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5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腰椎滑脱手术复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的复位问题。方法66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6例(治疗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及Cage应用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前、术后和最终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结果、融合率、断钉率、JOA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提高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1年、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①腰椎滑脱症手术时滑脱椎体应尽可能复位;②不能过分强调解剖复位,主张部分复位比较安全;③滑脱复位后,术后常出现复位的丢失,如何减少复位的丢失,是需值得重视的问题;④在此基础上彻底的减压是基础,坚强的骨性融合是关键。  相似文献   
92.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预防其发生的有效方法。有关其发病机理提出的学说主要有:脂类代谢紊乱学说、脂肪栓塞学说、骨内高压学说、骨质疏松学说、骨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学说、高凝低纤溶学说、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学说等。近年来,中药葛根素及基因阻断技术已被用于酒精性ONFH防治研究,从发病机理的关键环节上预防酒精性ONFH的发生,改变了以往ONFH防治的被动不足。本文就酒精性ONFH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设计一种动力髋螺钉放置方法 ,对其降低放射线接触时间进行验证。方法 76名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骨盆正位片健侧测量小转子基底处股骨宽度、沿股骨颈轴线所放置螺钉长度和大转子顶端到进钉点距离,通过手术中测量小转子基底处股骨宽度计算得出术中进钉点和螺钉长度,对照组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手术。结果实验组放射线接触时间(24.57±7.80)s明显低于对照组(54.2±18.26)s(P〈0.001)。结论新的置钉方法能显著降低转子间骨折术中放射线接触时间。  相似文献   
94.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已有近40年发展历史,但目前为止仍是一种有争议的手术.本文就单髁置换术患者的选择、手术要点、临床疗效、失败原因,关节镜在单髁置换术中的应用以及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和微创单髁置换术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5.
激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清楚,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其调控机制而引起骨坏死。目的:观察在激素作用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递质或其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获得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传代培养的第3代细胞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加入浓度为10-7mol/L的地塞米松,对照组正常培养。分别于诱导后第4,7,11,15天,测定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P物质受体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的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神经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受体、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和P物质受体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γ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各因子在不同时间点间进行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剂量激素可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具有成骨或成血管作用的神经递质或其受体表达下降,这可能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6.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效果,但凶其椎弓根容积小、个体差异大,与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等组织毗邻等原因使这一内固定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寰枢椎椎弓根置入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目的:探索自主研制的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进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的原理,以建立一种精度更高、更为安全且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方法:置入前在头尾侧等分椎弓根的寰枢椎CT剖面图像上,于正中矢状线两侧、椎骨后部弧形骨线l各选取一点,其联线构成一条横线:位于该横线与切过寰枢椎后部最远点的水平线间的正中矢状线构成一条竖线,这样就在寰枢椎椎骨上即体内设置了一条长度已知且相互垂直的横线与竖线。术中在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尖端间和线配准器上各设定一条相互垂直的横线和竖线,即体外横线和竖线,其长度分别与体内横线和竖线相等。通过X射线侧位透视,将体内和体外的横线与竖线配准,并使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压寰椎后弓骨面,从而确定寰枢椎椎骨的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设定双黄入机器手两导针中心轴线间的距离与左右两置入点问的距离相等,且其中心轴线与正中面的夹角与术前测量的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正中矢状线的必角相等,实时动态监测下,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沿椎弓根中心轴线准确双侧置入。结果与结论:应用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行寰枢椎椎弓根双置入,当体内、外的横线及竖线配准及双置入机器手两定位杆的尖端紧密接触弧形骨面时,两导针的尖端只能落在左右椎弓根的置入点上。实时动态监测下,可保证沿寰枢椎左右椎弓根中一山轴线准确双臂入。  相似文献   
97.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关节镜下行骨折创面新鲜化,复位后克氏针固定。结果随访6—33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月均能正常行走,恢复正常功能,X—ray显示34/36例骨性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骨折愈合牢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
目的比较后路椎体间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LIF)与侧后方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L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研究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融合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PLIF组(n=32)和PLF组(n=28),随访6个月~2年,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患者的腰椎椎间隙高度、腰椎融合率,根据随访的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施术的6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结果显示PLIF组与PLF组之间在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在治疗腰椎滑脱症时在椎间隙高度、融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PLF。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人RD横纹肌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熊果酸作用于培养的RD横纹肌肉瘤细胞,通过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检测细胞凋亡,研究分析其对RD横纹肌肉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熊果酸浓度为10、20、40 μmol/(l·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3%、20.5%、42.6%;流式细胞术测定RD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1%、16.6%、27.2%;DNA电泳见DNA"梯形"图谱;电镜显示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结论 熊果酸能抑制RD横纹肌肉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