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55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36篇
内科学   71篇
皮肤病学   3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107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117篇
  4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3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探讨我国开展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对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2017年1至12月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报的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2078479例患者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后3 d、3个月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及年龄、性别、术前矫正视力、既往病史、手术方式等对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的影响。手术效果根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为效果良好、效果一般、效果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78479例患者中,女性1197942例(57.64%),男性880537例(42.36%);患者年龄为(69±11)岁;白内障类型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928440例,92.78%)为主。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填写完整的病例分别有1608385、1126961、389020例。手术后患者视力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转换后)的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8、-0.52,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60、0.73,术后3 d、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1599.30,206815.35;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生术后并发症(效果一般:OR=0.50,95%CI为0.46~0.55;效果良好:OR=0.31,95%CI为0.28~0.33)、术前瞳孔状态异常(效果一般:OR=0.52,95%CI:0.44~0.61;效果良好:OR=0.55,95%CI为0.47~0.63)、术前眼压异常(效果一般:OR=0.86,95%CI为0.79~0.93;效果良好:OR=0.45,95%CI为0.42~0.49)、既往高血压病史(效果一般:OR=0.90,95%CI为0.85~0.95;效果良好:OR=0.88,95%CI为0.83~0.93)和糖尿病病史(效果一般:OR=0.86,95%CI为0.80~0.93;效果良好:OR=0.92,95%CI为0.86~0.99)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术前矫正视力好(术前矫正视力0.2~0.4,效果一般:OR=2.20,95%CI为2.06~2.34,效果良好:OR=5.25,95%CI为4.94~5.59;术前矫正视力0.5~0.7,效果一般:OR=1.08,95%CI为0.96~1.21,效果良好:OR=6.35,95%CI为5.69~7.08;术前矫正视力≥0.8,效果一般:OR=0.73,95%CI为0.60~0.89,效果良好:OR=6.58,95%CI为5.51~7.86)、小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效果一般:OR=3.19,95%CI为2.35~4.33;效果良好:OR=6.79,95%CI为5.13~8.97)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效果一般:OR=2.12,95%CI为1.60~2.81;效果良好:OR=3.34,95%CI为2.59~4.32)为手术效果的保护因素。结论我国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力状况有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处于中度视力损伤状态;手术效果受术前矫正视力、术前眼压、术前瞳孔状态、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2.
目的明确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OME)的高危致病因素,为指导复发性OME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英文PubMed、MEDLINE和EMBASE及中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1日已发表的文献。检索策略:英文检索(pediatric or children)AND(recurrent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r refractory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r recurrent OME or refractory OME);中文检索(儿童)AND(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OR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结果共纳入符合检索策略的文献15篇,总研究例数1867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合并OR值为4.67(95%CI为2.97~7.36),性别合并OR值为1.18(95%CI为0.80~1.73),吸烟环境合并OR值为0.91(95%CI为0.67~1.22),腭裂合并OR值为3.80(95%CI为2.50~5.79)。结论儿童复发性OME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腭裂2类。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复发性OME患儿,建议延长鼓膜置管留置时间至12个月以上,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婴儿早期维生素D(Vitamin D,VD)补充对生长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至10月在北京两个区妇幼保健院生产的1 752名健康婴儿(母乳喂养)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利用问卷调查获取婴儿早期VD补充状况;记录婴儿出生及6月龄身长、体重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计算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及BMI Z评分(BMIZ);采集6月龄粪便,后利用16s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肠道菌群构成。结果婴儿6月龄内VD补充率为79.74%,补充剂量(474.33±70.29)IU/d。VD缺乏组婴儿6月龄体重(8.58±0.64)、BMI(18.14±1.86)、6月龄体重及BMI增量(5.15±0.75,4.77±1.04)以及WAZ(0.08±0.26)显著高于VD补充组(8.26±0.47,17.55±1.73,4.94±0.89,4.16±0.71及0.03±0.23)(P0.05)。对粪便菌群分析发现,VD缺乏组乳杆菌属(21.60±5.88)及肠球菌属(10.79±8.11)含量高于VD补充组(10.94±4.01,4.56±9.95)(P0.05)。多元回归分析证实,婴儿6月龄体重及BMI与VD补充时间(r=-0.211,r=-0.186)与剂量(r=-0.232,r=-0.201)成反比,与乳杆菌属(r=0.312,r=0.342)及肠球菌属(r=0.207,r=0.231)含量成正比。结论婴儿早期VD缺乏可引起体重及BMI增加过快,并促进肠道乳杆菌属及肠球菌属生长,可能会增加后期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4.
