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5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自临床分离的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基因、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 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两株经测序比对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产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I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苏倩  张莉  夏玲玲  郜玉峰  李家斌 《安徽医药》2022,26(8):1562-1566
目的明确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肝衰竭(LF)病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ALSS治疗的肝衰竭病人216例,选择有临床症状并经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对此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DMF染毒及VC干预后心肌细胞及核形态改变;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DMF染毒不同时间、特定浓度DMF合并不同浓度VC干预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结果 DMF染毒后细胞及核形态出现不同程度异常,低浓度VC干预后有所改善;100、140、180、220、250 mM DMF染毒24h,100、140、180、200、220 mM DMF染毒48 h,100、125、140、180、200 mM DMF染毒72 h后,同时间不同剂量染毒,细胞ROS、T-AO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剂量不同时间染毒,细胞ROS、T-AO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S:24 h:F=5 763.00,P<0.001;48 h:F=5 861.00,P<0.001;72 h:F =9 188.00,P<0.001;T-AOC:24 h:F=6.25,P=0.004;48 h:F=11.48,P<0.001;72 h:F=14.13,P<0.001).VC (0.025、0.05、0.10、0.25 mM)干预后ROS、T-AOC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氧化损伤可能是DMF发挥毒性的重要机制;低剂量VC可缓解DMF产生的氧化损伤,对细胞产生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CGR3A和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与HBV感染后不同转归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和门诊841例慢性HBV感染者和296例自限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标本,并将慢性HBV感染者根据病情进展程度进一步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肝硬化(LC)组、肝细胞癌(HCC)组。采用AccuCopy技术定量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FCGR3A和FCGR3B基因拷贝数变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χ2检验分析FCGR3基因CNV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应用年龄和性别校正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CNV对HBV感染慢性化的影响。结果 慢性HBV感染组与自限性HBV感染组的FCGR3A、FCGR3B 拷贝数变异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06、19.143,P值均<0.05)。在慢性HBV感染后疾病...  相似文献   
5.
患儿.3 10/12岁,因“突起高热1d伴呕吐1次”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9.3℃,体重13kg,轻度营养不良,神志清楚,烦躁。颈抵抗(+),克氏征(-),左侧巴氏征(+)。左侧口角糜烂.鼻腔有血痂。咽部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及双下肢可见数十枚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或暗红色瘀点、瘀斑。腹软,肝、脾肋下未及。  相似文献   
6.
徐楠 《安徽医学》2015,(1):86-88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例资料,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及预后情况进行了分类、归纳及统计。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急性胰腺炎,该并发症多发生于疾病缓解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易出现漏诊、误诊,实验室检查以血清脂肪酶升高为主,血清淀粉酶仅轻度升高,经禁食、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疗,病情可以很快缓解。结论在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原有消化道症状加重,或持续剧烈腹痛,应警惕合并急性胰腺炎。  相似文献   
7.
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临床特征。方法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应用RT-PCR法和序列分析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并且对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检测均阳性,8例患者特异性血清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均有发热症状,外周血细胞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均有丙氨酸转氨酶、谷氨酸转氨酶或乳酸脱氢酶的升高,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并经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可恢复。  相似文献   
8.
观察安徽省近3年来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 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 PA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平均值为15.3%、17.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平均值为25.2%,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的耐药率为42.0%~55.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唑肟的耐药水平有显著性提高(P<0.05)。 PA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呈增高趋势,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献血员中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从S基因变异角度探讨隐匿性HBV感染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经血站筛查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员血浆594份,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套式PCR检测血清HBV DNA.对筛查出的隐匿性HBV感染者再次用雅培试剂定量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并对其S区进行测序,发现可能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随机收集11例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作为阳性对照,对其S区进行测序,比较其与隐匿性HBV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594例献血员中有15例为隐匿性HBV感染,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为2.5%.未发现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与隐匿性HBV感染有相关性.1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有10例进行了S区测序,结果HBV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3例在“a”决定簇内出现氨基酸突变,分别为1126T(1例)、T140I(2例).与隐匿性HBV感染者相比,阳性对照在“a”决定簇内仅出现了1例T131N变异.结论 常规检测HBsAg阴性的献血员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且这些病毒可能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0.
痰标本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整合子分布及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痰标本分离革兰阴性杆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与分型。方法用Ⅰ类、Ⅱ类和Ⅲ类3种整合酶基因通用引物扩增398株痰标本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相应基因;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临床菌株的MIC。结果Ⅰ类整合酶基因总阳性率为48.7%,Ⅱ类整合酶基因总阳性率为2.3%,未检出Ⅲ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Ⅰ类和Ⅱ类整合子同时阳性率为1.5%。肠杆菌科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69%,Ⅱ类整合子阳性率为2.7%;非发酵菌中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34%,Ⅱ类整合子阳性率为1.8%。在肠杆菌科细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菌株。结论在痰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高于非发酵菌,Ⅱ类整合子则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