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0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370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92篇
基础医学   667篇
口腔科学   323篇
临床医学   995篇
内科学   921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430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32篇
综合类   148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722篇
眼科学   295篇
药学   615篇
  22篇
中国医学   442篇
肿瘤学   4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614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800篇
  2011年   816篇
  2010年   664篇
  2009年   479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623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发病及其恶变的关系,研究选取组织病理确认为IP(36例)和IP癌变(16例)的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标本进行HPV相关DNA序列扩增。结果显示:36例IP组织有21例(58.3%)为HPV阳性;16例IP癌变组织中有11例(68.8%)阳性。经统计学处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PV感染在IP的发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其癌变与p53基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ABC法)对3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组织和16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IP+SCC)组织进行了p53蛋白检测。结果:36例IP均为p53蛋白阴性,而在16例IP+SCC组织中有5例为p53蛋白阳性,阳性率为31.3%(5/16),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显著(P〈0.001)。结论:p53蛋白异常表达可能与I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处方中川芎和山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样品中大黄进行含量测定。此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控制该制剂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瘤内微血管密度(MVD)与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D34和Ki-67抗原在21例NB中的表达及MVD计数。结果 VEGF及Ki-67表达与NB病理分型及核分裂指数有关(P〈0.05或P〈0.01),而与NB分化与否、肿瘤大小及性别无关。MVD值在临床各病理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意义。VEGF表达与MVD值、VEGF与Ki-67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VEGF、Ki-67表达与NB细胞增殖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5.
Ⅱ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研究哈尔滨市城市社区人群成年人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在哈尔滨市城市社区人群20岁以上成年人Ⅱ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有糖尿病一级家族遗传史、高收缩压、低人均收入、休闲时体力活动程度轻、累积吸烟量大、腹型肥胖是Ⅱ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社区人群中,倡导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体重是预防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共轭亚油酸 (CLA)对饮食诱导肥胖大鼠PPARγ基因、瘦素、血糖、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高脂 +CLA组 (每 10 0g饲料含CLA分别为 0 75g、1 5 0g、3 0 0g) ,于第 12周末处死动物 ,计算脂 体比 ,测定大鼠血糖、血脂及瘦素水平 ,并应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及瘦素水平 ,增加脂肪组织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论 CLA可降低肥胖大鼠血糖、血脂 ,并可通过激活PPARγ下调瘦素水平 ,有改善肥胖大鼠的瘦素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87.
共轭亚油酸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研究共轭亚油酸单体 (c9,t11 CLA)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 7)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曲线 ,凋亡细胞的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流式细胞光度术的检测以及p5 3蛋白表达的方法 ,观察了用不同浓度c9,t11 CLA(2 5、5 0、10 0和 2 0 0 μmol L)诱导MCF 7细胞凋亡作用。结果 c9,t11 CLA可明显抑制MCF 7细胞生长 ,8天的抑制率分别为 -6 0 %、4 5 2 %、99 0 %和 99 4 %。通过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到了发生凋亡的MCF 7细胞 ;用流式细胞光度术也检测到c9,t11 CLA可诱导MCF 7细胞产生凋亡 ,并随着c9,t11 CLA浓度的增加 ,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 ;而p5 3蛋白表达则随着c9,t11 CLA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c9,t11 CLA可诱导MCF 7细胞产生凋亡 ,这可能是c9,t11 CLA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研究 β 紫罗兰酮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 7)生长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细胞核分裂 ,生长曲线 ,集落形成和DNA合成实验 ,观察了用不同浓度 β 紫罗兰酮 (2 5、5 0、10 0和2 0 0 μmol L)对MCF 7细胞生长作用。 结果 β 紫罗兰酮可明显抑制MCF 7细胞增殖、细胞核分裂、集落形成和细胞DNA的合成 ,随着剂量的增加 ,抑制作用增强 ,IC50 值为 10 4 μmol L。细胞核分裂的抑制率分别为 2 4h 12 88%~ 6 8 6 7%。 4 8h 2 0 79%~ 87 79% ;集落形成抑制率分别为 2 4h 14 11%~ 6 5 18% ,4 8h 6 5 8%~ 72 4 8% ;DNA合成实验抑制率为 2 4h 16 75 %~6 5 33% ,4 8h 35 10 %~ 81 89%。结论 β 紫罗兰酮可抑制MCF 7细胞的生长 ,其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9.
番茄红素对大鼠细胞DNA氧化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灌胃番茄红素 4周后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进行分析。结果 番茄红素组大鼠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的迁移率和尾长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番茄红素对淋巴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0.
膳食钙对高脂膳食大鼠血糖、血脂及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膳食钙对高脂膳食大鼠血糖、血脂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 6组 ,每组 9只 ,分别喂以基础饲料A组 (5 %脂肪 ,0 5 %钙 )、高脂低钙饲料B组 (15 %脂肪 ,0 0 8%钙 )、高脂正常钙饲料C组 (15 %脂肪 0 5 %钙 )、高脂高钙饲料D和E组(15 %脂肪 ,1%和 1 5 %钙 )和高脂高钙 (15 %脂肪 ,1 5 %钙 ) +维生素D(6 0 0IU % )饲料F组。 9周后断头取血测血糖、血脂和血清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血浆神经肽Y。结果 与C组相比 ,其它各组大鼠体重和体脂含量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各组与C组相比显著降低 (P <0 0 5 ) ,高密度脂蛋白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组血糖和胰岛素均增高 ,与C组相比 ,E组胰岛素显著降低 (P <0 0 5 ) ,D、E、F组FT3显著增加 (P <0 0 5 ) ,E、F组神经肽Y(NPY)显著降低 ,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生长激素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高钙膳食可能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改善高胰岛素血症 ,降低血浆NPY ,提高血清FT3的水平 ,从而抑制了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