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深入研究ID4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在NCBI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截取并下载ID4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侧翼区约2242bp及下游5′非翻译区212bp的基因组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采用分段扩增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扩增获得2条长度分别为1829bp和784bp的产物片段,插入用于表达调控研究的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实现连接,经测序鉴定。以此为基础进行亚克隆,分别获得5条5′端不等、3′端平齐的片段,插入pGL3Basic载体。结果获得了6条长度依次差别约为400bp的ID4启动子克隆,分别构建了调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结论成功克隆了人ID4基因启动子并构建了表达调控载体,为研究ID4启动子活性及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晴甘美对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天晴甘美(粉末)以1640培养液倍比稀释成10g/L、1g/L、10-1g/L、10-2g/L、10-3g/L、10-4g/L、10-5g/L、10-6g/L共8个浓度组,分别处理增殖期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olt4细胞,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生长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给药第3天,〉10-3g/L浓度时抑制作用显著(P〈0.05),10g/L、1g/L、10-1g/L、10-2g/L和10-3g/L的抑制率分别为87.1%、64.6%、48.7%、47.5%和31.7%,IC50约为0.013g/L。结论天晴甘美对Molt4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新型药物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建立AA的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进行相似性分析,筛选可能有效的药物。纳入难治性AA患者[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或)雄激素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无效]作为研究对象评估疗效,6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生物信息学筛选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可能对AA有治疗作用。纳入43例难治性AA患者(其中15例为重型AA),采用包含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CsA)和司坦唑醇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27例输血依赖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全部(100%)停止输血;40例贫血患者中,37例(92.5%)血红蛋白完全恢复正常;30例血小板低于20×109/L的患者中,28例(93.3%)升至50×109/L以上;35例白细胞低于2.5×109/L的患者中,31例(88.6%)升至3.5×109/L以上。40例贫血患者中,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停用环孢素A后恢复正常;18例出现转氨酶升高,加用保肝药物并减少司坦唑醇用量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盐酸二甲双胍、环孢素A和司坦唑醇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AA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含胸腺肽免疫增强的自体CIK细胞联合IL-2(TCIL-2)方案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集预先接受胸腺五肽免疫增强治疗的4例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细胞数为2×109-3×109个,回输后应用IL-2 100mU/d,皮下注射,连续10d。28d为1个周期,共完成24个周期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变化。结果 2例接受8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2例接受4个周期的输注,回输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3例达完全缓解,1例完成8周期的CIK细胞输注后一度达良好的部分缓解,但最终因急性心肌梗死和淋巴瘤持续进展而死亡。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高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雌性BALB/c小鼠40只,给予6 Gy60C0 γ线1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2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 μg/(kg·d),皮下注射,连续14天;时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皮下注射,连续14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细胞比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照后30和60天105个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拷贝数,以判断胸腺细胞输出功能.结果表明,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0)% vs (75.9±2.8)%(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 vs( 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凋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和(15.5±3.3)%,而对照组分别为(16.5±2.2)%和(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照后30天G-CSF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照后60天两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后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增加胸腺细胞输出功能,促进中枢免疫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亚群重建及近期输出功能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50只给于6 Gy 60Co 1次性全身照射后随机均分为GCSF组和对照组。GCSF组小鼠给予重组人G-CSF 100 μg·kg-1·d-1皮下注射,连续14 d,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连续14 d。照后7、14、21 和28 d颈部脱臼处死小鼠,取出胸腺制成单个核细胞悬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双阴性细胞发育4阶段(DN1~4)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CD4 +CD8 +、CD4 +CD8-、CD4-CD8 +细胞亚群的比例。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照后30 和60 d 105个胸腺细胞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拷贝数,判断胸腺输出功能。结果 照后7 d,胸腺DN细胞大量增殖,DN1细胞比例下降,DN4细胞比例增高,GCSF组DN1细胞比例在此时间点明显高于对照组(t=9.59,P<0.05)。照后21 d GCSF组DN3、 DN4细胞比例均分别高于对照组(t=16.37、 7.6, P<0.05)。照后7 d CD4 +CD8 +细胞比例降至最低,14 d出现反弹,21 d再次下降,以后逐渐恢复,照后28 d GCSF组CD4 +CD8 +细胞比例恢复正常并明显高于对照组 (t=12.22, P<0.05)。G-CSF对胸腺CD4 +CD8-细胞比例影响不大。照后21 d GCSF组CD4-CD8 +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77, 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照后30 d GCSF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明显高于对照组(t=5.95,P<0.01),但照后60 d 两组胸腺细胞sjTREC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CSF可促进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双阴性及双阳性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胸腺输出功能,加快中枢免疫重建。  相似文献   
7.
