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易被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荧光RT-PCR检测新布尼亚病毒RNA及S、M、L3个特异性基因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2例误诊患者的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3例患者的急性期血清中均能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及3个特异性基因,S基因序列比对均为新布尼亚病毒,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的基因序列有一定的差异。结论通过病毒特异性基因鉴定、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双份血清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效价检测,3例临床误诊的患者均为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临床特点和血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依《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共收集17例患者,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1996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暴发疫情发病11例,2010年对留存的7例患者血清进行复核,5份检出新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阳性;2010年对1996年疫情中的4例病例再次采样检测,4份标本新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阳性。1996年疫情病例11例,2010~2012年监测发现新布尼亚病毒病例6例,合计17例病例中,死亡5例,重症1例,轻症11例,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100.00%)、血小板减少(100.00%)、白细胞减少(76.47%)以及出血症状、全身中毒症状等。结论:初步观察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抗体阳性可持续14年以上;该病毒感染临床上包括无症状、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出血和全身中毒症状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首例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发病情况及暴露史。方法检测病人血清和媒介病原。结果病人血清抗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IgM和IgG阳性,患者家中蜱体内也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结论该病例为陕西省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诊断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宁波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宁波地区象山和宁海两县1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居住丘陵地带,发病于5~9月份.临床及实验室表现包括有发热(100%)、淋巴结肿大(50%)、白细胞减少(100%)、血小板进行性减少(100%)及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结论 本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多脏器功能损害、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肌酸激酶和AST/ALT升高,病初C-反应蛋白正常是本病重要线索,老年人为本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点,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暴露史,通过实验室检测病例血清和媒介病原。病例于2011年6月份发病,发病前有蜱接触史,该病例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86例,对其流行病学、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并发症、血清特异性抗体、核酸的差异.结果 生存组患者白细胞计数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例,阴性11例,生存组阳性43例,阴性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为(5.2±1.26)lg copies/mL,高于生存组的(3.43±1.92)lg 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相当一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死亡患者更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横纹肌溶解,疾病早期白细胞显著下降、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阴性、高病毒核酸定量往往预示疾病重症化,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布尼亚病毒科的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近几年我院收治了部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自2013年6月医院开展荧光PCR方法检测布尼亚病毒核酸定量,至2013年10月,确诊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为24例。现将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其他还有咳嗽、咯痰、皮疹、乏力、黄疸、鼻塞、流涕、咽痛、胸闷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异常最多见的是转氨酶升高,部分伴有胆红素升高,血液系统主要为全系或二系血细胞减少及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包括贫血、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血清乳酸脱氢酶、铁蛋白升高多见,且危重者明显升高;所有患者均有抗EB病毒衣壳抗原IgG(EBVCA-IgG)抗体的升高,而其IgM抗体均为阴性,14例患者检测了早期抗原EBEA-IgG抗体和核抗原EBNA-IgG抗体,EBEA-IgG抗体阳性12例,而EBNA-IgG抗体阳性10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EBVDNA均为阳性,病毒载量(中位数)为4.3×106copies/ml。15例患者中失访1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分别为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间质性肺炎3例、肝衰竭1例、心功能衰竭1例;余6例仍随访中。结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上遇到发热原因不明、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应及时行EBV—DNA和EB相关抗体检测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诊疗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例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 = 164)及死亡组(n=38).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24 h内);针对两组资料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0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均为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和(或)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的病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16例,年龄52~73(62.8±10.6)岁;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年龄小、热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例性别、地区、职业、发病距离就诊时间、虫咬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热、颈亢、头痛、乏力、纳差、恶心、腹泻、呕吐、咳嗽、肌肉酸痛、寒战、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合并急性胰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血、心肌损害、心律失常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铁蛋白、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Th细胞计数、IgM阳性率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热程、年龄、淋巴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年龄大、热程长、血液APTT明显延长、血液淋巴细胞计数低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科收治的38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方法。