入的病人治疗效果最差,均再手术。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管损伤须根据损伤原因、部位与程度等综合因素行个体化胆道修复治疗,一旦发生,及时诊断并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进行首次确定性修复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与SOX方案(奥沙利铂+替吉奥)化疗治疗不可切除的胆囊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8例不可切除的胆囊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04例。对照组均给予mFOLFOX6方案进行化疗,观察组则均给予SOX方案进行化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肝毒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白细胞计数降低情况、胃肠道反应及血小板降低情况等。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含量进行检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及临床获益率(CB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肝毒性、神经毒性、心脏毒性、白细胞计数降低、胃肠道反应及血小板降低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AST及ALT等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PFS及O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OX方案化疗治疗胆囊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优于mFOLFOX6方案,且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热疗诱导食管癌EC109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凋亡及其与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仪精确控制温度,对食管癌EC109细胞行37℃(对照),43℃,45℃,47℃热疗处理,四甲基偶氮唑蓝(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双染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Western bolt)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食管癌细胞在37℃,43℃,45℃处理下,细胞生长抑制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并有显著性差异,43℃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三者差异显著。45℃和47℃生长抑制及凋亡率均无明显差异。总-caspase-3(pro-caspase-3)表达随温度升高而增多,而活性csapase-3(actived-caspase-3)在43℃表达最多。结论:热疗通过提高活性caspase-3表达诱导食管癌EC109细胞凋亡,在43℃凋亡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8年至2015年收治的21例PBL住院患者一般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21例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3~78岁,中位年龄41岁.ⅠE期12例、ⅡE期4例、ⅣE期5例,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17/21例),治疗及预后:全组患者9例(42.9%)接受联合化放疗,11例(52.4%)单纯化疗,化疗方案以CHOP(7例)和RCHOP(11例)为主.中位随访42个月(3~126月),全组中位生存期56月,3年总生存率为84%,5年总生存率为78%.化疗联合靶向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放疗与单纯化疗相比,5年总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88.2%和76.5%,P=0.77;84.3%和72.6%,P=0.38).结论:PBL接受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李斌  陈武科  陈鹏  廖和和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0):1867-1871
目的:探讨MTA1、MMP-9mRNA表达量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MTA1、MMP-9mRNA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侵润性乳腺导管癌中MTA1表达进行检测,原位杂交法对MMP-9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中MTAI、MMP-9mRNA(肿瘤细胞)、MMP-9mRNA(间质细胞)阳性表达率为71%、49%、58%。MTA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相关性;MTA1蛋白定位变化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9mRNA(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MMP-9mRNA(间质细胞)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MTA1阴性时肿瘤细胞内MMP-9mRNA表达率为38%,MTA1阳性时MMP-9mRNA表达率为5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A1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MTA1蛋白定位变化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MTA1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内MMP-9mRNA表达下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