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3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患病状况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暴发性1型糖尿病(F1D)的患病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Hanafusa提出的诊断标准,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性酮症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F1D患者,再根据胰岛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的有无将非F1D患者分为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87例急性酮症起病的1犁糖尿病患者中有8例符合F1D的诊断标准,占9.1%,在18岁以上患者中占14.0%.起病时暴发组的血糖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和特发1型组(P=0.004);暴发组血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经典1型组(P=0.021).4例(50%)患者发病初期GADA阳性,其中1例柯萨奇病毒B(CVB)IgM阳性,1例人单纯疱疹病毒1(HSV1)IgM阳性.结论 F1D约占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10%.起病时F1D患者比经典1型和特发1型糖尿病患者有更严重的代谢紊乱.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可能参与其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IR)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对10例新诊断T2DM患者进行2周CSII.CSII前后,依次进行静脉糖耐量试验(IVGTT)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评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_(14)(sCD_(14))评价机体的炎症状态.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CSII后IVGTT各时点血糖值、血糖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和LDL-C水平下降(P<0.05或<0.01).(2)与治疗前比较,CSII后IVGTT各时点(空腹胰岛素除外)胰岛素增加、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增大、急性胰岛素分泌增加(P<0.05或<0.01).(3)与治疗前比较,CSII后葡萄糖输注率[由(3.46±1.66)mg·kg~(-1)·min~(-1)升高到(7.14±2.37)mg·kg~(-1)·min~(-1)]和稳态模型评估的基础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升高,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P<0.05或0.01).(4)与治疗前比较,CSII后患者血清sE-selectin、sCD_(14)和hsCRP下降(除hsCRP外,P<0.01).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恢复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功能、减轻IR、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改善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机体炎症状态的减轻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 与2 型糖尿病(T2DM) 骨转换指标骨钙素(OC)、I 型胶原C- 末端交联顶端肽(CTX) 及骨密度(BMD)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28 例门诊初诊T2DM 患者及同期门诊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正常葡萄糖耐量(NGT) 组46 例和T2DM 组82 例,进一步分男女亚组(M-NGT,F-NGT,M-T2DM,F-T2DM)。ELISA 测定血清中RBP4,OC,CTX 水平;双能X 线骨密度仪(DXA) 测定各部位BMD。结果:T2DM 组无论男性或女性,lnRBP4 与lnCTX 均存在显著正相关(M-T2DM,r=0.564,P<0.01;F-T2DM,r= 0.386,P=0.018),与lnOC 不相关;校正年龄、吸烟、血肌酐清除率(CCr)、腰臀比后,M-T2DM 的正相关仍显著(r′=0.536,P<0.01),而F-T2DM 组lnRBP4 与lnCTX 相关性消失(r′=0.317,P=0.072)。NGT 组,lnRBP4 与lnOC 及lnCTX 无相关性;无论NGT 组还是T2DM 组,lnRBP4 与各部位BMD 均不相关。结论:T2DM 患者的血清RBP4 可能与骨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44.
廖二元 《药品评价》2012,9(7):28-35
1932年,Cushing等在报道Cushing综合征时就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所致的骨质疏松(glucocon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P)有了详细描述。GIOP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随着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的日益广泛,GIOP越来越常见。近年来,  相似文献   
45.
目的:调查中国长沙地区成年女性血清瘦素(leptin)浓度与年龄的关系,建立女性瘦素参考值,并分析其与其他种族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测定690例成年健康女性(年龄20~81岁)的血清瘦素浓度。美国非西班牙白人、非西班牙黑人和美国墨西哥女性的血清瘦素水平从文献获得。结果:血清瘦素水平随年龄而增加(r=0.224,P〈0.01),采用3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瘦素浓度与体质量(r=0.574)和体质量指数(r=0.618)呈显著正相关。体质量正常组、超体质量组和肥胖组,瘦素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8.94±1.82),(17.6±1.89)和(34.7±1.69)μg/L,3组之间呈明显梯度差异(P〈0.01)。绝经前组、围绝经组和绝经后组瘦素浓度分别为(9.68±1.81),(11.7±1.89)和(11.4±2.21)μg/L,绝经前组显著低于围绝经组和绝经后组(P〈0.05)。体质量正常组(n=539)血清瘦素浓度的参考值为5.30~12.6μg/L,本组女性瘦素浓度与年龄的拟合曲线显著低于美国非西班牙白人、非西班牙黑人和美国墨西哥女性。结论:该研究证实,中国成年女性血清瘦素浓度增高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中国成年女性血清瘦素浓度参考值5.30~12.6μg/L,中国成年女性血清瘦素浓度与美国非西班牙白人、非西班牙黑人和美国墨西哥女性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46.
