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9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31.
目的 评价整体管理模式对慢性抑郁症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 非急性发作期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3分的门诊抑郁症患者开放式进入管理组(n=30)和对照组(n=30).管理组患者在常规门诊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心理干预、自助团体和自我管理的整体管理;对照组继续门诊常规治疗.主要结局评估HAMD-17评分从基线至终点(第6个月末)的变化;次要结局评估包括临床痊愈率、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评分变化.结果 协方差分析(ANCOVA)显示管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基线至终点HAMD-17和SDSS的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80, P=0.00; F=49.29,P=0.00);但Fisher's精确检验显示,两组临床痊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管理模式可能改善慢性抑郁症患者的残留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2.
精神分裂症未治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正式开始治疗前的疾病未治疗期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illness, DUI)和精神病未治疗期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DUP)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诺丁汉起病症状量表(Nottingham onset schedule, NOS)调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收集117例.同时,应用自编问卷对患者家属进行访谈,调查可能影响患者及时就诊的因素.结果 ① 精神分裂症患者DUI中位数是181天, DUP中位数是84天.② 首发非特异性精神症状以失眠和情绪障碍最为常见,出现频度超过50%;首发精神病性症状以幻听和被害妄想最为常见,出现频度达到47%.③ 影响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是家属不认识精神病和患者不愿接受诊治.④ 以DUI中位数181天将患者区分为长DUI组和短DUI组,发现:长DUI组中回答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是延误就诊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短DUI组(χ2=3.9,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发病到开始治疗的疾病未治疗期间较长.影响DUI和DUP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单纯药物治疗及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根据年龄分为低年龄组(18~26岁,n=52)和高年龄组(39~46岁,n=52),两组再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别分为单纯药物组和合并MECT组。对各组患者进行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12周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低年龄层合并MECT组患者PANSS减分值显著高于单纯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周和6周后,高年龄层合并MECT组PANSS减分值也显著高于单纯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治疗3周后的WCST测验中,低年龄层合并MECT组患者的完成应答数、正确应答数和完成分类数均明显高于单纯用药组,高年龄层合并MECT组患者的持续错误数明显低于单纯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CT能较快改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并能相应提高不同年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焦虑敏感与特质焦虑、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68例焦虑障碍患者(焦虑组)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分为分界值,分为焦虑未缓解组43例和缓解组25例,进行焦虑敏感测定量表(ASI-R)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特质焦虑量表部份(T-AI)的评定;ASI-R评分结果与70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ASI-R评分与T-AI总分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焦虑组ASI-R总分、对躯体感觉的焦虑因子分、对躯体感觉的恐惧因子分、对认知失控焦虑恐惧因子分、对社会后果焦虑恐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8.51,9.00,8.15,8.74,3.24;P均<0.01)。焦虑缓解组ASI-R总分、及对躯体感觉的焦虑因子分、对躯体感觉的恐惧因子分、对认知失控焦虑恐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分别=4.41,3.37,4.24,3.76;P均<0.01);未缓解组ASI-R总分及各因子分高于缓解组(t分别=3.30,3.41,2.61,2.78,2.14;P<0.05或P<0.01)。经相关分析,ASI-R总分、及躯体感觉的焦虑因子分、对认知失控的焦虑恐惧因子分与T-AI总分显著相关(r分别=0.33,0.28,0.40;P<0.05或P<0.01);ASI-R总分、对认知失控焦虑恐惧因子分、对社会后果焦虑恐惧因子分与病程显著相关(r分别=0.27,0.26,0.31;P均<0.05)。结论: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敏感程度高于正常人群;焦虑敏感水平部分与焦虑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积极式个案管理治疗(研究组,入组400例,完成380侧)和普通康复治疗(对照组,入组400例,完成350例),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Camberwell需求评价量表(CAN)、生活质量量表(QOLS)、家庭负担量表(FBI)和WHO-精神残疾评价量表简化版(DAS—S)分别于入组前、入组后1年、2年末对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质量变化等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后,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N帮助栏目分量表中基本生活、家庭和社会职能及社会救助因子分研究组较前均有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N帮助来源分量表中社会帮助因子分研究组较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生活质量量表中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及安全感因子分,研究组均有提高,对照组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家庭负担量表评分,家庭经济和心理健康因子分,研究组明显下降,对照组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精神残疾评价量表评分,研究组DAS—S评分有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式个案管理模式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6.
独居老人抑郁症状和抑郁症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城市独居老人的抑郁症状和抑郁症情况。方法抽查上海市虹口区一个街道、两个居委的12岁以上常住人口共5512名,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并应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对于CES—D评分在16分及以上者使用定式临床检查(SCID)进行诊断,分析60岁以上独居者的人口学、抑郁症状及抑郁症情况。结果60岁以上独居老人占调查对象的1.19%,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4.20%,独居老人的人口学资料和一般情况与非独居老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老人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8.26%(118/1428),高于60岁以下者的抑郁症状检出率(4.2%);60岁以上老人中抑郁症状检出率独居者高于非独居者(20.00%vs7.74%,χ^2=2.57,P〈0.01),抑郁症检出率独居者高于非独居者(5.0%vs0.58%,χ^2=14.66,P〈0.01)。结论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尤其独居者的抑郁症状及抑郁症检出率较高,应该重视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7.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抑郁症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仅靠临床症状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本文分别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测.并与老年对照组的脑电图进行对比,以期找出其中的差别.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8.
自杀未遂精神疾病患者的15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如何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的自杀行为。方法 对在社区中发生的67例自杀行为者开展调查研究,并对其中26例自杀未遂者开展为期15年的追踪随访。结果 1.患者自杀行为大多发生在35岁(包括35岁)以下的女性患者,抑郁症患者自杀频率是精神分裂症的7倍,且其自杀死亡率极高。2.抑服症状群,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是引起自钉行为的主要症状群。3.自杀行为与院外药物治疗及人际关系,统计学分析,并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39.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性痴呆是指于老年期发生的痴呆,一种以大脑皮层颞叶和额叶萎缩为主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认知功能全面衰退,伴有精神异常和人格障碍,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根据其发病机制又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ementia,AD),约占痴呆病例的5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约占20%;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约占20%;随着人口年龄的老龄化,这一问题在社会上越来越严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8%~10%,80岁以上为20%~30%。在我国虽然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比例,但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增加。老年人患痴呆症的人数会越来越多。由于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缓慢进展,逐渐加重的疾病,在疾病早期症状往往很轻微,以近期记忆障碍为突出表现,患者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学习和保留新信息,反复询问同一件事,责怪他人移动自己的东西使自己找不着,语言能力下降,讲话时找不出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维;情绪不稳等,常被忽略和认为是老年人的自然过程。直到性格发生明显变化或是行为怪僻才让家人觉得不太正常而去就医,此时已到了中晚期,患者大脑皮质的功能全面受损,有明显的定向力障碍,极简单的工作也无法完成,连日常生活中的梳洗、进食、穿衣和大小便等活动也不能完成,智能完全崩溃,患者可能因为不会吞咽,造成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最终,因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0.
氯氮平致肺栓塞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 患者男,44岁,诊断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氯丙嗪、奋乃静和氯氮平等治疗,病情进步。本次因病情反复1周第8次住院。有胃溃疡史近10年。吸烟20余年,每天1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