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336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2篇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照回顾性分析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髓内钉组32例(35处骨折),根据AO分型,42A型11处,42B型18处,42C型6处;钢板组42例(45处骨折),42A型10处,42B型22处,42C型13处。平均伤后手术时间在髓内钉和钢板组分别为3d和3.5d。随访评估患者手术时间,活动度,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别。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8~26个月)。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4min,钢板螺钉组平均为93min。髓内钉组踝关节平均背屈度为13°(0°~20°),钢板组为11°(0°~20°);跖屈分别为41°(30°~50°),47°(30°~50°)。愈合时间髓内钉组平均为3.3个月,钢板螺钉平均为3.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髓内钉固定有1例出现旋转畸形,钢板组有3例出现成角畸形,均为胫骨远端1/3骨折。结论:在治疗胫骨骨折方面,带锁髓内钉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都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骨水泥强化松质骨螺钉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动态,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内固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0只杂种犬胫骨近端制作松质骨螺钉植入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分别于术后5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观察螺钉拔出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CHC强化的螺钉拔出力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16周时达到(512.5 14.5)N,而PMMA强化组螺钉拔出力则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HC-骨界面结合紧密,并且随时间延长出现CHC降解和骨长入,而PMMA-骨界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结论CHC强化能够提高松质骨螺钉植入体内的稳定性,并且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3.
对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372例患者采用徒手方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7例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共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261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螺钉6.08枚,术中6例次置钉过程中出现脑脊液从钉道中流出,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37例患者术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位置,405枚螺钉中124枚(30.62%)穿透骨皮质,1枚(0.02%)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超过4mm.结论: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发生率较高,应该根据每个椎体旋转、倾斜等差异个体化确定置钉位置和方向,操作仔细认真,保证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4.
髋臼骨折后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骨折是否能得到解剖复位[1],对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其结果也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因此,术前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尤为重要.CT能为临床提供全面、准确而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制定手术方案.选取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且有完整X线片和CT的髋臼骨折共36例,术后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现就本手术组36例患者的术前X线片和CT诊断、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方法,对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随访资料完整的18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06例,女81例;年龄13~63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31例,旋前外旋型33例,旋后内收型16例,旋前外展型7例。所有病例均行开放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4周。疗效按Le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59例,良22例,差6例。下胫腓关节固定58例,发生螺钉断裂5例,术后脱位再次手术1例。内、外踝切口表浅感染或坏死14例,无畸形愈合发生。结论:内固定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踝关节解剖关系,腓骨及下胫腓韧带对踝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重视皮肤软组织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转化生长因子-β对骨膜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宋守礼,朱盛修一、前言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族具有多种功能蛋白多肽。目前已鉴定出5个密切相关的成员,即TGF-β_1~TGF-β_5。TGF-β_(1、2、3)由哺乳动物的细胞表达,亦存在于骨组织中...  相似文献   
7.
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代骨材料--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合成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添加成孔剂,制备能原位固化形成多孔结构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代骨材料,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肌内埋植实验检测其组织相容性.结果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的浸提液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无影响.细胞于材料表面的生长速度、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别.肌内植入实验发现,材料周围纤维组织包膜的最大厚度为22.5μm,未发现炎性细胞反应.结论多孔碳酸化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材料测试结果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8.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rhBMP-2\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分为:实验组(FS bFGF rhBMP-2)、对照组(FS).于12只成年健康家犬右侧桡骨中上段造成2cm缺损,制成犬桡骨2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实验材料经伤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术后4、8、16、24w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w,标本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表明:实验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使骨缺损得到了成功的修复(P<0.01).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复合rhBMP-2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犬的骨缺损有很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隔膜条件下引导性骨再生过程中成骨细胞的来源,进一步认识引导性骨再生的机制.方法:以成年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在双侧挠骨中段制作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用硅胶膜成管状包裹一侧骨缺损,另一侧无特殊处理为对照.术后分别进行X线检查、常规HE染色以及SP方法BMP、BGP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硅胶膜在骨缺损处形成隔离密闭的腔室,将周围组织阻挡于骨缺损之外.早期骨端骨内膜、骨髓基质细胞大量增殖,形成肉芽组织占据骨缺损.骨再生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学特征:骨痂表面为2~3层成骨细胞,骨缺损中央为肉芽组织,两者之间为数层细胞形成的移行区,细胞排列疏松.早期骨端骨内膜、骨髓基质细胞BMP、BGP呈强阳性染色,骨痂生长过程中,移行区部分细胞呈阳性染色.结论:结果表明在隔膜条件下骨再生的成骨细胞在早期来源于髓内的骨内膜和骨髓基质细胞,骨痂形成后,成骨细胞则来源于骨内膜、骨髓、骨膜增殖细胞共同形成的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0.
由于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组织工程支架已经成为修复和再生关节软骨缺损的重要方法。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已经开发和测试了许多支架的制备和形成方法,但是理想再生支架的制备一直存在争议。关节软骨作为人体关节内的承重组织,其基质结构和细胞组成呈带状,并且从软骨表层至软骨下骨存在着几个平滑的自然梯度,包括细胞表型和数量、特异性的生长因子、基质的组成、纤维的排列、力学性能、营养和氧气的消耗量等均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再生支架的设计中有必要通过重现这些梯度来原位再生关节软骨。最近的文献报道已经有许多新型的梯度仿生支架用于模拟天然关节软骨的自然梯度,这些支架在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梯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修复效果。通过检索关于梯度支架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相关文献,首先对天然关节软骨组织的结构、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营养代谢等梯度特性进行研究和总结,然后对目前关节软骨梯度支架的最新设计和构建进行了归类,其次从材料构成(如水凝胶、纳米材料等)以及制备工艺(如静电纺丝、3D打印等)进一步加深对梯度支架的认识,最后讨论了梯度仿生支架在软骨原位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前景和挑战,为梯度支架成功用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