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89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8篇
肿瘤学   4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背景与目的: 调强放射治疗(IMRT)可显著改善全乳切线野照射中靶区与邻近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分布,然而各放疗单位优化设计全乳IMRT计划的方法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IMRT的多种计划设计,以探讨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方法: 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全乳放射治疗的常规、正向与逆向计划设计.用子野总数、总跳数等评价计划效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差异.结果: 正向IMRT计划包括人工优化法(M0)、多点强制均匀优化法(P0)和自动逆向优化法(A0)等3种,子野总数的中位数分别是5、5.5和5个,逆向IMRT的中位数为20个.总跳数分别为225.8、228.4、226.4和345.8.在正向调强计划中,靶区覆盖率和剂量分布均匀性以A0计划较好(P≤0.01),而心脏、同侧肺、肝脏、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D<,mean>)在A0和P0计划中明显小于M0计划(P≤0.05).逆向IMRT计划在改善PTV剂量分布均匀性以及减少OARs照射上较正向IMRT计划更好(P≤0.05).结论: 初步建立了全乳IMRT计划设计的方法,以正向计划中A0优化法在效率和剂量学优势上最适合.逆向IMRT计划较正向计划体现了更好的剂量学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成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头颈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约有一半以上起源于韦氏环(waldeyer ring WR),韦氏环也叫咽淋巴环,包括舌根、双侧扁桃体、鼻咽和软腭。韦氏环属于结内部位还是结外部位目前尚有争议。在我国原发于WR的NHL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可占同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23.5%,其中以扁桃体部位最常见,约占WR发病率的37%~62%,国内外对其报道较多。而原发于舌根的NHL较少见,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全脑全脊髓放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并探讨新型全中枢放疗技术。新方法对患者进行仰卧体位固定.采用等中心照射的技术、热塑料面膜和真空袋固定技术、直线加速器半柬照射和全柬照射技术、相邻两野相切技术及低熔点挡铅技术等。较传统的照射技术存在定位方便简捷、重复性较好、剂量分布均匀等优点.有利于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局部残留和复发鼻咽癌分次立体定向放疗(FSRT)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FSRT治疗鼻咽癌常规放疗后局部残留和复发患者共90例,除3例治疗前已发生远处转移外,余87例(34例残留,53例复发)纳入分析。其中肿瘤位于鼻咽腔内、外者分别为44、43例;中位肿瘤体积为5.7 cm3(0.8~24.7 cm3);残留和复发病灶FSRT的中位处方剂量分别为18 Gy分3次和48 Gy分6次。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失败生存率(LFFS)和疾病相关生存率(DSS),用Logrank法和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4.9个月(3.3~86.3个月),1、2、3、4年LFFS和DSS分别为90%、83%、81%、75%和84%、77%、61%、5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或>5 cm3)对患者DSS有影响(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和病灶类型(残留或复发)是影响DSS的独立因素(P<0.05)。残留组和复发组晚期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和26%。结论FSRT治疗残留和复发鼻咽癌可得到较好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复发病灶和较大肿瘤体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来观察靶区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分布,寻求较佳的常规放疗方法。方法: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常规全腹照射,全腹放疗野分上腹野和盆腔野,两野间衔接方法分为常规和转床转臂架,上腹侧野后界分为椎体前1/4和PTV后缘,采用6MV高能X射线模拟照射,全腹照射总剂量30Gy/20次。结果:上腹野和盆腔野常规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6.2、26.9Gy,转床转臂架后野间衔接处最大、最小剂量分别为34.1、28.3Gy。衔接点每周移动1次,衔接处剂量分布更均匀。射野后界在椎体前1/4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仅有82.3%,大部分脾脏在射野外,射野后界在PTV后缘时95%等剂量曲线包括的PTV体积为98.4%。射野后界应根据病变的侵犯范围而定,可以挡铅保护肾脏,漏照部分可用小野补量照射。结论:全腹放疗时,野间衔接可通过常规衔接和转床转臂架衔接实现,射野后界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21世纪初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鼻咽癌的放疗现状及比较不同放疗技术对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根治性放疗的1093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2002年UICC分期标准,Ⅰ、Ⅱ、Ⅲ、Ⅳa+Ⅳb期分别为63、439、358、233例.812例采用X线透视模拟定位常规设野放疗(CR),155例采用CT模拟定位常规设野放疗(CT-sim CR),69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57例采用调强放疗(IMRT).放疗鼻咽部中位剂量为70 Gy.结果 全组5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和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6.8%、95.3%和83.2%,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6.9%和77.9%.CR、CT-sim CR、3DCRT、IMRT组5年总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5.9%、83.5%、87.2%、86.6%(P=0.014)和84.5%、96.4%、91.0%、91.7%(P=0.006).3DCRT、IMRT组口干和张口困难发生率和程度较CR、CT-sim CR组明显减低(P=0.000和0.023).