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笔者在外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进一步认识到:学术带头人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核心作用;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培养,使教师队伍综合实力得以提升;要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对教师队伍培养的同时能够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二者之间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2.
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病例的手术治疗,探讨创伤后肘关节活动受限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法.方法 19例创伤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7~62岁,平均33岁.平均手术时间为创伤后9个月.术前采用Mayo评分法进行评分.除2例外均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行关节清理术和关节囊松解术.术后功能锻炼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肘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平均57°提高至术后的98°(P<0.05).评分由术前的55分增加到78分(P<0.05).16例(84.2%)患者肘关节功能得到了改善.结论术前全面的评估、恰当的手术技术和术后的指导性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背景:研究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过程中,骨水泥固化后可明显提高骨折椎体的稳定性、强度及力学支撑等效能,但目前关于骨水泥骨折线内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影响的研究很少。 目的:分析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影响。 方法:纳入胸腰椎体骨折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80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分2组,研究组(n=60)骨水泥弥散良好,对照组(n=30)骨水泥弥散不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与骨水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3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者疼痛缓解更明显,椎体稳定性更好,近期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在中国≥75岁无症状人群中脊柱矢状位平衡情况及其性别差异,为≥75岁矢状位失衡患者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颈肩痛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治疗的100例≥75岁无腰背痛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50例。所有患者行脊柱全长正侧位拼接片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胸腰段后凸角(TLK)、胸椎后凸角(TK)、C7-S1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及胸1骨盆角(TPA)。根据Roussouly分型系统对脊柱矢状位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男性PI、PT、TPA及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均显著低于女性(P<0.05),而男女间TK、TLK、LL、SS及SVA无显著差异(P>0.05)。男性RoussoulyⅠ~Ⅳ型分别占54.0%、20.0%、18.0%及8.0%,女性分别占36.0%、26.0%、28.0%及10.0%。两组各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Ⅰ型所占比例最高,Ⅳ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 中国≥7...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应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PHILOS锁定钢板治疗的117例肱骨近端骨折进行回顾,术后4周内出现内固定失效8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7例患者,共有8例发生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占全部治疗病例的6.83%。8例患者平均年龄72.4岁,右侧3例,左侧5例;Neer分型2部分骨折3例,3部分骨折5例;内固定完全失效3例,部分失效5例;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7例发生于术后2~4周。完全失效的3例全部进行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其余5例部分失效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最终畸形愈合。结论: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效与术中复位不良、内侧支撑不良、内固定自身缺陷、骨质疏松及术后康复措施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1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间盘突出接受前后路同期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1例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并巨大间盘突出的患者病情重。思想负担大,护理工作在患者的诊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间收治的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0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解剖复位情况及术后有尤石膏外固定.应用术后X线片及Baird-Jackson评分系统对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对上述因素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02例患者获得11~43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分析发现年龄、骨折类型及骨折复位情况与术后踝关节功能呈负相关,而性别、体重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后有无石膏外固定与踝关节功能无明显相关性.外踝骨折伴有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的保守治疗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处不恰当处理导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较差. 结论年龄越大、骨折类型越复杂,复位越不理想、踝关节功能越差.内侧三角韧带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正确处理与否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回顾分析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骨不连75例,其中非感染性骨不连59例.59例非感染性骨不连部位:锁骨1例,肱骨8例,尺桡骨7例,股骨23例,胫腓骨20例.结果 固定不可靠、骨端应力干扰为骨不连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有:骨折复位不良、骨折间隙大、骨端血供差等.结论 医源性因素仍为骨不连的重要原因.如果治疗早期就能引起重视,大多数骨不连还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钢板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锁定钢板系统(LISS或LCP)治疗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类为B1型骨折),分为髓内钉全部取出或保留髓内钉主钉两组。术后均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7例病人骨折均顺利愈合,并恢复行走功能。结论使用锁定钢板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骨折,尤其对于原有粗隆间骨折未完全愈合的病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术中应保留原有的短重建髓内钉主钉,髓内钉侧骨折可以用单层和(或)双层皮质的锁定螺钉固定,必要时可辅助钛缆加强固定的稳定性,治疗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0.
王玮  刘利民  安帅  周萌  沈惠良 《北京医学》2015,37(11):1052-1055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难复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315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57例出现常规闭合复位难以纠正的骨折远折端严重后倾,远近骨折端接触<骨干直径的60%,将其作为难复位组;其余患者作为易复位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数、术中骨折复位程度、住院时间、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年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数、术中骨折复位程度以及Harris评分,难复位组分别为(146.4 ±21.4) min、(337.5±49.3)ml、49例、72.3%、(72.4±4.4)分;易复位组分别为(86.7± 15.2)min、(130.4±33.4)ml、43例、93.4%、(81.5±5.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复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过程相对复杂,疗效水平略低于易复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