结果对38例患者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加强症状护理,做好健康宣教。33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转往重症医学科,3例死亡。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应早期规范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疗效及预后。方法分析40例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起病原因不同分为两组,第1组18例,以发热、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始终无咳嗽;第2组22例,以发热、咳嗽等为首发症状,病程第7~12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两组患儿均应用PCR法检测脑脊液(CSF)MP-DNA,采用颗粒凝聚试验检测其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并行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结果①肺炎支原体(MP)导致的脑炎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以发热(40/40例)、头痛(29/40例)、嗜睡(28/40例)及呕吐(25/40例)等为主要表现,惊厥(5/40例)少有发生;有呼吸道症状者在病程的7~12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②第1组患儿CSF-MP-DNA阳性,同期血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第2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CSF-MP-DNA阴性,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阳性。③脑电图异常(慢波)25例,6例患儿MRI呈脑灰质多灶异常信号,脑室旁斑片状高信号,经阿奇霉素抗感染、甘露醇降颅压及解痉等治疗,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MP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之一,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在肺炎病程中或无肺部症状时出现,其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脑炎鉴别困难。脑脊液MP-DNA检测阳性及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增高,对确诊MP感染,指导治疗预后评估有主要意义。肺炎支原体脑炎通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传播机制.方法 采集病人体表及居住环境蜱,通过Real-time PCR筛查蜱中的病毒核酸.结果 病人体表蜱中检测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提示蜱可能为该新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血培养阳性成人布鲁菌感染者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于血培养阳性成人布鲁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描述该类患者临床特征,同时按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效价1∶400分为两组,定义高效价组(≥1∶400),低效价组(<1∶400),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临床特征差异。 结果 67例患者急性期占86.15%,无发热症状患者4例(5.97%),并发肝损伤56例(83.58%),血清学检查阴性者4例(5.97%)。对两组不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效价组比较,高效价组男性占比较多(62.96% vs 37.04%,P=0.009),淋巴细胞比例更高34.08±11.87 vs 28.45±10.42,95%CI: 5.64(-11.16~0.12),P=0.045],余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报阳时间方面两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收治的血培养阳性成人布鲁菌感染者临床分期以急性期为主,并发肝损伤概率较高,且有少部分患者无发热或血清学检查阴性,血培养检查可减少漏诊;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高效价组较低效价患者组男性更多,淋巴细胞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5.
InsituhybridizationdetectionofpersistentinfectionandviralRNAdistributioninlaboratoryratswith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一家四口人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和检验资料,探讨该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目前的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系新的传染病,病情轻重不一,危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还需进一步探讨,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H A Kessler  B Blaauw  J Spear  D A Paul  L A Falk  A Landay 《JAMA》1987,258(9):1196-1199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s difficult because patients may be seronegative for HIV at the time of presentation. We have used a serum HIV antigen (HIV-Ag) enzyme immunoassay (EIA) to diagnose acute HIV infection in four high-risk patients. The clinical syndrome in these four patients was characterized by fever (four), rash (three), myalgias-arthralgias (three), and pharyngitis (two). All patients had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their symptoms within eight to 12 days. Serum HIV antibody, as measured by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creening EIA an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was negative in all patients at time of presentation and all seroconverted on subsequent testing.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was isolated from two of two patients during the acute illness. Initial serum samples from all four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HIV-Ag. Serum samples of three of four patients became negative for HIV-Ag and positive for HIV antibody.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serum HIV-Ag detection by EIA may be useful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acute syndrome caused by HIV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9.
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人群的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诊治HCMV活动性感染提供证据。方法: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HCMV活动性感染的特异性抗体HCMV-IgM,并对HCMV-IgM检测人群进行分析。结果:90例健康人群血清HCMV活动性感染率为0,5315例孕妇血清HCMV-IgM检测中有303例为阳性,HCMV活动性感染率平均为5.70%,但孕妇HCMV活动性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51例不明原因的黄疸患者,16例器官移植患者、3例发热待查患者,HCMV活动性感染率分别为3.92%,12.5%。结论:移植患者、孕妇、不明原因的黄疸患者易受HCMV活动性感染,临床上应将其作为高危人群常规筛查HCMV-I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