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9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4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584篇
综合类   18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nonunion of the inter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Methods Twenty-six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postoperative nonunion of the inter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14 males and 12 females,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Four cases underwent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TEA), and the other 22 received refixation and autografting, 4 of whom healed only after 2 operations. The causes of postoperative nonun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is group had 28 unstable fixations, 16 postoperative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s and 21 significant bone defects. On average, they had a follow-up of 11.4 months (4 to 41 months). In the 4 TEA cases, the average flexion was 112° (90° to 130°) and the extension 18° (0 to 35°). Their average MEPS score was 85(80 to 90 points). The other 22 cases achieved bone union ultimately, with an average flexion of 97.7°± 10. 0° (70° to 110°),an average extension of 30. 9°± 12.8°(0 to 60°), and an average motion arc of 66. 8°± 10. 5° (50° to 90°).Their average MEPS score was 81.4 ± 11. 1 points (65 to 100 points). Conclusions Inadequate internal fixation, elbow stiffness due to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and significant bone defects are the main causes for postoperative nonunion of the inter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90-90 plate fixation and parallel plate fixation, together with constructive bone grafting, can achieve bone union in most cases, though the motion arc of the elbow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研究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52例,女87例;年龄65~93岁,平均71.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30 d,平均56.7 h.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17例,Ⅱ型43例,Ⅲ型62例,Ⅳ型17例.移位骨折79例,非移位骨折60例.内固定材料:空心钉131例,动力髋螺钉5例,动力髋螺钉加空心钉3例.对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3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5~59 d,平均15.4 d.术后获7~77个月(平均3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126例,占90.6%(126/139);愈合时间2~12个月,平均6.2个月.其中2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13例,占9.4%(13/13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占6.5%(9/139).正常行走者81例,占58.3%(81/139),需要助行器械者50例,占36.0%(50/139),不能行走者8例,占5.7%(8/139).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积极意义.术前病情评估和合并症的积极治疗非常重要,条件允许时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04.
影响髋臼后壁骨折手术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疗效的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 1993年8月至2006年8月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05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效果,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价影像学结果.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髋关节脱位情况、是否存在边缘压缩、骨折复位质量、有无合并股骨头骨折,异位骨化程度和有无股骨头坏死等与临床效果间的关系.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1年(2.0~10.6年).临床效果:优32例,良56例,可11例,差6例,优良率83.8%(88/105).影像学结果:优52例,良36例,可12例,差5例,优良率83.8%(88/105).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伤及髋关节脱位与临床效果无显著相关.存在边缘压缩、合并股骨头骨折、骨折复位差、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与临床效果显著相关.临床效果与影像学结果存在强相关性(Kappa=0.772). 结论术中仔细探查、解剖复位、牢靠固定是关键.存在边缘压缩骨折、骨折复位差、合并股骨头骨折、严重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间断性低剂量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过程中与成骨基因Runx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2月龄雄性Spragne-Dawley大鼠建立单侧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随机分为甲状旁腺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皮下注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10 μg·kg-1·d-1或等剂量安慰剂,分别于术后第2、4、7、14和21天取双侧股骨标本,提取组织RNA和蛋白质,分别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以检测Runx2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水平.结果 甲状旁腺素组较对照组,骨折端Runx2的mRNA表达水平于骨折术后第14、21天有明显升高(分别为2.6倍和3.8倍,P<0.05),同时骨折端Runx2的蛋白质水平也于术后第14、21天时有明显增加.结论 间断性低剂量应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在骨折愈合的早期过程中,可上调成骨基因Runx2的mRNA表达和蛋白质水平,促进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6.
植入点位置的确定以及重建后是否满足等距性,对于前交叉韧带(ACL)的重建是至关重要的.针对ACL重建入点定位困难以及缺少术后评估等问题,借助于视频跟踪相机,实现了一种基于膝关节侧位X光片的股骨四分格和胫骨46%方法的ACL重建导航及仿真评估系统,并分别介绍了视频跟踪、空间映射及C臂标定、图像融合、图像校正、曲面重建算法等关键技术的实现.利用该系统进行了8例模型骨的实验,并对采集到的特征点进行了精度验证,入点定位误差最大为2.59 mm,平均为1.59 mm.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利用两幅X光图像可以完成ACL重建手术规划,入点定位误差可以基本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7.