目的聚焦儿科常见疾病,通过建立儿科医疗联合体,制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和管理的策略,探索有效的儿科服务模式。方法在联合体内成立基于不同病种的联合管理团队,统一诊疗规范、人员培训、药物和场地设置、转诊路径、信息平台等。以儿童哮喘为样本疾病,分专科组和分级诊疗组进行管理,6个月后评价两组患儿的哮喘控制率、医疗费用。结果专科组的哮喘完全控制率由61.9%上升到78.6%,分级诊疗组由65.8%上升到76.1%。专科组和分级诊疗组与哮喘控制有关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为350元和258元。参与分级诊疗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儿科普通门诊量同比增长20.3%。结论基于儿科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策略达到了同质化的诊疗效果,且医疗费用更低,有效吸引了患儿在基层诊治。新的诊疗服务模式为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导向,推动分级诊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儿童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血清型及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骨科和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血液、脑脊液、骨髓等无菌体液或深部脓液培养确诊的29例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预后、血清型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资料。根据临床疾病诊断标准, 比较败血症和非败血症两组患儿的炎症指标、血清型分布及药物耐药性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29例患儿中男17例、女12例, 就诊年龄14(9, 25)月龄, <1岁10例(34%), 1~<3岁15例(52%), ≥3岁4例(14%)。4至9月发病25例(86%)。败血症组19例(66%), 其中2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非败血症组10例(34%), 其中菌血症7例、局部化脓感染3例(骨髓炎2例、阑尾炎穿孔伴腹膜炎1例)。发热29例(100%), 腹泻、腹痛18例(62%), 咳嗽、流涕10例(34%)。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治愈18例(62%)、好转11例(38%)。败血症组C反应蛋白高于非败血症组[25.2(16....  相似文献   
66.
患儿女, 18月龄, 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筛查异常2 d"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患儿表现为特殊面容, 发育迟缓, 且因先天性胆道闭锁及腭裂先后行肝移植手术及腭裂修复术, 为进一步明确病因, 故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提示KMT2D基因杂合变异, 变异位点为exon39:c.11965C>T(p.Q3989X), 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和基因结果确诊为歌舞伎综合征。  相似文献   
6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影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药物(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可以有效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疾病并发症。5-ASA是轻中度UC患儿诱导及维持缓解的一线药物;而糖皮质激素用于中重度UC的一线治疗及轻中度UC对5-ASA无效者的二线诱导缓解治疗。免疫调节剂嘌呤类制剂适用于激素依赖、5-ASA不耐受、频繁复发及急性重度UC激素诱导治疗有效后的维持缓解治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和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可作为急性重度UC激素治疗无效的二线治疗。维得利珠单抗和乌司奴单抗可用于抗肿瘤坏死因子-α失败后的二线生物治疗,但尚缺乏在儿童UC中的研究数据。该文旨在对儿童UC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5(2.9,7.3)岁,男性28例,女性24例。在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冠状面参数包括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oronal sacral slope,CSS);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等。通过CT及MRI判断前方半椎体和后方附件的畸形情况,分为协调型和错配型。按照半椎体分布的数量、位置及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对畸形进行分型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畸形分为4种类型:1型,包含2个半椎体;2型,包含3个半椎体;3型,包含≥4个半椎体;4型,平衡型半椎体同时合并多发脊柱和肋骨畸形(1~3型患者可合并轻度的椎体和肋骨畸形)。将1型畸形定义为非复杂型,2~4型畸形定义为复杂型。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各型畸形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主要参数,采用卡方检验对合并脊柱/肋骨畸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共计130个半椎体,平均间隔3.4个正常椎体,其中颈椎6个(4.6%),上胸椎29个(22.3%),下胸椎44个(33.8%),腰骶椎51个(39.2%)。