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肝血管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一种肝脏血管源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婴幼儿肝血管瘤及先天性肝血管瘤,临床表现不一,无显著特异性,且部分患儿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来说,无并发症的血管瘤随着时间推移大多可自愈,但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病死率较高.新生儿肝巨大血管瘤并心力衰竭者外科手术风险较大,临床需尽快控制心力衰竭症状,降低病死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早产儿的基本特征、导致早产的原因,为早产的防治、早产儿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年7月~2007年7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2 517例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比率及早产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 517例早产儿中,极早早产占2.7%,早期早产占26.9%,32~35周占42.9%,35~36周占27.5%。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2 000 g、2 000~2 500 g分别占总数的2.3%、19.1%、31.7%、46.9%。早产儿占同期住院新生儿总数的25.7%~33.05%,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早产的主要原因是胎膜早破(24.16%)、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18.5%)、双胎及其并发症(17.52%)、自发性早产(10.33%)、前置胎盘/胎盘早剥(5.24%)。十年间,导致早产原因排序无明显变化,妊高征、双胎/多胎及其合并症略有上升。【结论】早产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胎膜早破、妊高征、双/多胎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加强围生期保健,积极防治早产诱发因素,是减少早产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C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长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CC组,每组16只;HIBD组及CC组经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制作HIBD模型,CC组在HI前、HI后0 min、24 h、48 h、72 h给予CC 20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同时从生后10日龄起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新生细胞,剂量50 mg/kg,每12 h 1次,共5次。12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和海马CA1区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余各组大鼠28日龄时行Y迷宫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三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均可见Brd U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8,P0.01);HIBD组、CC组Brd U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均可见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7,P0.01);CC组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较HIBD组显著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中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92,P0.01),以HIBD组最多,假手术组最少,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Y迷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总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5,P0.01),以HIBD组所需训练次数最多。24 h后正确反应率在三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4.99,P0.01),以HIBD组大鼠正确反应率最低。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以改善HIBD大鼠长期学习记忆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河南省小于胎龄儿(SGA)的临床特征,为SGA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产科分娩的<37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情况、母亲社会学资料、围生期情况、并发症、结局和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按胎龄和出生体质量的关系分为SGA组和适于胎龄儿(AGA)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TA-NE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2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接受输注红细胞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符合TA-NEC组纳入标准的极早产儿为TA-NEC组;按1:2比例匹配同期同性别、胎龄(±3d)、出生体重(±200g)、输血日龄(±3d)的非NEC极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差异,探讨TA-NE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男138例、女66例,平均胎龄(29.0±1.5)周,中位出生体重1 100.0(951.0~1 200.0)g。TA-NEC组68例,对照组136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晚发型败血症是极早产儿发生TA-NE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完全经口喂养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患有宫内窘迫、绒毛膜羊膜炎和/或晚发型败血症的极早产儿在输注红细胞后48 h内更容易发生NEC。预防围生期缺氧和败血症,在安全前提下完成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对降低极早产儿TA-NEC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极早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极早早产儿NEC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的极早早产NEC患儿及分层随机抽样选择同期同胎龄的非NEC患儿各1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特征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程与转归:极早早产儿NEC的发病日龄为[12.0(5.0~22.5)]d,Ⅲ期较Ⅱ期NEC患儿发病日龄更早(Z=3.05,P=0.002)、出生体重更低(t=2.46,P=0.015)、病死率更高(χ2= 63.65,P<0.001)。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呼吸暂停、肉眼血便和呕吐,Ⅲ期较Ⅱ期NEC腹胀更严重(χ2=5.09,P=0.024)。3)合并症:Ⅲ期NEC中重度窒息、机械通气、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败血症以及男婴的发生率均高于Ⅱ期 NEC(χ2=4.69、8.51、5.32、3.89、5.75,P<0.05或<0.01);而发病前喂养率、发病前喂养量均低于Ⅱ期NEC(χ2=12.32,Z=3.93,P<0.001)。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1.888, 95%CI:1.019~3.499,P=0.043 )、败血症(OR=6.866, 95%CI:3.522~13.385,P<0.001)、低钙血症(OR=2.684, 95%CI:1.053~6.840,P=0.039)是极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纯母乳喂养(OR=0.318,95%CI:0.108~0.933,P=0.037)为保护因素。结论 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早产儿的早期识别,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NE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的差异,以期为NEC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新生儿科收治的确诊NEC患儿(包括Ⅱ期和Ⅲ期)2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SGA组55例,AGA组181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1)SGA组剖宫产出生者比例(83.6%)高于AGA组(59.7%),其母孕期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6.4% vs.24.9%)、胎儿宫内窘迫的比例(32.7% vs. 11.6%)高于AG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GA组发生Ⅲ期NEC的比例(41.8% vs.26.5%)、预后不良(放弃+死亡)率(25.5% vs.13.3%)、住院天数[25(16,23)vs.17(12,24)]均高于AG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开奶日龄、发病日龄、发病前72 h内输注红细胞、发病时WBC、CRP、PLT水平、病原学检查(大便培养、血培养)阳性率、手术治疗例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Ⅲ期NEC、NEC诊断后主要并发症如败血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腹膜炎、肠穿孔、硬肿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均是导致SGA组和AGA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SGA组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Ⅲ期NEC(OR=15.211,95%CI:2.998~26.107)、NEC诊断后并发败血症(OR=10.440,95%CI:1.627~19.377)、休克(OR=12.256,95%CI:2.896~21.058)和肠穿孔(OR=6.305,95%CI:1.473~8.240);影响AGA组NEC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Ⅲ期NEC(OR=13.352,95%CI:1.866~18.540)、NEC诊断后并发败血症(OR=9.662,95%CI:2.508~16.004)和休克(OR=11.254,95%CI:2.183~17.005)。结论 SGA并发NEC时病情较AGA更重,预后不良率更高,应积极治疗NEC后的各种并发症,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乳糜胸(CC)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C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最终纳入CC患儿60例,男36例、女24例,胎龄36.7(34.7~38.8)周,出生体重3 160.0(2 755.0~3 645.0)g,早产儿31例,足月儿29例。产前诊断胸腔积液52例,宫内治疗13例,出生时窒息31例,在产房插管27例,复苏时胸腔穿刺8例,双侧胸腔积液30例,胎儿水肿19例,低蛋白血症29例,合并先天性乳糜腹14例,合并先心/染色体异常12例。与足月儿组相比,早产儿组男性比例较低,出生体重较轻,宫内治疗、胎儿水肿、窒息、在产房插管、机械通气、双侧胸腔积液、白蛋白<30 g/L、合并先天性乳糜腹以及死亡比例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49例,死亡组11例,死亡患儿均于生后1周内死于呼吸衰竭。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儿水肿是CC新生儿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病例行保守治疗,随访存活患儿,3例失访,1例复发,余45例情况良好。结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小剂量EPO组29例,rhEPO 300 U/kg.次,大剂量EPO组23例,rhEPO 500 U/kg/次,首次皮下注射,以后静脉注射,每周3次,连续2周;其余治疗措施同对照组24例。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监测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Hb、Ret及P lat的变化,同时在生后3 d、5 d、7 d进行神经学评分,生后7 d、14 d、28 d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结果:①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小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大、小剂量组之间无差异(P>0.05);②神经学评分随时间改变,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大、小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大、小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EPO治疗两周后除Hb、Ret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它监测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血糖及p la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00或500 U/kg.次EPO都能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恢复,且疗效一致,两种剂量的促红细胞增生作用无差异,对其它系统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