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住院患者维吾尔族和汉族胰岛素抵抗(IR)状态下多种危险因素分布特点。方法来自内科住院病人219例,均进行葡萄糖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运用稳态模式法评价胰岛素抵抗对维吾尔族、汉族多种危险因素分布的影响。结果维吾尔族胰岛素抵抗组体重和腰臀比大于维吾尔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胰岛素抵抗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于汉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胰岛素抵抗组体重、体质指数(BMI)和腰围大于汉族胰岛素抵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体质指数明显高于汉族人群,即非胰岛素抵抗组维吾尔族高于汉族(26.84±4.19 vs25.52±3.19)kg/m2,(P0.05),胰岛素抵抗组维吾尔族高于汉族(27.77±3.60 vs 26.09±3.68)kg/m2(P0.05)。多个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与胰岛素抵抗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乌鲁木齐市住院患者胰岛素抵抗人群中,维吾尔族以肥胖为主,汉族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炎性因子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深入探讨阿托伐他汀在ACS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市海淀医院行PCI治疗的ACS患者3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20 mg/d,术后10 mg/d)、中剂量组12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40 mg/d,后20 mg/d)及高剂量组140例(阿托伐他汀术前80 mg/d,术后40 mg/d),另外入选同期5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常者作对照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血脂浓度、血清炎症因子如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凝血指标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浓度。临床随访6个月记录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3组ACS患者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及凝血因子TF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TPI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高剂量组炎症因子及TF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凝血因子TFPI浓度较治疗前升高,中剂量组仅hs-CRP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中、高剂量组炎症因子水平及TF浓度均明显降低,TFPI浓度则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治疗1个月、3个月后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MACE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血浆炎症因子浓度,升高凝血因子TFPI浓度,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心绞痛(CHDA)患者内皮素(ET)、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 EMPs)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CHDA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梨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50例,梨酯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ET、c EMPs、心搏出量(SV)、射血分数(EF)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和梨酯组治疗后ET、c EMPs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66.11±6.80)μg/ml、(833.47±86.97)×10~6/L、(2.67±0.36)次/周、(4.28±1.34)min/次和(81.43±8.45)μg/ml、(1 031.76±107.01)×10~6/L、(1.27±0.28)次/周、(8.67±1.78)min/次)]明显低于治疗前[(121.75±14.61)μg/ml、(1 220.52±30.97)×10~6/L、(7.59±2.23)次/周、(22.12±4.07)min/次和(120.45±14.13)μg/ml、(1 223.13±131.43)×10~6/L、(7.53±2.18)次/周、(22.43±4.11)min/次)],联合组治疗后ET、c EMPs水平和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梨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梨酯组治疗后SV、EF水平[(70.43±7.24)ml、(60.94±6.31)%和(62.47±6.58)ml、(55.12±5.45)%]明显高于治疗前[(46.13±4.86)ml、(48.69±5.24)%和(46.24±4.82)ml、(48.78±5.28)%],联合组治疗后SV、EF水平明显高于梨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与梨酯组(12.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可有效改善CHDA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心肌收缩力,有利于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时间,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早期的延迟PCI再灌注治疗(STEMI发病12~24h内)对急性心肌梗死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35例在发病12h-24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的急性ST段抬高性的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Sa、Ea和Aa,并计算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与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的比值Ea/Aa.结果 ①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术后3个月比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比值(Ea/Aa):术后3个月与术前对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延迟PCI再灌注治疗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显像可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收缩压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其入院时收缩压(SBP)水平而分为五组,分别比较各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院内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病死率为(<106mmHg)22.1%最高、其余分别是[(106~125)mmHg]5.4%、[(126~140)mmHg]4.9%、[(141~160)mmHg]2.9%和(>160mmHg)3.9%。患者入院时收缩压低于106mmHg组的的死亡率、心源性休克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四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106mmHg(OR=2.671,P<0.05)和肌钙蛋白T峰值(OR=4.562,P<0.05)肾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多支和左主干病变是入院A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SBP<106mmHg患者在院期间病死率高,入院收缩压低可作为判断AMI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在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分叉病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冠脉分叉病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均对主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分支血管直径均≥2.5mm,狭窄直径≥70%。对分支血管行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介入治疗组28人(A组),行普通裸支架介入治疗组22人(B组),给予球囊对吻治疗组18人(C组)。比较3组间支架置入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3组冠脉造影显示的手术成功率相同100%,术后主分支血管管腔无残余狭窄。平均随访(6.2±1.4)个月,随访率83.8%,药物涂层支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裸支架组和球囊对吻组。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TM)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裸支架和球囊对吻治疗。  相似文献   
7.
8.
查勇  罗晓虹 《武警医学》1996,7(2):88-89
急性心肌梗塞106例临床分析北京武警总医院心内科查勇,罗晓虹(北京100039)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酶谱,并发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目前呈增高趋势。选1985年以来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6例进行临床分析。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本文就此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