协调型半椎体为110个(84.6%),错配型20个(15.4%)。畸形分型:1型31例,2型11例,3型4例,4型6例。患者头端和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分别为32.7°±8.1°和34.4°±9.0°(t=-0.905,P=0.367),头端和尾端代偿弯分别为12.8°±6.6°和9.7°±6.9°(t=2.308,P=0.023)。复杂型和非复杂型患者头/尾端节段性侧凸角及代偿弯、PT、CSS、TK、SS、L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杂型和非复杂型TLK分别为16.2°±16.4°和6.4°±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3,P=0.047)。2~4型患者合并肋骨畸形及椎管内结构异常的比例高于1型(52.4% vs 12.9%,χ2=9.506,P=0.002)。3型和4型患者椎板错配率(25.7%)高于1型和2型(11.6%)(χ2=3.926,P=0.048)。结论: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平衡型半椎体畸形类型复杂,半椎体主要分布于腰骶椎和下胸椎,畸形对患者冠状面影响较小,矢状面主要影响胸腰段力线,半椎体数量越多合并畸形越复杂。  相似文献   
69.
患儿,女,2岁9个月,11 kg。入院前24 h有金属链误吸史,当时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持续时间约1 min,有喘息。胸部X线片示气管隆突、右支气管见不规则异物影(图1)。9 h前在外院全麻下行气管镜手术,异物未取出,术中情况不详,转入我院。入院查体:意识清楚,口唇尚红润,呼吸急促,RR 35次/分,安静时吸气三凹征明显,未触及皮下气肿,双肺呼吸音减弱,右中、下肺呼吸音减弱更明显,可闻及喘鸣音;HR 130次/分,律齐,无杂音,MAP 43 mmHg。胸部CT示气管、右支气管异物。生化检查、凝血检查正常。血常规:WBC 13.12×10^9/L,NEUT 9.17×10^9/L(69.8%)。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河北省邯郸永年县进行眼科屈光检查710例(1410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64例(721只眼),女性346例(689只眼);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50.9±10.3)岁。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采用眼科A型超声检查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等效球镜(SE)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者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年龄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SE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 plots进行评估。不同性别间睫状肌麻痹后SE与睫状肌麻痹前角膜曲率K值(K)、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睫状肌麻痹后中央角膜厚度(LT)、晶状体混浊程度(NO)、晶状体核的颜色(NC)、晶状体皮质(C)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程度(PSC)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各屈光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710例(1410只眼)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平均SE为(-0.37±1.22)D,睫状肌麻痹后的平均SE为(0.13±1.11)D。经t检验,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P<0.05)。Bland-Altman plots分析显示睫状肌麻痹后的SE发生远视漂移,且随年龄的增加该漂移逐渐减小。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CCT、ACD及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及PSC分别为(44.02±1.51)D、(2.88±0.36)mm、(23.07±0.95)mm、(4.52±0.41)mm、(2.72±0.43)、(2.72±0.43)、(0.26±0.63)及(0.13±0.26)。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与SE呈正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0.11,0.11,0.07;P<0.05)。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ACD、AL及睫状肌麻痹后的PSC与SE呈负相关(r=-0.12,-0.17,-0.20,-0.13;P<0.05)。近视眼与睫状肌麻痹前的AL、睫状肌麻痹后的NO、NC、C及PSC呈负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0.15,-0.15,-0.14,-0.42;P<0.05)。 结论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后SE发生明显的远视漂移,且随年龄增加此现象逐渐减小。睫状肌麻痹前的K、ACD、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和PSC均与SE相关,其中影响近视眼的因素有AL、NO、NC、C及P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