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70篇
神经病学   100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3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医疗风险普遍存在,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但并非不可控制。医疗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将未来风险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使医院在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将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该文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医疗风险的特点及其分布进行归纳和总结;结合医疗风险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运用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确定了45种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应用"风险矩阵量化"方法,对45种医疗风险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构建了医疗风险量化矩阵,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术前功能组织三维可视化及功能信息引导下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于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拟行立体导航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随机分配到功能导航组及普通导航组,各30例。功能组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功能组织定位,并将信息导入神经外科导航仪行术中功能区导航。普通导航组患者术中未加入功能信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肿瘤切除率、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后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功能导航组均于术前完成功能组织可视化,且于术中成功标定肿瘤、中央沟及运动区。术中功能信息在开颅前(辅助设计皮瓣;确定骨窗位置及大小,减少骨瓣大小;确定肿瘤和运动区投影的边界及相互关系;确定肿瘤手术切除的方向和深度)及开颅后(打开硬膜前、后实时导航功能区与病变的位置;确定病变及运动区相对位置的术中超声定位,修正由于脑脊液流出、肿瘤塌陷所致的功能区及病变的移位)均起到明显效果。随访结果显示:在手术疗效(u =2.646, P=0.008)、肿瘤切除率(?2 =7.200, P<0.01)、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u =2.231, P=0.026)及术后生存质量(KPS评分 uc=2.664, P=0.008; Zubrod-ECOG-WHO评分 uc =2.135, P=0.033)等方面,功能组均优于普通组。结论 应用术前功能组织可视化辅助手术计划,实施术中功能信息引导下的神经导航技术,结合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能够正确判断脑功能区与病变的关系,使手术方案个体化,实现在尽可能保护功能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目的,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丹酚酸B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NO/ET-1)及血栓素/前列环素(TXA2/PGI2)系统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机制.方法 通过建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ECV-304细胞损伤模型,放射免疫方法 及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丹酚酸B对ECV-304细胞培养液中NO、ET-1及TXA2、PGI2的含量的影响.结果 丹酚酸B能够提高内皮细胞损伤时NO的含量,同时降低ET-1的含量,各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丹酚酸B 可明显减少ECV304细胞培养液中TXA2的含量,各浓度的丹酚酸B均可明显增加ECV-304细胞培养液中PGI2的含量,且低浓度的丹酚酸B作用较好.结论 丹酚酸B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代办处从而发挥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制备一种具有程序释药功能的联合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新生血管抑制剂(combretastatin A-4,CA-4)的新型长循环脂质体并进行体内药动学评价。方法以卵磷脂、胆固醇和聚乙二醇磷脂衍生物(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ethanolamine-polyethylene gly-col,DSPE-PEG)为载体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分步包载CA-4和DOX制备得到脂质体。通过单因素考察,筛选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评价其体外释放情况。采用正常大鼠考察该制剂在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行为。结果 m(卵磷脂)∶m(胆固醇)∶m(DSPE-PEG)为85∶10∶5、m(药)∶m(脂材)为1∶20、水化脂材浓度为50 mmol.L-1时,CA-4的包封率最高(>85%),DOX的包封率也在95%以上,平均粒径小于80 nm。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联合包载DOX和CA-4的脂质体在pH7.4磷酸盐介质中可以快速释放CA-4,而DOX释放相对较慢。体内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包载可明显增加CA-4的体内循环时间,但CA-4的联用并未对DOX体内药动学行为产生明显干扰。结论联合包载CA-4和DOX的脂质体可有效地实现程序释药,并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将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55.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颅脑手术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及对围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C组和F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mL(F组)或安慰剂(C组)10mL.记录术后2、24、48 h的镇痛评分(VAS值).在麻醉开始前(T1)、手术2 h(T2)、术毕(T3)及术后24 h(T4)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记录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手术输液量及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结果:(1)术后2 h和24 h的VAS评分F组均较C组明显减低(P<0.05).(2)F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5).(3)与T1比较,2组T2、T3时点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T2时点达高峰;与C组比较,F组T2~T4时点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T1比较,2组T2~T4时点血清IL-6、IL-10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T3时点达高峰;与C组比较,F组T2~T4时点血清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术前预给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具有确切的超前镇痛作用,并能降低颅脑手术围手术期应激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手术治疗的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7例,死亡3例。在随访的14例患者中,13例恢复满意,GCS、BI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对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在正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尽早行去骨瓣减压术,以便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 通过比较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钻孔引流术不同手术时机的再出血率和远期疗效,探讨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将87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A(7h以内)、B(7~24 h)、C(24~72 h)、D(>72 h)4组,均采用经额部入路钻颅血肿抽吸液化引流术治疗,比较术后再出血率、远期疗效.结果 A组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2例、无效1例、恶化0例、死亡1例、再出血5例(25.0%)、愈显率80.0%,B组分别为4、16、3、0、0、1、1例(4.2%)及83.3%,C组分别为1、10、9、1、0、0、1例(4.7%)及52.4%,D组分别为0、12、8、1、0、1、1例(4.5%)及54.5%.A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5),B、C、D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B术后愈显率与C、D组比较,P均<0.05;A与B组、C与D组比较,P均>0.05.结论 手术时间过早(7h以内)会增加再出血风险,手术时间过晚(>24 h)会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时间选在7~24h为最佳,既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又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8.
目的在药物诱发抑郁模型上观察芍药苷的抗抑郁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芍药苷组及盐酸氯米帕明组各12只,模型组、芍药苷组及盐酸氯米帕明组腹腔注射4 mg/kg利血平建立抑郁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时芍药苷组按口服芍药苷的剂量分为芍药苷低、中、高剂量组,芍药苷用量分别为50、100、200 mg/kg,盐酸氯米帕明组口服盐酸氯米帕明40 mg/kg,1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以下指标:①体温。②甩头次数。于末次给药1 h后腹腔注射200 mg/kg的5-羟色胺酸(5-HTP),记录10 min内小鼠甩头次数。③死亡率。每组选取10只小鼠,于末次给药1 h后皮下注射育亨宾30 mg/kg,计算死亡率。④自主活动次数。于末次给药1 h后记录小鼠5 min内的跨格数,作为自主活动指标。结果芍药苷中、高剂量组小鼠体温、甩头次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对照组死亡率10%,芍药苷低、中、高剂量组死亡率分别为10%、10%、40%,盐酸氯米帕明组死亡率为80%,盐酸氯米帕明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各剂量芍药苷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芍药苷在药物利血平诱发抑郁模型中有一定的抗抑郁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强5-HTP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21、23的表达水平,探讨IL-17、IL-21和IL-23水平与重症肌无力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45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IL-17、IL-21和IL-23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重症肌无力组IL-17、IL-21和IL-23水平高于对照组(重症肌无力组IL-17、IL-21和IL-23中位数分别为5.86 pg/ml、198.15 pg/ml、224.04 pg/ml,对照组中位数分别为5.20 pg/ml、80.27 pg/ml、59.46 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肌型与全身型相比IL-17、IL-21、IL-2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胸腺疾病组与非胸腺疾病组IL-17、IL-21、IL-23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L-17、IL-21和IL-23在重症肌无力发病的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芹菜素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分别用10、20、40、80 μmol/L芹菜素作用于A549细胞;MTT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结果 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高,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PARP的剪切带逐渐增加,Bcl-2表达呈减少趋势;RT-PCR结果显示bcl-2 mRNA转录减少;0、10、20、40、80 μmol/L芹菜素对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1±0.072)%、(10.56±0.054)%、(15.32±0.071)%、(28.98±0.012)%、(78.24±0.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芹菜素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有效地诱导肺癌A549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