背景:脱细胞真皮(Acellular Dermal Matrix, ADM)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易于修剪,制成微粉状皮内或皮下注射后,可见到成纤维细胞的移入及胶原的沉积,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整形修复临床实践。 目的:验证脱细胞真皮经改建后作为软骨细胞移植载体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3-08/ 2007-02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完成。 材料:新生小牛的真皮层由北京元亨圣马生物研究所提供;体质量250 g的SD健康成年大白鼠24只,雌雄不限。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 方法:①取新生小牛背部真皮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分别用戊二醛和水溶性交联剂进行交联;再用生长因子对其进行纤维表面修饰。②取SD大白鼠,于大鼠脊柱两侧各设计3个长方形皮瓣,分别植入两组交联后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术后2,6,12周取出植入物。③取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从其左侧关节面取原代软骨,分离软骨细胞并接种于复合后的ADM上进行培养。将实验组兔右侧后肢造成软骨缺损,植入含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再将生物胶滴加于载体表面;对照组兔右侧后肢造成软骨缺损后分层缝合伤口。分别于第4,12,24周取材,对照组每次取2只,实验组每次取5只。 主要观察指标:①交联效果的比较。②兔软骨缺损修复结果。 结果:①经戊二醛交联后的ADM植入大鼠皮下后有强烈的炎症反应,并有组织出血坏死;而经水溶性交联剂交联的ADM的组织相容性较好。②在植入接种有自体软骨细胞的ADM24周后大白兔股关节的软骨缺损修复完好,附和的细胞能够存活且有增殖,ADM本身基本降解。 结论:经脱细胞及纤维改建和交联及生长因子修饰的ADM孔隙均匀,组织相容性好,适于细胞黏附及长期生长。ADM胶原支架在兔体内可基本降解,未见排异反应,移植24周后见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08.
距骨骨折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距骨骨折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以提高距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急性距骨骨折患者.收集指标:性别、受伤时年龄、致伤原因、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合并损伤、随访结果.结果 1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1;20~39岁青壮年占54.4%;最常见的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在本组病例中,HawkinsⅡ型和Ⅲ型距骨颈骨折及SneppenⅡ型距骨体骨折较为常见,分别占79.6%和57.5%.最常见的合并损伤为同侧踝关节骨折,以内踝骨折最为常见.7例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保守疗法,5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其余患者行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15min(30~270min),平均住院时间13d(3~23d).结论 距骨骨折治疗满意度较差,距骨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9.
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骨段滑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胫骨骨缺损合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患者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5~52岁,平均34岁.57例胫骨缺损长度为5~20 cm(平均11 cm),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5 cm×4 cm~20 cm×8cm.对12例行一期胫骨截骨术,其余45例行二期截骨术.截骨术后10~14 d开始延长,每日延长1 mm.在胫骨远,近缺损骨端相遇后,对对合良好者加压以促进愈合,对缺损骨端之间对合不好、皮肤内陷、骨不愈合和(或)感染者行复位、清创或自体骨植骨术.结果 从开始治疗到去除外固定架,平均治疗用时21(11~32)个月.56例胫骨缺损得以重建,患肢肢体长度与健侧相差<4mm.1例新生骨部分成骨不良,行自体骨植骨术.创面均得到覆盖,仅2例要求接受瘢痕皮肤修整术.15例(26%)患者骨缺损接触端自行愈合,1例长期存在一个窦道,清创术后随访半年感染无复发,窦道愈合.骨段滑移过程中4例患者主诉膝部疼痛,11例主诉小腿疼痛.6例患者出现马蹄内翻足.5例出现轻度屈膝畸形,经功能锻炼4例恢复,1例屈膝10°.结论 骨段滑移术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0.
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要点、手术治疗原则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7例肘关节"可怕三联征"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随访结果,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38(14~72)岁.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23例采用单纯外侧入路,3例采用外侧加内侧入路,1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7.5(6~3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病情主诉、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腕关节活动度、双侧握力以及X线片情况.用MEPS(Mayo Elbow Perfof-mance Score)和Broberg & Morrey评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用Morrey等提出的"5%"校正值对主力侧和非主力侧的握力标准化后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在未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均没有明显疼痛及不稳定.患侧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平均为107°(30°~150°).患侧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平均为147°(0°~220°).患肢握力较健侧平均减少13.7%.MEPS评分平均为93.4(72~100)分,优良率92.6%.Broberg&Morrey评分平均为91.2(68~100)分,优良率88.9%.结论 对肘关节"可怕三联征"的诊断要紧扣其定义,且须与肘关节其它损伤相鉴别.对肘关节"可怕三联征"应采用手术治疗,大多采用单纯外侧入路即可完成,必要时可加用内侧入路.治疗原则为重建肘关节同心圆性中心复位及可靠的稳定性、对桡骨头、冠状突骨折尽量进行复位内固定并重视对软组织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