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神经丝蛋白的早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家猪2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火器伤组(n=9):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L2)脊髓火器伤模型,分为伤后1,3,6h3个时间处死(n=3)。②打击伤组(n=9):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致伤力为500g&;#183;cm,处死时间同前。③空白对照组(n=2):只麻醉,不造模,伤后6h处死。各组在伤后相应时间点取脊髓标本(火器伤组取近伤段,打击伤组取伤点),进行神经丝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的吸光度(A)值;在伤后6h火器伤组和打击伤组分别在脊髓伤点、近伤段(距伤点1~3cm脊髓)、中伤段(距伤点3~7cm脊髓)及远伤段(距伤点近头侧10~12cm处的胸髓)取材,观察神经丝蛋白的A值。 结果:经补充20只猪进入结果分析。①空白对照组神经丝蛋白的A值为91.1&;#177;3.01,打击伤组脊髓损伤后1,3,6h神经丝蛋白的A值均高于火器伤组(45.7&;#177;2.59,39.5&;#177;2.48,34.6&;#177;4.06;31.8&;#177;.66,27.4&;#177;1.99,20.8&;#177;1.69),且两组神经丝蛋白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而下调(P〈0.001)。②伤后6h打击伤组仅在伤点和近伤段神经丝蛋白的A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火器伤组各部位神经丝蛋白的A值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 结论:和脊髓打击伤相似,脊髓火器伤后神经细胞的破坏与修复并存,有一定的时空性,且与损伤程度有关。受伤后1h即可发现神经元细胞的破坏、崩解,但脊髓火器伤的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2.
钙离子及其阻滞剂对脊髓灰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细胞外高钙离子及其阻滞剂对脊髓灰质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观察离体培养脊髓组织在高钙离子环境下和加用阻滞剂AP5及尼卡地平30min~12h不同时间点c-fos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高钙损伤后30min~6h脊髓组织灰质中c-fos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强,4h达到高峰,8h即恢复至对照水平;钙离子阻滞剂组30min~8h均有增强,6h后达高峰。结论高钙离子能诱导离体脊髓组织灰质c-fos基因的表达,提示钙离子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介导c-fos等即早基因的表达实现的;钙离子阻滞剂AP5和尼卡地平未能完全阻断钙离子对c-fos表达的介导作用,仅表现为推迟表达高峰。  相似文献   
93.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股骨密度与腰椎椎体骨折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之前的观点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易发生椎体骨折是由于其继发性弥漫性的骨质疏松,而近年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矿物密度和椎体骨折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并无相关性.文章旨在调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椎体骨折与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6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6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观察,每例受试者均拍摄腰椎平片判断有无椎体骨折,评估疾病活动性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水平、指地距、Schober指数、Bath指数以及韧带骨赘评分,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及股骨骨密度.结果:65例强直性脊柱炎中有10例出现腰椎椎体骨折,占15.4%,其中楔形变4例,双凹畸形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椎体骨折和无椎体骨折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相比,其Schober指数、指地距、Bath指数、韧带骨赘评分以及转子间骨密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转子间骨密度与腰椎椎体骨折的发生有独立相关性(P=0.041).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的股骨尤其是转子问低骨密度值与腰椎椎体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背景:周围神经离断手术修复后吻合口粘连是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将有效的、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制成神经导管应用于吻合口,既能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又能预防吻合口周围粘连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评估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对周围神经粘连形成及再生能力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上海其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制,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93448.9);DIKFILM 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DIKFILM 膜组、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切断坐骨神经直接端端吻合,对照组在神经吻合口处不作任何处理,另外2组用DIKFILM 膜、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分别包裹神经吻合口远近端各1 cm,并在薄膜中间缝合数针,使薄膜形成一个封闭的导管.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观察神经再生和神经周围粘连形成情况.结果: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组和DIKFILM 膜组神经吻合口周围的粘连程度及神经瘤的形成显著少于对照组,而且肢体功能恢复比对照组快.组织学检查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组和DIKFILM 膜组神经内及神经外纤维化明显比对照组低.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组和DIKFILM 膜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12周3组大鼠手术肢体神经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波幅较术后4,8周增加(P<0.05);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组和DIKFILM 膜组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快,动作电位波幅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神经瘤的形成,并能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  相似文献   
95.
背景:椎板切除后可破坏脊柱后柱结构,部分患者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的瘢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神经,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 目的:综合分析人工椎板在修复缺损椎板,防止椎板切除后并发症发生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1996-01/2009-01)、清华同方数据库(2000-01/2009-01)及PubMed数据库(1996-01/2009-01)有关椎板切除后再狭窄、术后粘连、人工椎板研究和实验等方面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人工椎板,椎板切除后,术后粘连”,英文检索词为“artificial vertebral lamina,laminectom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22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人工椎板对椎板切除后所造成的继发性瘢痕粘连,导致压迫硬膜囊与神经根,形成椎板切除后再狭窄,以及造成的脊柱不稳有预防作用。但是人工椎板在材料及设计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理想的材料应该是能很好的发挥屏障和保护作用,而又无不良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诱导新生骨生成以达到骨性融合,目前的技术、方法还达不到上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人工椎板;椎板切除;再狭窄;粘连;并发症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40  相似文献   
96.
对单髋关节置换术100例,双髋关节同时置换术50例,对术中失血量,突然病死率,神经血管损伤伤率,术后感染率,深静脉血栓率,关节脱位率及Harris评分进行比较,探讨双髋关节同时置换与单髋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术中失血量,双髋组明显高于单髋组,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双髋关节同时置换与单髋关节置换手术危险性无统计学差异,掌握好适应证,双髋关节同时置换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7.
尽管临床上下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文章从腰骶区血供及其变化、营养供给与椎间盘蜕变、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腰痛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些下腰痛患者的病因,腰骶区的血供不足可能导致下腰痛。尽管下腰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作者建议临床要高度重视血管因素在下腰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腰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尽管临床上吓腰痛很常见,但目前仍有很多不明确的问题,章从腰骶区血供及其变化、营养供给与椎间盘蜕变、动脉粥样硬化和下腰痛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一些下腰痛患的病因,腰骶区的血供不足可能导致下腰痛。尽管下腰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作建议临床要高度重视血管因素在下腰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背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软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复合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报道较少,且修复效果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缺损处仅填塞明胶海绵,其他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缺损处分别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后,软骨缺损面基本修复但稍不平整,单独使用其中1种细胞因子缺损面未完全修复,对照组无明显修复。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缺损部位软骨细胞数多于其他3组(P<0.05),且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于其他组。提示联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00.
颈椎后路钢板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测量国人下颈椎后部结构的相关径线及角度,为颈椎后路钢板的设计及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对35套正常成人颈椎干燥骨标本(C3-C7)进行测量,包括椎弓根宽度、高度、长度、椎投影点位置,椎弓根与椎体的角度、高度、厚度、侧块后壁中心点内容民后壁的距离、与横突孔外壁的夹角以及上关节突关节面的倾有等。结果 :颈椎椎弓根平均宽度值4.97 ̄6.08mm,与椎体矢状面平均夹角值34.38 ̄45.42℃,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