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人脐带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移植对大鼠亚急性脊髓损伤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2只SD大鼠分为五组:行全椎板切除、未建模、未移植12只(A组);建模后未移植干细胞20只(B组);建模后移植1×106个干细胞20只(C组)、建模后移植3×106个干细胞20只(D组)、建模后移植5×106个干细胞20只(E组).在C、D、E组移植术后d1、d7、d14、d21对五组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取损伤脊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GAP-43和SPRR1A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聚集迁徙情况.[结果]C、D、E组脊髓损伤区运动功能恢复和GAP-43、SPRR1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A、B组,但D组、E组较C组显著增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证实HUCMSCs在脊髓损伤区及其周围明显聚集并存活;BBB评分A组无变化,C、D、E组高于B组,D、E组高于C组,D组与E组无差异.[结论]HUCMSCs移植治疗亚急性期脊髓损伤,可促进脊髓损伤区域GAP-43及SPRR1A蛋白的高表达,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择3×106个干细胞作为静脉移植剂量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32.
颈部病变主要包括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病变,由于C2椎体较小,且可能损伤颈动脉、椎动脉、后双侧颈神经、前咽喉、椎管内脊髓等关键邻近结构,C2椎体的骨性病变穿刺取材及肿瘤治疗相对困难,近年来,随着颈椎肿瘤及颈椎转移瘤患者的增多,临床上常需要进行活检术及其他方式以明确病变性质从而进行诊断及后续治疗。本文就C2椎体活检及椎体成形术手术入路方式、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经皮全脊柱内镜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的共1143例。其中,经椎间孔入路832例,经椎板间隙入路311例。观察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术后12个月疗效。结果术中术后共发生并发症84例,发生率7.34%。术后12个月时随访优470例(41.1%)、良590例(51.6%)、可60例(5.2%)、差23例(2.0%),优良率92.7%。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并做好并发症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价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的长期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月,对17例患者使用CharitéⅢ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17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6年(8.5~14.2年)。术前、术后采用VAS、ODI进行评分,根据X-ray评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及手术节段活动度,CT、MRI评价临近节段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情况,评价临床结果。[结果]17例患者19个椎间盘被纳入研究,患者满意度达88.2%,术后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最终临床结果优良率88.2%。ROM和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临近节段椎间盘和椎旁肌退变加重(P<0.05),而小关节退变则没有明显改变(P>0.05)。术后切口裂开3例;自发性融合1例,亦出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异位骨化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病长期随访结果比较满意,是理想的手术方法。由于本组病例较少,还需要增加病例数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41-1745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L_(2/3)1例、L_(3/4)6例、L_(4/5)15例、L_5/S_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 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 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骨肉瘤MG63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二甲双胍处理后分别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明胶酶谱实验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活性,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中埃兹蛋白(Ezrin)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zrin蛋白的表达;Li-pofectamine 2000转染Ezrin质粒到细胞中观察其对二甲双胍诱导的细胞迁移侵袭抑制及对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MG6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并降低MMP-2和MMP-9的酶活性.用药48 h后,MG63细胞内Ezrin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上调Ezrin可减弱二甲双胍诱导的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及二甲双胍诱导的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结论 二甲双胍可抑制MG6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通过下调Ezrin和MAPK/Erk信号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37.
目的评价果胶/聚乙烯醇复合水凝胶人工髓核植入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与腰椎前路融合比较,探讨其对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人体腰椎标本(L3~L5)在机器人脊柱测试机上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正常椎间盘、CoPP人工髓核置换和腰椎前路cage植入3种状态下L4/5和L3/4的运动范围以及L3/4椎间盘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在L4/5手术节段,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角位移除左侧屈运动方向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方向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之间,在所有的运动方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相邻上节段L3/4,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运动范围除左侧屈运动方向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方向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之间,在所有的运动方向,L3/4运动范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oPP组与完整椎间盘组的椎间盘内压在所有的运动方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age组与完整椎间盘组或CoPP组的椎间盘内压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运动方向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轴向旋转方向,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oPP人工髓核植入能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稳定脊柱;相对腰椎融合手术,CoPP对相邻节段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内压无明显影响,从而可降低或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背景:迟发性创伤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引起下腰痛及椎管骨性压迫。为了消除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常需手术治疗,其目标是矫正畸形,稳定脊柱。但究竟采取何种手术入路仍存在争论。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6-12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术前腰椎功能损伤程度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为(11.02±1.24)分,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为(37.43±3.76)°。23例患者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椎管减压及重建矢状面矫形方法,比较截骨前后腰椎功能恢复、骨愈合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椎功能及后凸畸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4.04±2.12)分,Cobb角为(11.02±3.58)°,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截骨面均于术后6个月骨性愈合,无假关节形成及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可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经颌下咽后上颈椎前路钩状钛板(retropharyngeal cervical vertebra hook-plate,RCHP)内固定重建术治疗枢椎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RCHP内固定结合植骨或骨水泥手术治疗枢椎肿瘤9例,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均未发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果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3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脊髓、重要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1例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喉上神经牵拉症状,予以神经康复治疗后1周内好转,2周内恢复正常进食。2例进行植骨的良性肿瘤患者术后3~6个月内获得植骨融合,平均4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RCHP内固定治疗枢椎椎体肿瘤,可以Ⅰ期处理肿瘤病灶并进行稳定性重建,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40.
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在矢状面角(SSA)为0°时不同水平面角(TSA)方向投影的变化规律。方法:将2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2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45岁)的寰椎CT连续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寰椎数字解剖模型,将重建的结果以.stl格式保存,再将寰椎数字模型导入UG Imageware 12.0,建立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数字化分析方法,确定三维参考平面,分析在SSA为0°时左右椎弓根TSA分别从0°~30°,均匀间隔5°,观察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和内切圆半径的变化规律。结果:280个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的长度为20.54~33.21mm,其中11个通道长度小于最短椎弓根螺钉长度(22mm);TSA为0°进钉时左右通道长度均最大,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30°进钉时同一进钉角度左右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80个寰椎椎弓根螺钉通道的内切圆半径为1.38~2.51mm,其中有42个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1.75mm);同一进钉角度右侧内切圆半径与左侧比较及同侧不同进钉角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左右两侧椎弓根形态之间有较大差异。部分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长度和内切圆半径小于椎弓根螺钉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椎弓根进钉通道内切圆半径小于最小椎弓根螺钉半径时置钉会穿破椎弓根的皮质骨,不适合采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术前用数字化技术测量寰椎椎弓根进钉通道可以实现个体化置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