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familial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FIBGC)是一种以影像学上有基底节及脑其他部位钙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多数患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是健康的,而到了30-50岁时,典型患会逐渐出现神经精神以及运动障碍。首发症状通常包括动作笨拙、易疲劳、步态不稳、言语缓慢、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肌肉痉挛等,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神经精神症状往往是首发或最突出的表现,轻仅仅为轻度注意力或记忆力的下降,重则会出现人格及行为改变,终致精神病或痴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托吡酯(topiramate,TPM)对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海人酸(kanic acid,KA)组和TPM预处理组,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和bcl-2表达的变化。先将TPM组大鼠用TPM预处理,然后采用KA(10mg/kg)腹膜腔注射制作SE模型,在痫性发作终止后6、24和48h取海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KA组神经元呈凋亡特征;TPM组神经元结构大致正常,但出现核仁边聚和细胞器增多现象,亦观察到少量凋亡神经元。KA组于SE后6h观察到bcl-2表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4h时开始减弱,48h仅有微弱表达;TPM组在24h时bcl-2呈强表达(P<0.001),并持续至48h。以上结果提示:托吡酯预处理能减轻癫痫大鼠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20例患者VEP、SEP、BAE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重症肌无力(MG)患者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 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3种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新诊断的MG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VEP、SEP及BAEP。结果:与正常人比较,VEP 6例(30%)异常,其中5例双侧和1例单侧P1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SEP 4例(20%)异常,其中3例双侧和1例单侧N13-N20波间期延长,波幅降低; BAEP 9例(45%)异常,其中7例双侧和2例单侧的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延长,Ⅲ、Ⅴ波波幅减低。结论:有部分MG患者的VEP、SEP及BAEP有明显的变化,提示他们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通路不同程度受损害,并且这三种诱发电位可能对胆碱能传递受损程度的判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配合胞二磷胆碱治疗血管性痴呆36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8例确诊为VD的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应用葛根素、胞二磷胆碱治疗;对照组32例单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前后两组病人应用改良长谷川智能量表(HDS)分别评分,同时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评分提高有显著差异(P<0.05),Vm和PI改变亦有显著差异(P<0.05和0.01)。结论:葛根素能显著降低VD病人脑血管阻力,增加脑灌注,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24岁。因咳嗽、心慌伴发热7d,加重伴憋气、恶心、呕吐2d,于2005年8月15日11:00急诊入院。患者于2003年始消瘦,经常腹泻、乏力,未诊治。2005年3月停经,诊断妊娠。停经3个月余心慌、乏力等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查游离T3(FT3)13.7pmol/L(正常值2.3~9.2pmol/L),n34.2pmol/L(正常值13.4~23.7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01mIU/L(正常值0.1~4.5mIU/L),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血糖5.7mmol/L,为不影响胎儿,未用药。停经23周余时,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继之发展为高热、焦虑,心慌、胸闷,憋气、咳黄色及粉红色痰,不能平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对大鼠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雌性Lewis大鼠髓源DCs,加入奥美沙坦(终浓度10 μmol/L)和等体积的DMSO,分别记为奥美沙坦修饰的DCs(olmesartan modified dendritic cells,OLM-DCs)和未经奥美沙坦修饰的DCs(control DCs,Con-DCs)。使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DCs表面CD80、CD86和MHC Ⅱ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及DCs中IL-10和TGF-β的表达。OLM-DCs和Con-DCs分别与卵白蛋白(OVA)致敏的淋巴结CD4 + T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0水平。 结果:奥美沙坦抑制了DCs表面MHC Ⅱ分子的表达,促进了IL-10的产生。与Con-DCs组比较,OLM-DCs抑制了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FN-γ的产生。结论:在体外,奥美沙坦能够诱导产生耐受性DCs,后者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Th1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缺血中心区、半暗带区神经元和微血管的表达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大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EI作为免疫佐剂对G250抗原肽基因PVAX1/C-G250肽-C免疫保护效果的增强作用及联合应用CAIX蛋白疫苗进行PRIME—BOOST免疫程序免疫增强效果。方法:用Eco R I、Xho I和Eco R I、Sal I分别双酶切PVAX1及既往构建的p ET28a(+)/C-G250肽-C质粒。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VAX1/C-G250肽-C,酶切分析鉴定。大量提取质粒并分光光度计测质粒含量。将32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裸DNA组,(B)DNA-PEI复合物组,(C)DNA-PEI+蛋白疫苗组,(D)空白对照组。按0,10,20,30天程序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C组在第20天及第30天进行蛋白冲击。初次免疫前和第40天鼠尾取血,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流式细胞术测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结果:酶切及基因测序鉴定证实G250抗原肽c DNA正确插入PVAX1/C-G250肽-C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中。昆明小鼠经4次免疫后,3个实验组都产生了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B组的抗体滴度1:1.28×104及CD4+、CD8+达26.12%和12.60%,明显高于A组的1:3.2×103和CD4+,CD8+占到19.32%和10.74%。而蛋白冲击组的1:5.12×104和CD4+,CD8+占到41.96%和15.14%,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AX1/C-G250肽-C。该DNA疫苗与PEI和G250蛋白疫苗联合使用后产生极强的免疫原性,诱导产生了高滴度、高特异性抗体及细胞免疫反应。证实G250DNA疫苗联合PEI使用并进行蛋白疫苗冲击的免疫策略可产生强大的免疫保护作用。为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的疗效。方法用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建立急性EAMG模型,并进行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以球形纤维素为载体色氨酸为配基的吸附剂治疗2h,能清除49.85%±2.55%的致病抗体,肌无力症状显著改善;重复神经电刺激实验CMAP衰减率从21.875±3.226(3Hz)、22.250±2.815(5Hz)和24.375±1.685(10Hz)恢复到17.875±1.642(P<0.05)、18.750±1.388(P<0.05)和23.250±1.388;单纤维肌电图示MCD值也从23.125±2.997(3Hz)、26.375±4.172(5Hz)和30.375±4.470(10Hz)显著性地缩短至19.250±1.488(P<0.05)、21.750±2.375(P<0.05)和26.125±2.031(P<0.05)MEPP波幅(μV)也从30.54±3.74显著增加至40.43±3.45(P<0.01),频率(次/s)从17.18±2.87显著增加至18.74±2.75(P<0.01);单位面积的神经肌肉接头数从9.825±3.401增加至10.900±2.879(P<0.05)。结论全血灌流免疫吸附治疗能有效清除被动转移型重症肌无力动物体内致病抗体,并相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肌肉电传导功能,增加神经肌肉接头处nAChR数量,为临床重症肌无力的血液净化治疗提供了新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潜伏期致癫痫状态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及Fas、Bax、cas-pase-3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采用海人酸腹腔注射(A组)和尾静脉注射(B组)诱发不同潜伏期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于SE终止后不同时点取海马,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半定量RT-PCR检测Fas、Bax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A组潜伏期为97±11min,线粒体肿胀,神经元呈凋亡征;B组潜伏期为48±13min,线粒体肿胀且伴膜的崩解,神经元呈坏死表现。对照组及B组未检测到Fas及Bax mRNA;A组Fas及Bax的mRNA表达均于SE后6h出现,24h增加,48h达高峰,并持续至72h。两组动物均在SE后6h出现caspase-3表达增高(P<0.001),24h达顶峰(P<0.001);A组高表达持续至72h,B组在48h点急剧降低。结论不同潜伏期的SE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损伤,进而决定了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