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年8月—2014 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0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平均37.5岁;L5~S1节段病变。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3周,待全身状态改善后均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系统常规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VAS评分以及ODI。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结核复发、下肢放射痛及麻木症状。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8±1.7)、(1.7±0.6)、(1.5±0.5)分,ODI分别为71.20%±18.24%、13.41%±5.82%、10.22%±4.28%,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37.8±15.2)、(11.6±3.7)、(10.3±3.3)mm/1 h,C反应蛋白分别为(26.4±8.2)、(6.8±2.9)、(6.4±2.1) mg/L。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上述观察指标在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全身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重建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能够直接安全进入病灶,彻底清除病灶并重建腰骶椎的稳定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3.
探讨一种自行研制的可控应力器轴向压缩诱导山羊腰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并观察山羊腰椎间盘的影像学变化。选取山羊16只,随机分为加压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用自行研制的可控应力器经皮固定于两组山羊的L4、5椎体,对山羊L4/5椎间盘进行轴向加压诱导,加压组轴向压缩应力设定为40N,对照组为0N,两组分别于术后第4周、第8周进行X线、磁共振检查。Pfirrmann 分级结果显示,第4周时,加压组山羊椎间盘Ⅲ级6只,Ⅱ级2只,对照组8只均为I级;第8周时,加压组椎间隙高度指数(DHI)小于对照组(P<0.05);加压组山羊椎间盘Pfirrmann 分级Ⅳ级5只,Ⅲ级3只,对照组8只仍均为I级。本实验结果说明,可控应力器轴向压缩诱导山羊腰椎间盘退变是可行的,相同可控应力轴向压缩诱导山羊椎间盘的时间越长,影像学的变化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评价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在儿童脊柱侧凸治疗中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使用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12岁,平均7.8岁。Risser征均为0级。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单胸弯3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双胸弯1例。入院时冠状位Cobb角38°~85°,平均66.8°;矢状位Cobb角38°~66°,平均45.5°;坐高36~64 cm,平均48.6 cm。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及其矫正率、坐高、躯干偏移、双肩高度差、植骨融合情况、矫正丢失率和并发症,重点在身高和发育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7°~39°,平均28°,矫正率为48%~65%,平均为52%。术后矢状位Cobb角25°~39°,平均31°,坐高46~70 cm,平均56.8 cm。全部病例随访12~44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率< 5%,坐高平均增加2 cm ,3例出现矫形棒尾端皮肤感染,均予以局部换药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余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型滑槽钉生长棒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脊柱侧凸的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锁定式椎间融合器(MC+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1例颈椎病患者应用MC+椎间融合器于ACDF,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6.2±2.5个月,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8.7±2.3)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4.9±2.1)分,术后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改善率均为优(86.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4.8±1.1)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明显恢复,无椎间融合器物松动、移位现象.[结论]MC+椎间融合器应用操作简单,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和正常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术后短期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结核病的发病率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患者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口,近年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和耐药结核菌的出现使得结核病的感染不断上升。严重的脊柱结核可导致骨质破坏、畸形和瘫痪,从而使患者丧失劳动力或者遗留病残,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不良影响。严格的保守治疗无效后,往往需要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病变组织,预防瘫痪和后凸畸形的发展;便于患者早期下床和恢复正常生活_3]。脊柱结核发病部位以胸腰椎最多,作者等就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正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IDDD)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其治疗手段多样,但其发病机制以及变化规律仍不清楚,国内外学者为探寻椎间盘退变规律构建了多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动物模型,按照模型建立方法可大致分为力学模型、损伤模型、生物学模型。但在临床中因椎间盘直接损伤或生物源性椎间盘退变所致腰痛的患者较  相似文献   
4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35-1740
[目的]探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斜向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51~64岁,平均54.2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23例手术时间40~19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30~120 ml,平均50 ml;全部病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术后屈髋和腰大肌无力,予以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3周后症状缓解。余无内固定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94±1.25)mm改善至末次随访的(9.58±1.27)mm。术后6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率91.70%,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1.17)分、(0.73±0.69)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7.32±1.29)分、(0.79±0.58)分,JOA评分分别为(14.12±2.11)分、(27.42±1.32)分。[结论]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421-1426
[目的]对一种新型的腰椎后路可经皮微创置入的动态内固定系统的动态棒进行力学测试,探讨其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方法]提出新型动态内固定棒的设计思路,委托器械公司加工制造样品,进行新型腰椎后路微创动态内固定棒与坚强内固定棒的力学测试,分组进行抗压、拉伸、扭转试验(包括正转与反转),记录微创动态内固定棒与坚强内固定棒在不同程度载荷下的位移程度、扭转程度,比较其差异。[结果]加载生理负荷范围下,微创动态内固定棒的屈曲活动度、位移活动度及扭转活动度分别为15°、0.48 mm及6°,与坚强固定棒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系统符合微创与动态固定理念,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可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对腰椎中央管狭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椎管扩大减压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中损伤撕裂硬膜囊,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一过性肌力下降,1例术后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症状。住院时间(6.4±2.1)d。腰痛术前VAS评分(7.5±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3.4±0.6)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腿痛VAS评分术前(7.3±0.8)分,显著高于术后第1天(4.0±0.7)分和术后12个月(1.7±0.7)分(P均=0.000)。术前ODI(77.8±4.6)%,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45.4±4.6)%和术后12个月(8.8±2.9)%(P均=0.000)。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进行疗效评定:优1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2.3%(24/26)。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中央管狭窄症,手术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