血液疾病病人在接受大剂量化疗后,由于血小板减少,粘膜溃疡和炎症改变等原因,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因此,做好出血的预防,是护理中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患者贫血发生、病因学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西院的老年患者按血红蛋白浓度男性<120 g/L、女性<110 g/L的标准进行贫血筛查。收集筛查出的老年贫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贫血病因、血常规中红细胞各项参数、铁代谢指标及叶酸、维生素B12水平,观察不同病因贫血老年患者上述各项指标的临床特点。结果同期住院的406例老年患者中,贫血患者占33.5%(136例),>80岁占90.4%,平均年龄88.7岁;其中轻、中度贫血占99.2%,以正细胞正色素贫血为主(占70.6%)。本组老年贫血的病因包括感染(52.9%)、恶性实体瘤(14.7%)、肾功能不全(13.2%)、不明原因贫血(7.4%)、恶性血液病(5.9%)、造血原料不足及失血(5.9%)。其中单病因贫血77例(56.6%),多病因贫血49例(36.0%),其余为不明原因贫血。多病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为(95.3±13.8) g/L,低于单病因贫血患者(102.6±12.2) g/L (P<0.05)及不明原因贫血患者(109.8±6.9) g/L (P<0.05)。本组仅8例恶性血液病(5.9%)在老年血液科就诊,其余128例(94.1%)就诊于其他科室后发现贫血。结论住院老年患者易发生贫血,且病因复杂,以轻、中度贫血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异甘草酸镁以1640培养液倍比稀释成10,1,10-1,10-2,10-3,10-4,10-5,10-6g·L-1共8个浓度组,分别处理增殖期K562细胞,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各浓度组细胞生长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在给药第3天,浓度大于10-3g·L-1的异甘草酸镁对K56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5),细胞倍增时间为48h,并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中,10g·L-1和1g·L-1异甘草酸镁的抑制作用最强(P〈0.01),IC50约为1.6g·L-1。结论:异甘草酸镁对K56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异甘草酸镁预防和治疗白血病化疗相关肝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依硫磷酸调控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可能具有的新生物学作用,为深入研究依硫磷酸的药理学作用及方法提供指导。以依硫磷酸(amifostine)为关键词,在互联网开放性数据库包括GEO、Affymetrix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Bank)、基因表达数据库SAGE、GeneCard、InterPro、ProtoNet、UniProt和BLOCKS中搜索,并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基因表达数据库进行有效性检验、基因表达差异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仅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出1个与依硫磷酸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accession:GSE3212)。有效性检验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依硫磷酸处理K562细胞后,分类全基因组仅2.14%(460/192000)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1)。基因注释分析表明,460条差异基因中有139条为已知基因,其中77条表达上调,62条表达下调;13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新表达的基因,5条为依硫磷酸处理后表达完全受抑的基因。聚类分析显示,139条基因分属11大类,主要生物学功能与造血及免疫调控、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结论 :生物信息学方法可用于依硫磷酸基因表达谱分析。依硫磷酸对人类基因表达谱具有调控作用,可能对造血及免疫、凋亡和细胞周期等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需进一步在实验水平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