结论 采用CT模拟定位、3DCRT及IMRT技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且3DCRT和IMRT技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362例早期鼻咽癌单纯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早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的长期疗效及不同T与N分期对预后影响.方法 搜集接受单纯放疗的362例早期(T1~T2 N0~1M0期,1992年福州分期)鼻咽癌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70个月,全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85.0%.T1N0、T2N0和T1N1期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6%、91.3%和85.8%(χ2=3.83,P>0.05),T2N1期的(73.1%)比前3个期别明显减低(χ2=30.0,P<0.05),而4个期别的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均无差异.T1N0、T2N0和T1N1期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4.9%、97.5%和95.6%(χ2=0.53,P>0.05),T2N1期的(81.2%)比前3个期的明显减低(χ2=26.6,P<0.05).结论 单纯常规放疗对T1N0、T2N0和T1N1期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T2N1M0期的疗效明显差于前3个期别,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针对T2N1M0期筛选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的个体给予放化综合治疗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934例鼻咽癌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全年934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主要预后影响因素.934例中男676例,女258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35、215、488和196例.全组病例均采用低熔点铅挡块而颈联合野等中心照射技术给予单纯常规分割放疗,原发灶总剂量66~88 Gy,颈淋巴结转移灶总剂量60~70 Gy,颈预防照射剂量50~56 Gy.结果 随访3.0~94.2个月,中位随访期67.1个月.全组病例5和8年总生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牛存率、无转移牛存率分别为68.3%、67.3%、64.4%、72.4%和48.0%、66.6%、50.8%、68.0%(χ2=49.74,P=0.000).无论是5和8年总牛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或无转移生存率,N1期患者均显著低于N0期患者[66.0%:77.4%和50.3%:59.8%(χ2=33.34.P=0.000)、66.8%:76.1%和66.1%:76.1%(χ2=29.08,P=0.000)、63.4%:72.9%和48.9%:58.7%(χ2=27.65,P=0.000)、71.0%:80.8%和63.4%:68.0%(χ2=26.13,P=0.000)],N1与N2期的相似,N1~2期的显著高于N3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T分期及N分期是影响总牛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早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较好远期疗效,但局部晚期患者的总牛存率则仍未理想,主要火败丁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N期不同期别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介绍CT模拟技术在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中的应用,CT模拟定位系统中融合全束照射技术、半束照射技术、低熔点铅挡技术、等中心照射技术、两野衔接技术,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优化治疗计划,实现传统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向高精度放射治疗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on parotid func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Methods Eighty-three NPC patients received prima-ry IMRT between 2001 and 2003. Xerostomia before radiotherapy, at the end of radiotherapy, at 6-month, 1-,2-,3-,4- and 5-year after radiotherapy we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 between xerostomia and parotid dose distribu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Of all the patients,4,31,31 and 17 had stage Ⅰ,Ⅱ,Ⅲ and ⅣA disease, respectively. Sixteen patients received chemo-radiotherapy. The median followed-up time was 65 months. The 5-year local control and regional control rate were 96% and 95% ,respectively.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80%. The mild xerostomia rate at the seven time points was 42%, 51%, 71%, 77%, 58%, 38% and 26%. The corresponding moderate xerostomia rate was 52%, 53%, 21%,8%, 3%, 2% and 2%, respectively. No serious xerostomia was observed. The mean dose of the bilateral parotid glands was 34.34 Gy. Xerostomia at 6-month after radiotherap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an dose of the parotid glands, and D50 was the independent factor in predicting the xerostomia. Parotid function was well protected when the mean dose and D50 were no more than 33 Gy and 29 Gy,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MRT can improve the local-regional control of NPC and protect the parotid glands from radiation-induced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