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上皮细胞转化基因1(Net1)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辐射后细胞中Net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RNAi干扰技术抑制细胞中Net1的表达,用克隆形成率分析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发现Net1的结合蛋白.结果 电离辐射损伤后,细胞中的Net1 mRNA水平显著上升(t=-10.52,P<0.05);与对照组相比,siRNA沉默细胞中的Net1表达后明显增加了细胞的辐射敏感性(t=15.31、11.65,P<0.05);无论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细胞受到辐照后,Net1都能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Ku70、Ku80和DNA-PKcs结合.结论 Net1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与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蛋白相互作用来调控辐射损伤修复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金纳米团簇诱导的小鼠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 首先制备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和牛血清白蛋白保护的金纳米团簇(BSA-Au NCs),然后将48只雌雄各半的昆明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SH-Au NCs给药组和BSA-Au NCs给药组.给药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 ml金纳米团簇,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免疫指数、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来评价金纳米团簇诱导的体内毒性是否有性别差异.结果 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有所改变.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胸腺指数有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Au NCs组的雌性小鼠的谷草转氨酶有所升高,BSA-Au NCs组的雄性小鼠的谷丙转氨酶略有升高;2实验组小鼠的肌酐有明显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SA-Au NCs组的雌性小鼠受到的免疫反应更明显,2实验组的雌雄小鼠受到相似的感染及炎症,雌雄小鼠的肝脏都有所变化,但雌性小鼠比雄性小鼠的肾脏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丹参酮ⅡA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得到放射增敏效果较好的衍生物。方法通过曼尼希反应在丹参酮ⅡA的16位引入不同的小分子胺,通过EI MS、1HNMR确证化合物结构,通过噻唑蓝(MTT)法测定其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20%抑制浓度(IC20)值,初步评价几种衍生物的放射增敏活性。结果得到丹参酮的5个化合物,其中4个未见文献报道。其中3个进行了放射增敏活性测定,发现在16位引入芳香环的衍生物C5放射增敏效果增强。结论在16位引入芳香环可能是提高药物放射增敏活性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肿瘤靶向RGD多肽纳米纤维,研究其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方法 通过多肽固相合成法制备靶向多肽Nap-GFFYGRGD(RGD-肽)和对照多肽Nap-GFFYGRGE(RGE-肽),利用核磁和质谱对多肽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多肽溶液经煮沸后冷却可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通过透射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采用氯胺-T法对多肽进行125I标记,利用放射性HPLC对标记多肽进行分离纯化.建立BALB/c小鼠皮下乳腺癌肿瘤模型,125I标记的多肽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后经尾静脉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3、6、12 h进行眼球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肿瘤、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肌肉和脑等,用γ计数仪测量各组织放射性信号强度.结果 RGD-肽和RGE-肽均可自组装形成直径约为10~ 20 nm的纳米纤维.RGD-纤维和RGE-纤维在注射后各个时间点在体内主要脏器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于胃中,其次是肠.但2者在肿瘤组织的分布规律存在显著性差异,RGD-纤维注射后6h内在肿瘤组织中呈现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而RGE-纤维在3h时达最高浓度,在6h2者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6.25% ID/g和2.79% ID/g(P <0.01).结论 肿瘤靶向肽RGD能明显提高多肽纳米纤维在体内的肿瘤靶向分布,为该载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头孢美法仑,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二苯甲酮、美法仑和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GCLE)为原料,经酯化、碘代、偶联、氧化、水解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头孢美法仑,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头孢美法仑,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头孢美法仑在体外基本无毒,酶解后IC50为(101.97±1.705)μmol/L。结论头孢美法仑酶解后能够充分发挥细胞毒作用,而酶解前在体外基本无毒性,为颇具前景的前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大黄中活性成分大黄素型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和体外放射增敏活性。方法:MTT法测定大黄素型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集落形成实验测定各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放射增敏活性,单靶多击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和放射增敏比。结果: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62.1、79.9、59.6、435.6μmol·L-1;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合并照射组细胞存活分数低于单纯照射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对宫颈癌HeLa细胞体外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84和1.13。结论:芦荟大黄素等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较为明显的生长抑制活性,并且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放射增敏活性。  相似文献   
9.
MSC(Mesenchymal stem cell)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增殖能力.在不同调节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多种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1-3].MSC向Osteoblast(OB)分化的过程受到多种通路的调控和影响,如Notch、Wnt、MAPK等信号通路.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MSC向OB分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源性I L-21基因表达联合放射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 将构建好的重组腺病毒Ad-IL-21转染人胚肾293A细胞,进行病毒扩增,采用TCID50方法测定腺病毒的滴度.将扩增的Ad-IL-21腺病毒于体外转染HeLa细胞,转染后进行6 Gy 137Cs γ射线照射,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含LacZ基因、但不含IL-21基因的对照腺病毒为Ad-LacZ对照组,Ad-IL-21组,单纯照射组以及联合处理组,观察HeLa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细胞凋亡、IL-2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Ad-IL-21重组腺病毒在293A细胞中扩增成功,获得了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滴度为9×1010pfu/ml.Ad-IL-21组、单纯照射组和联合处理组中,HeLa细胞的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其中转染后96 h,与Ad-IL-21组和单纯照射组比,联合处理组HeLa细胞的抑制效应最显著(F=85.26、72.98,P<0.05).联合处理组HeLa细胞发生G.期阻滞,S期细胞数量减少(F=36.69、34.83,P<0.05),凋亡细胞数量增加(F=28.23、25.57,P<0.05).联合处理组HeLa细胞中IL-21基因表达量分别是Ad-IL-21组和空白对照组的1.54倍和2.43倍(F=22.31、36.65,P<0.05);蛋白表达量分别是Ad-IL-21组和空白对照组的1.62倍和2.31倍(F=27.36、35.86,P<0.05).结论 IL-21基因联合放射对子宫颈癌细胞的抑瘤作用具有协同效应,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