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认知是一种多系统多层次的高级认知功能。既往研究提示临床中多类脑疾病患者都存在社会认知功能障碍[1],但是对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仍在探索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及部分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将从TMS对常见几类脑疾病社会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发炎症性抑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来自3家医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30例中,87例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总分≥5,诊断为伴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其中25例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3 mg/L归入炎症性抑郁组,62例血浆hs-CPR3 mg/L归入非炎症性抑郁组;比较两组人口学(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等)及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因精神分裂症住院次数、自杀状况、躯体疾病(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用药情况等]、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食欲素A、瘦素)、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分析伴发炎症性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炎症性抑郁组相比,炎症性抑郁组BMI、血浆食欲素A及瘦素水平明显增高,服用的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效剂明显量降低(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高瘦素水平(OR=1.375,95%CI:1.022~1.850,P=0.035)、低氯丙嗪等效剂量(OR=0.997,95%CI:0.994~0.999,P=0.013)是炎症性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高瘦素水平及服用低剂量抗精神病药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炎症性抑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患者除了自身情绪的改变外,对于疼痛的感知也会发生 变化。临床中,抑郁症患者的疼痛阈值增高常有报道,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也会影响疼痛 阈值。由于病理生理的复杂性,目前关于抑郁症及抗抑郁药物对疼痛阈值的影响及机制的结论阐述较 为单一,但疼痛阈值背后的大脑皮层、脑干的神经机制研究的创新层出不穷。本文就抑郁症及抗抑郁 药物对疼痛阈值的不同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从大脑、脑干、脊髓中的受体与递质方面探讨 疼痛传递及调节的潜在神经机制,旨在为抑郁症患者疼痛阈值改变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中成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PsycINFO、Embase中所有关于中成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和Meta分析。结果 最终23项研究共2 314个对象被纳入数据分析,未发现中成药与安慰剂比较的研究。中成药组与哌甲酯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 CI为0.99~1.13,P=0.08),但中成药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哌甲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4,95% CI为0.08~0.24,P<0.000 01)。中成药联合哌甲酯组总有效率高于哌甲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 CI为1.07~1.29,P=0.000 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3,95% CI为0.24~1.17,P=0.11)。结论 中成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良好且不良反应少,但仍需要设计更合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尤其是与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主客观方法评价的失眠障碍患者睡眠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慢性失眠患者61例,其中慢性失眠障碍(CID)31例、抑郁共病性失眠(ICD)30例。患者完成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HAMD1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CID患者仅PSQI睡眠障碍因子分低于ICD患者(Ps0.05),PSG N3%高于ICD组(P0.05),其余主客观睡眠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s0.05);全部患者的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性别、教育年限、体重指数、HAMD17总分)的显示PSQI和AIS 2个量表的总分和各因子分彼此间相关性较好,但就与PSG睡眠参数的相关性而言,PSQI的相关项目更多(Ps0.05)。结论:PSQI和AIS量表彼此间有良好的一致性,但PSQI与PSG睡眠参数的相关性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 辅助生殖技术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辅助生殖技术诞生的新生儿越来越多,这类儿童的健康问题也需要更多关注。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对儿童体格和孤独症行为的影响,提高对辅助生殖儿童孤独症行为的关注度。方法 从病历信息系统中,按时间顺序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产科出生的辅助生殖新生儿(辅助生殖组)588例为研究对象。从病历信息系统中选取同一时间段该院产科自然受孕出生的600名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新生儿的性别、出生时母亲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出生身长以及3岁时体质量和身高数据,并在3岁随访时进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评定。结果 辅助生殖组母亲受教育年限长于对照组母亲受教育年限[(12.04±1.96)年vs.(11.34±2.90)年,t=-4.887,P<0.01],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38.68±2.56)周vs.(39.53±2.91)周,t=5.315,P<0.01,(3 273.27±720.39)g vs.(3 158.29±701.74)g,t=2.792,P<0.05]。两组出生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97±5.94)cm vs.(50.07±6.08)cm,t=-0.287,P>0.05]。3岁时,辅助生殖组体质量和身高均低于对照组[(16.16±2.53)kg vs.(16.96±1.67)kg,t=6.393,P<0.01,(95.81±4.50)cm vs.(97.47±7.49)cm,t=4.626,P<0.01]。对照组和辅助生殖组分别筛查出6例(1.00%)和15例(2.55%)存在孤独症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5)。结论 辅助生殖技术可能对儿童体格和神经发育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抑郁障碍(MDD)是一种全球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其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对部分MDD患者无效,心理治疗则应用范围局限。物理治疗作为一种可靠的辅助疗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多,一些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抑郁患者。本文旨在对物理治疗进行分类,探讨抑郁障碍急性期治疗有效率、维持治疗有效率、预防复发率等,以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