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52.
目的探讨全身性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内成骨的促进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股骨骨折髓内固定模型(n=72)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高频率低能量振动(35Hz,峰振幅0.3重力加速度)治疗,对照组则行假治疗。治疗后1、2及4周取材行组织形态计量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与软骨内成骨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治疗组早期骨痂内的软骨成分和II型胶原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随着骨折愈合,治疗组软骨成分迅速减少,并伴有I型胶原表达的显著提升。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在治疗组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结论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可刺激软骨生成和软骨内骨化,从而促进骨折愈合中的软骨内成骨。  相似文献   
53.
Ⅰ区伸肌腱断裂锤状指保守疗法疗效不佳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Ⅰ区伸肌腱断裂锤状指保守疗法疗效不佳的原因及更佳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报告13例保守治疗疗效不佳的闭合、单纯Ⅰ区伸肌腱断裂锤状指的外固定方法及时间,治疗后远侧指间关节(DIP)的欠伸度及其中5例改行手术者术中所见。从指伸肌腱的解剖、力学及损伤修复机制方面进行探讨。结果13例患者因外固定去除后或治疗后仍有DIP背伸受限而再次就诊。就诊时DIP的欠伸度在20°~50°之间。本组病例门诊就诊时间在伤后15d~1年,其中5例改行手术者在伤后15d~4个月手术。手术中见肌腱断端间以瘢痕组织连接,伸肌腱延长。结论对Ⅰ区伸肌腱断裂锤状指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更能恢复伸肌腱恢复原有长度及手指伸屈力平衡。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及患者同意就应予手术治疗。若只能选择保守治疗时则应作近侧指间关节(PIP)屈曲、DIP过伸固定,固定时间6~8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symmetrical 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与传统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对矢状面平衡重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脊柱截骨术且随访超过1年的55例AS胸腰椎畸形患者。仅有矢状面畸形的AS患者采用PSO,双平面畸形患者采用APSO。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全脊柱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截骨角(osteotomized vertebral angl...  相似文献   
55.
【摘要】 目的:分析单节段和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后凸Cobb角≥80°)患者中重塑其腰椎前凸曲线的效果,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接受PSO手术治疗的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单节段PSO治疗,24例接受双节段PSO治疗,随访时间为36.50±15.07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68例分别接受单节段和双节段PSO患者对比分析后,根据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位置分为两组,腰椎前凸顶点在L3或L4组(30例),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38例),比较两组腰椎曲线的大小及形态。将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定义为术后腰椎前凸顶点位于L3或L4水平,进一步筛选出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再将其分为单节段PSO组(20例)和双节段PSO(10例)组,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这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术前影像学参数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结果:在68例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中,接受单节段PSO组与双节段PSO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双节段PSO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固定节段更长(P<0.05)。术后腰椎前凸顶点在L5或其他腰椎组患者术后的LL和SS均显著小于L3或L4组(P<0.001),而两组患者术后的GK、SVA、TK和P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截骨水平及截骨术式对术后腰椎前凸顶点的分布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30例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的患者中,术后除TK外的所有脊柱骨盆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ODI、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也未见明显的矫正丢失;其中,双节段PSO组术前的GK、SVA和LL明显大于单节段PSO组(P<0.05),其余的术前参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GK的cut-off值为94.50°,SVA的cut-off值为19.35cm,LL的cut-off值为12.00°。单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截骨椎脱位、1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和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双节段PSO组并发症包括2例体位性臂丛神经麻痹、1例截骨椎脱位和1例随访期间内固定棒断裂。结论:单节段和双节段PSO均能为AS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术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术前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对于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首先考虑单节段PSO以实现良好的腰椎前凸曲线重塑;相反地,对于脊柱矢状位失衡更严重(GK≥94.50°、SVA≥19.35cm及LL≥12.00°)的患者,双节段PSO是重塑良好腰椎前凸曲线的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分析MB法(midbody,MB)、EP法(endplate,EP)和C法(centroid,C)在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测量中的可重复性和可信度,探讨三种测量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20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9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16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9例;男17例,女42例,平均年龄34.0±18.8岁。3名脊柱外科医师均使用MB法、EP法及C法分别间隔两周测量RS值,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三种测量方法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59例患者平均主弯Cobb角为64.2°±23.9°。RS节段分别为T4/5节段1例(1.7%)、T5/6节段2例(3.4%)、T6/7节段3例(5.1%)、T7/8节段3例(5.1%)、T9/10节段1例(1.7%)、T10/11节段1例(1.7%)、T12/L1节段6例(10.2%)、L1/2节段5例(8.5%)、L2/3节段9例(15.3%)、L3/4节段16例(27.1%)、L4/5节段12例(20.3%)。MB法、EP法、C法测量的RS值分别为16.5±7.1mm、8.5±4.2mm、14.2±6.3mm。三种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分别为MB法0.77-0.91、EP法0.78-0.81、C法0.82-0.94;观察者间一致性分别为MB法0.87、EP法0.90、C法0.86。结论:MB法、EP法和C法在RS的测量中均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及可信度,其中C法的组内一致性最高、EP法的组间一致性最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建立男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方法:14月老龄雄性大鼠去势4个月后,取股骨和k椎体,单光子吸收测量(SPA)法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技术分别检测骨量,并分别进行3点弯曲实验和纵向压缩实验,对侧股骨测量其水平面几何学改变。结果:假手术组和去势组股骨骨密度分别为(0.406&;#177;0.010),(0.389&;#177;0.08)g/cm^2;股骨强度极限分别为(135.1&;#177;36.3),(102.1&;#177;18.5)MPa;弹性模量分别为(3.24&;#177;1.36),(1.91&;#177;0.47)GPa。L8骨矿含量分别为(82.3&;#177;11.5),(51.9&;#177;8.7)mg/cm^2,强度极限分别为(20.4&;#177;8.2),(13.2&;#177;3.2)MPa。去势组大鼠股骨骨量减少4.2%(P&;lt;0.001),股骨强度极限、弹性模量分别减少24%和41%(P&;lt;0.05)。椎体骨量减少36.9%(P&;lt;0.001),强度极限降低37%(P&;lt;0.05),但弹性模量无明显改变。结论:老龄雄性大鼠去势后造成皮质骨和骨松质骨量生物力学改变,这种改变以皮质骨更为明显,可以作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8.
Segond骨折八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9.
60.
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发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文献少有报道.我院收治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