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肌力训练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15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冲击波联合组, 每组79例。训练组予以肌力训练治疗, 冲击波联合组予以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肌力训练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骨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统计Lysholm膝关节评分(Lysholm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量表评分;记录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与训练组比较, 冲击波联合组骨钙素、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羧端肽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WOMAC评分均降低, Lysholm评分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肌力训练的效果较优, 可调节患者骨代谢水平, 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尚林  王爱国  王翔宇  崔杰  李琦 《骨科》2016,7(4):286-288
青少年踝内翻畸形是因外伤导致胫骨下端骺板早闭,腓骨仍正常发育,而逐渐出现踝内翻,踝穴顶线不垂直于胫骨垂线且向内成角。长期内翻成角可导致胫距关节面内侧受力增加,进而导致关节面软骨磨损和骨性关节炎出现,处理不及时将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进行性加重。青少年处于生长和发育的高峰期,如不尽早干预,将会导致踝内翻畸形及骨性关节炎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3.
燕冰  徐宏辉  袁伟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3,(12):1001-1002,1004
目的探讨拇外翻微创跖骨远端截骨术后不同固定方法对治疗效果及功能评分(AOFA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204足)行微创截骨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包扎外固定组(35例62足)、herbert钉固定组(55例99足)和克氏针固定组(25例43足),观察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变化,测量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第1、2跖骨相对长度(MPD)、跖趾关节活动度及AOFAS等的变化,综合评判3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后HVA、第1、2IMA、MPD、跖趾关节活动度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单纯包扎外固定组患者较herbert钉固定组和克氏针固定组跖骨短缩明显,跖趾关节活动度较差,AOF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erbert钉固定组与克氏针固定组各指标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拇外翻,术后herbert钉或克氏针内固定在治疗效果及功能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包扎外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科收治的症状性腓下骨合并痛风性踝关节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8例,右侧7例,年龄14~18岁,平均(15.73±1.0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腓下骨切除、Brostr(o)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骨科和郑州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19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1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7.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3~8个月;均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胫股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24周(平均15.5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胫股角173.2°±2.0°、胫骨平台内翻角85.6°±1.3°、后倾角11.9°±1.1°,较术前(154.1°±5.0°、76.0°±1.8°、18.9°±1.6°)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89.8±1.2)分较术前(52.0±4.4)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行走困难,最终行膝关节置换术。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双平面截骨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可延缓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取部分腓骨短肌腱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取部分腓骨短肌腱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OFAS评分、治疗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取部分腓骨短肌腱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近端游离至远侧伸肌支持带近端,向下牵拉肌腱,于距骨颈距腓前韧带附着点放置锚钉,缝合固定第三腓骨肌腱。于外踝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附着点分别建立骨道并相通,将移植腱游离端穿过骨隧道,拉紧肌腱,Swivelock锚钉固定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再在跟骨止点建立骨道,将移植腱游离端导入,Swivelock锚钉固定,重建跟腓前韧带。[结果]随访时间为8~28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AOFAS评分,应力下影像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持续被动训练(CPM)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CLAI)患者经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手术治疗后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例CL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均给予第三腓骨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手术治疗,术后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采用石膏托进行踝关节中立位及后足外翻10°固定,在石膏内进行足趾、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小腿后肌群等长舒缩训练等,术后次日开始直腿抬高练习或非负重下地行走、口服活血祛瘀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早期辅以CPM训练,如术后1周内开始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训练;术后3周开始踝关节被动内、外翻训练;术后6周开始负重行走等。于术后3 w、6 w、12 w、1年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量表对患肢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测量上述时间点患肢小腿周径差值,并对患者术后1年时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 术后3 w、1年时2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及患肢小腿周径差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w、12 w时观察组患肢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1.0±6.8)分和(86.1±5.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小腿周径差值[分别为(1.47±0.72)分和(2.12±0.62)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治疗满意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81.5%)水平(P<0.05)。 结论 早期CPM训练能促进CLAI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肌肉萎缩程度,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踝关节创伤患者踝关节融合及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融合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关节功能恢复、骨性融合、踝-后足评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性融合率、踝-后足评分、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创伤患者治疗中,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效果理想,骨性融合率好,且可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