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抑郁大鼠海马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背景及目的抑郁症发病机制不清。结构影像、遗传、神经生化的研究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种种证据也显示抑郁症的发病在脑代谢层面是有其器质性基础的,但至今还无明确、统一的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研究通过建立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分析海马组织差异蛋白质表达,旨在探索抑郁症新的治疗靶点,为建立客观的诊断、治疗、停药指标提供线索。方法以雄性成年SD大鼠10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mildstress,CUMS)制作抑郁症模型。将动物…  相似文献   
2.
惊恐障碍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惊恐障碍的临床特征 ,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惊恐障碍 78例在精神科确诊前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多次误诊为躯体疾病 ,尤其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误诊时间 1.5~ 5 6个月 ,平均 ( 9.6 5± 13.2 1)个月。结论 :惊恐障碍极易误诊 ,综合医院应提高临床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认识以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3岁。发作性头晕、站立不稳伴情绪障碍4年,加重伴跌倒、嗜睡1个月。2001年行走时突发头晕,站立不稳,伴潮热、多汗,持续1h。1年后症状再次发作,每月约1—2次,持续1—2h/次,偶有烦躁、“抓头发”、“脱衣服”等异常行为。发作间期正常且能回忆。曾在当地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癫痫,经卡马西平治疗1年,症状无明显好转。近一年发作频繁,伴焦虑、抑郁情绪和消极意念,反应迟钝,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遗传因素、共享环境因素和非共享环境因素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困难和长处量表中的父母评定的注意缺陷多动(HYPER)和品行问题(CONO)分量表分作为定量表型,对西南双生子库中的140对双生子,采用表型的单因素和二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模型的似然值和拟合度寻找最优模型,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 (1)同卵双生子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相关性(r=0.55)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0.12);(2)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表型相关性为0.44(P=0.00);(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相关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遗传因素在品行问题与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表型相关性中的贡献占70%,非共享环境因素占30%.结论 遗传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包括单纯影响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单纯影响品行障碍的遗传因素和对二者同时发生作用的遗传因素.大部分作用于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不会导致品行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成为15~29岁年龄组第二大死因~[1]。在我国,艾明等~[2]针对重庆市9808名大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自杀仍旧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杀高危人群,但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未出现过自杀行为,甚至未出现过自杀想法,说明自杀者有其独有的特质。磁共振技术可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探索抑郁症患者自  相似文献   
6.
暴力攻击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类人群中,其中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因其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而倍受关注[1-3].Large等[3]荟萃分析报道了首发未治精神病患者所有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34.5%,其中严重攻击行为约占一半(16.6%),导致严重的永久的身体伤害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0.6%.住院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直接影响着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增加了强制医疗措施如约束、隔离等的使用,并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对住院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及时预测、预警及干预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本文旨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相对集中的群体——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预测、干预及管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帮助精神科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掌握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熟悉暴力攻击行为的预测、干预及管理策略以尽可能减少其发生及减轻发生后产生的不良后果.相信对我国其他科室及医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干预及管理策略也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拉莫三嗪(Lamotrigine):治疗双相心境障碍有效的药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0年起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即被认为是一种疗效好、副反应小的抗癫痫药,在治疗癫痫发作过程中。不但发现其有效的抗癫痫作用,而对其伴发的情感性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1994年即有报道将LTG用于治疗双相心境障碍取得良好效果,并认为它对心境障碍的抑郁相、轻躁狂及混合相均有良好效果。2003年美国FDA已批准LTG可  相似文献   
8.
不同院校3年级大学生人格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PQ)对3所大学的3年级学生各97名同期进行测评。结果 发现16PF量表中E、N、O因子分。EPQ量表中N和L量表3所院校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经SNK两两比较法比较,发现后勤工程学院学生具忧虑性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因素也低于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邮电学院学生。邮电学院学生具低恃强性人格特征。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邮电学院的男生均比女生聪慧,更具创造能力和新环境中成长能力。结论 部分院校学生间个性的差异,及对心理健康等因素的影响,提醒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人文关怀制度化对焦虑患者情绪的缓解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的呼吸内科424名住院焦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98)和对照组(n=226).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整体护理,实验组在传统整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且制度化.2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均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情绪变化情况.结果 ①2组焦虑患者在入院后的干预下,焦虑得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焦虑得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焦虑患者在入院后的干预下,焦虑情绪均有缓解,但人文关怀制度化更能有效地缓解焦虑患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各入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体验问卷(DEQ)及儿童虐待问卷(CTQ)对其进行分别评估.结果 抑郁患者人格特质中依赖[(90.77±14.54)分]和自我批评[(68.00±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96±11.81)分,(50.02±1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与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批评则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赖、自我批评可直接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0.283,P<0.05)、(β=0.284,P<0.05)],情感虐待通过依赖、自我批评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结论 情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依赖和自我批评人格特质间接发生作用,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在情感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