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骨干骺端骨折碎骨块的生物胶粘合固定技术,总结应用生物胶粘合技术固定游离骨块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按照骨块固定技术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空心钉、螺丝钉、克氏针固定,共30例;治疗组采用生物胶粘合结合可吸收线缝合固定技术共28例,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有无骨块移位、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评价、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骨块移位发生率、关节功能、有效率明显较治疗组低(P<0.05),而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生物胶粘合技术是治疗骨干骺端骨折碎骨块固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患者髌骨位置、活动度的变化以及其对膝关节功能和活动的影响.方法 自1998年9月至2006年6月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05例初次TKA患者中选取资料完整、获得良好随访的51例患者(62个膝关节),平均随访时间38.7个月,对其进行髌骨高度、倾斜角及侧方移动度进行测量,与术前对照,并与膝关节活动度做相关性统计分析,综合研究髌骨方面对膝关节功能影响的关键因素.结果 (1)TKA术后髌骨高度较术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髌骨外翻倾斜角减小;(2)髌腱短缩〉 10%时,其短缩程度与膝关节活动度呈负相关(r=-0.79,P〈0.01);(3)髌骨活动度与膝关节活动度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 (1)TKA术后髌韧带存在一定程度的短缩,髌骨不存在明显外翻;(2)髌骨位置及髌骨活动度影响膝关节功能:当髌腱短缩〉10%时,髌骨位置越低,膝关节活动度越小,膝关节功能越差;髌骨活动度越差,膝关节活动度越小.  相似文献   
13.
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起,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国内曾两次(2005银川,2007昆明)召开了穿支皮瓣专题研讨会。2006年《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曾组织出版一期穿支皮瓣专题。但对穿支皮瓣的定义、穿支血管的分类、穿支皮瓣的命名等相关名称还相当混乱。为了规范穿支皮瓣的学术交流,推动穿支皮瓣的发展,《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与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邀请了部分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专家,就穿支皮瓣及相关术语,于2010年7月30日-8月2日在银川召开了穿支皮瓣研讨会,与会专家经热烈讨论达成了基本共识。钟世镇院士由于有其他会议未能与会,但他对"专家共识"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了修改补充。欢迎同道对"专家共识"提出商榷,在适当时间再召开穿支皮瓣研讨会,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3,(20):689-690
目的对循证护理在脊柱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6例脊柱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最后对循证护理在脊柱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9.2%,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1.6%;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3.4%,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5.4%;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是李幼平教授在1996年引进中国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循证护理已经成为成为治疗脊柱疾病和处理脊柱疾病的并发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在医疗领域中循证护理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并且受到很多医师的推广和病患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稳定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人乳腺癌MDA-MB-231SArfp细胞系,建立乳腺癌骨移植瘤动物模型,并应用活体成像技术检测肿瘤的生长情况。方法注射MDA-MB-231SArfp细胞于BALB/c雌性裸小鼠胫骨髓腔,应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连续观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同时测量肿瘤体积的变化;4周和7周时拍摄X线片并做组织学检查,评估肿瘤对骨组织的影响。结果利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监测发现,至第3~4周期间,肿瘤进入对数生长期;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强度呈线性正相关。X线片和组织切片显示MDA-MB-231SArfp细胞形成溶骨性的骨破坏。结论成功建立了可非侵入性监测的乳腺癌骨移植瘤模型,利用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结合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能够直观、连续、准确地检测肿瘤细胞在骨环境内的生长情况,为后续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新型非病毒纳米基因载体聚乙烯亚胺-β-环糊精(PEI-β-CyD)对软骨细胞系C5.18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转染的有效性。方法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系C5.18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MTT法观察并比较PEI-β-CyD和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的聚乙烯亚胺(PEI25KDa)对C5.18细胞和C3H10T1/2细胞的细胞毒性。在不同的N/P(载体有效氮含量/外源基因有效磷含量)复合条件下,利用PEI-β-CyD和PEI25KDa分别转染C5.18细胞和C3H10T1/2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转染效率。结果 PEI-β-CyD对C5.18细胞和C3H10T1/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小于PEI25KDa。PEI-β-CyD与PEI25KDa对C5.18细胞的转染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β-CyD对C3H10T1/2细胞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PEI25KDa(P<0.05)。结论 PEI-β-CyD对于软骨细胞系C5.18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1/2是一种低毒有效的非病毒纳米基因载体,在软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研究及应用领域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7.
杨志英  胡嘉乐  阮洪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0):729-730,742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研究临床路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 分析70例符合全髋关节置换术适应证的患者资料,并根据变异的标准及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例病例中有58例发生变异,包括15种变异情况,以负性变异、患者病情变化变异为主.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需要完善运行流程,制订详细...  相似文献   
18.
由于股骨近段髓腔形状和尺寸个体差异较大,假体柄在多数情况下不能与股骨近段髓胜匹配。确立股骨髓胜形状和尺寸的统计规律对指导假体的临床设计和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只有对截面的形状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获得一个假体设计的合理标准。由此,股骨上段够胜截面的形状进行参数化描述和定量就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本研究就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材料与方法取无破损、无畸形的成人尸体骨,用CT扫描。在600dpi,256阶灰度下,用MICROTEK扫描仪将图象输入计算机。测量系统在IBMPC兼容机下,用BolandC编制。具体方法如下: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的43例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融合节段数51个。随访时间23.8±3.7个月(19~28个月)。通过腰椎CT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的变化,测量时间点分别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根据椎间高度丢失的程度将融合器沉降分为0级(0~24%)、Ⅰ级(25%~49%)、Ⅱ级(50%~74%)和Ⅲ级(75%~100%)。统计、分析总体融合器沉降度在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变化情况。根据融合器前后径及融合节段的长度,分别将患者分为32mm组(n=15)、36mm组(n=28)及单节段组(n=35)、双节段组(n=8),分析各组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统计43例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沉降与VAS评分、ODI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88.2%(45/51)的融合节段融合器沉降等级为0级,11.8%(6/51)的融合节段沉降等级为Ⅰ级,无Ⅱ级或Ⅲ级沉降的患者。术后半年融合器沉降程度[(9.6±3.4)%]与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程度[(14.2±5.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32mm组患者的融合器沉降程度大于36mm组(P0.05),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的融合器沉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ODI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的沉降程度呈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34,P0.05),而腿痛VAS评分及ODI与融合器沉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融合器沉降的程度低,且多数发生在术后1年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前后径大的融合器以降低融合器沉降度,而手术节段的长短(单节段或双节段)对融合器沉降无明显影响。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沉降度存在弱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体位复位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利用体位复位后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体位复位后行椎体成形术。手术前后评估X线片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以及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术前与术后比较,伤椎引起的疼痛显著缓解、VAS评分明显下降、椎体高度显著恢复以及后凸畸形角度明显减少。患者能早期恢复日常活动。结论采用体位复位后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