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0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16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05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30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16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者依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卡培他滨片,1 250 mg/m~2,2次/d,治疗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斑蝥胶囊,0.75 g/次,2次/d,3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肿瘤标志物、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ORR)分别为23.33%、50.00%,临床受益率(CBR)分别为53.33%、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糖链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糖链抗原242(CA242)水平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躯体、认知、情绪、角色和社会功能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67%、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肝移植患者接受他克莫司(FK 506)维持剂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接受以FK 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服药约4个月血药浓度维持在5~8 μg·L-1的5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血浆白蛋白水平等与FK 506维持剂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的患者FK 506维持剂量无统计学差异。FK 506维持剂量/浓度与患者谷丙转氨酶(r=-0.507,p<0.05)、谷草转氨酶(r=-0.505,p<0.05)水平负相关;与年龄、血肌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及白蛋白等相关性弱。结论:临床应兼顾患者肝功能等,制定FK 506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3.
饥饿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其靶向肿瘤细胞异常活跃的营养物质吸收和代谢途径,抑制和杀伤肿瘤。除了葡萄糖以外,饥饿治疗的靶点也包括肿瘤细胞内的其他营养物质。然而,靶向效率较差以及药物耐受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临床转化。近年来,纳米材料辅助的饥饿治疗快速发展,可以部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具有饥饿治疗作用以及将饥饿治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的纳米药物,其靶向葡萄糖代谢以外的营养物质,包括乳酸、氨基酸和脂质,为进一步开发具有饥饿治疗作用的纳米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防治恶心呕吐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评价。收集本院妇科2018年4月接受化疗的住院患者病历111份,根据国内外肿瘤相关的恶心呕吐防治指南,分析应用防治恶心呕吐药物存在的问题。100例(90.09%)地塞米松(DXM)应用不合理;111例(100%)均应用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其中79例(71.17%)应用疗程不合理,17例(15.32%)超致吐风险级别用药,4例(3.60%)重复应用;104例(93.69%)无指征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化疗患者呕吐防治药物的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建议加强医嘱审核,提高应用呕吐防治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南京鼓楼医院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07年9月—2017年9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9例有效的抗真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合并用药、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的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真菌药物所致的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22;60岁以上发生率最高(46例,30.87%)。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8例,65.77%)。ADR报告涉及7种药物剂型,其中以粉针剂为主,占总剂型的34.23%。吡咯类的不良反应占88.59%,其中主要以伏立康唑为主,构成比为36.24%。未合并用药者为113例,占75.84%。所致ADR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49例,28.99%),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34例,20.12%)等。ADR的转归以痊愈和好转为主。结论 抗真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46.
【摘要】 目的:评价应用支撑棒(kickstand rod,KR)技术的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治疗伴有严重冠状面失衡(coronal imbalance,CI)和骨盆倾斜(pelvic obliquity,PO)脊柱侧凸患者的矫正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路胸腰椎矫形融合术(脊柱-骨盆融合手术)治疗的45例伴严重CI和PO的脊柱侧凸的患者资料。男性6例,女性39例,年龄51.2±17.5岁(12~73岁),随访时间16.4±5.3个月(11~26个月)。按骨盆固定的方式将使用经S2骶髂螺钉(S2 alar-iliac,S2AI)而未应用支撑棒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入非KR组(25例),将使用支撑棒内固定技术行骨盆固定的患者纳入KR组(20例)。术前、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A)、侧凸Cobb角、腰骶半弯(lumbosacral fractional curve,LFC)和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比较两组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丢失率,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POA、CBD、LFC和P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侧凸Cobb角、POA、CBD、LFC术后7d时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KR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后7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KR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POA出现明显矫正丢失(P<0.05)。KR组和非KR组患者术后POA的矫正率分别为(66.9±13.4)%和(44.2±23.4)%,CBD的矫正率分别为(58.5±20.9)%和(42.9±20.9)%,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影像学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KR组1例发生断棒,非KR组3例发生术后CI,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结论:对于合并严重CI和PO的脊柱侧凸患者,与传统骨盆固定方式相比,应用KR技术的后路矫形脊柱-骨盆融合手术可以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维持良好的骨盆水平和冠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接受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的单发肺结节患者,均于定位后24 h内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肺结节。于CT图像上测量肺内定位爪钩与结节外缘之间的最短距离,以该距离<1 cm为定位准确性较好,≥ 1 cm为准确性较差。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CT引导下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14枚肺结节均一次性穿刺定位成功,其中189枚定位准确性较好(较好组)、25枚定位准确性较差(较差组);组间结节深度、(进针处)胸壁厚度、进针深度、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及术中针道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径(OR=10.422,P=0.034)、结节深度(OR=0.045,P<0.001)、胸壁厚度(OR=0.635,P=0.029)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OR=1.044,P=0.009)均为影响准确定位的因素。结论 于CT引导下以软线爪钩定位肺结节时,结节径线和深度、胸壁厚度及穿刺针与水平面的角度均影响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因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下手术21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50例(开腹组)。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 05),而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少于开腹组(P<0. 05);两组间的腹腔出血、腹、盆腔积液、肺部感染、胰瘘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感染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后胃瘫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营养支持方案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术前3 d常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行肠道预适应,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感染、胃瘫的发生率,尽早恢复病人经口进食,提高了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前无肠道预适应病人,术后使用短肽型营养剂在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优于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体外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为超声微泡促进干细胞迁移的体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空白对照组.超声探头频率1 MHz,强度1 W/cm2,进行脉冲超声辐射,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法,观察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低,超声联合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比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迁移能力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超声及超声联合微泡作用能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