瘦组织和脂肪是两个重要的体成分,受饮食、运动、增龄、性别、种族、激素、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但多数研究表明瘦组织量可能是BMD和骨强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脂肪量过多将对骨骼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及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调查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919例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正位腰椎和髋部BMD.结果 下身脂肪量、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与年龄、绝经年龄和绝经年限都相关(P<0.05~0.01),但只有绝经年限进入体成分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采用复合或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体成分随绝经年限的延长有下降趋势.绝经10年以上女性的下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显著减少,分别较绝经年限5年以内女性下降8.6%和3.1%.所有部位的体成分与所测区域的BMD 均呈正相关(P<0.05~0.01),控制体重变量后,仅有全身脂肪量与腰椎BMD 呈正相关(P<0.05),而全身瘦组织量与髋部BMD 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体成分是影响腰椎和髋部BMD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腰椎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脂肪量,而对髋部BMD影响最大的是全身瘦组织量.BMD 越低者,全身脂肪量和全身瘦组织量也越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与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和腰椎、髋部BMD相关,其中,绝经年限对体成分的影响最大,体成分组分对BMD的影响存在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观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抑制白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FN-γ)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对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胰岛素瘤细胞(NIT-1)至指数增长期,根据干预方案进行分组:正常细胞组、IL-1β/IFN-γ组、罗格列酮(RSG)或吡格列酮(PIG)+IL-1β/IFN-γ组、RSG或PIG+IL-1β/IFN-γ+GW9662组.采用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变化、膜联蛋白V-FITC/PI检测凋亡率、ELISA检测胰岛素分泌,观察RSG和PIG对IL-1β和IFN-γ损伤β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RSG或PIG+IL-1β/IFN-γ组凋亡率明显降低(14.0%、16.7%),与IL-1β/IFN-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P<0.01);RSG或PIG+IL-1 β和IFN-γ+GW9662组凋亡率明显升高(41.4%、44.7%),与RSG或PIG+IL-1β/IFN-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RSG或PIG+IL-1β/IFN-γ组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能力(GSIS)明显恢复[(6.8±0.7)ng/ml、(5.9±0.9)ng/ml],与IL-1β/IFN-γ组(3.6±0.5 ng/mJ)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SG或PIG+IL-1β和IFN-γ+GW9662组GSIS明显降低[(3.9±0.4)ng/ml、(3.6±0.3)ng/ml],与RSG或PIG+IL-1β/IFN-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ZD可以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和恢复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半胱氨酸水解酶-3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9.
背景:在骨组织中,护骨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活性,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的主要作用为刺激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凋亡。护骨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在破骨功能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脂联素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脂联素与骨代谢相互偶联。但脂联素对破骨细胞的作用不明。 目的:观察脂联素对成骨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和护骨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对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材料:外科手术取正常成人髂前上棘松质骨用于细胞培养,临床标本由湘雅医院提供。 方法:分别用0,3,10和30 mg/L脂联素干预人成骨细胞48 h,检测护骨素和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 mRNA与蛋白表达。并用脂联素干预成骨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培养系统,观察其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成骨细胞护骨素和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mRNA与蛋白表达,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确定为破骨细胞。 结果:脂联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成骨细胞护骨素 mRNA与蛋白质的表达(P < 0.05)。脂联素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人成骨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mRNA与蛋白的表达(P < 0.05)。脂联素干预成骨细胞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培养系统可诱导破骨细胞生成。 结论:脂联素可通过诱导成骨细胞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素配体表达、抑制护骨素表达,诱导破骨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人群血清睾酮与瘦体质量、体脂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长沙地区各工作岗位的45~81岁绝经1年以上健康女性志愿者185例,每例受试者空腹抽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浓度。采用美国Hologic QDR-4500A型扇形束DXA仪,测量每例受试者腰椎前后位腰1至腰4及髋部总体面积骨密度(BMD), 单位g/cm2。用美国Hologic QDR-4500A型扇形束DXA仪作全身扫描测出头部、躯干、肋骨、骨盆、脊椎、上肢、下肢及全身的骨矿物含量、BMD、体脂含量和肌肉组织质量,结合测得的指标,计算出体质量、瘦体质量和体脂百分比。所有资料均输入电脑,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睾酮含量与瘦体质量、总体脂及体脂百分比均不相关;血清睾酮含量与腰椎、髋部BMD正相关,校正年龄、绝经年限、体脂和瘦体质量后,相关性消失。瘦体质量与各个部位BMD呈显著正相关;总体脂含量与髋部BMD呈正相关,体脂百分比与全身BMD呈负相关。结论:保持一定量的瘦体质量有利于绝经后女性保持骨量,而补充雄激素尚需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