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临床早期发现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CM)提供依据,探讨AIDS合并CM患者与AIDS非神经系统感染/病变患者之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2018年收治的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AIDS合并CM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收治的AIDS非神经系统感染/病变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组间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脑脊液压力、脑脊液总细胞、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总蛋白、脑脊液葡萄糖(GLU)、脑脊液氯化物、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沉、降钙素原、血氯、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等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压力、脑脊液GLU、血LDH等3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1.027、0.093、0.991。结论 AIDS合并CM患者脑脊液压力高于AIDS非神经系统感染/病变患者,而脑脊液GLU、血LDH低于AIDS非神经系统感染/病变患者。CM相对其他AIDS指征性疾病,炎性渗出和组织器官损伤较轻,血LDH、α-HBDH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阳性预测值,同时分析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的常见疾病谱。方法对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将病理结果分为阳性、阴性、可疑阳性和诊断不满意,并和临床病原学检查、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5例艾滋病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显示精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95%CI(0.78,0.94)]、85.7%[95%CI(0.77,0.94)]、90.9%[95%CI(0.79,1.00)]、96.4%[95%CI(0.92,1.00)]和69.0%[95%CI(0.52,0.86)];艾滋病患者体表淋巴结、皮肤黏膜肿物针吸细胞学病理结果以淋巴结结核为主,其次为鸟分枝杆菌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隐球菌感染,体表弥漫大B型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也可通过针吸细胞学病理诊断。结论本研究发现艾滋病针吸细胞学活检病理精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高,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诊断帮助较大;但阴性预测值低,要警惕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泻痢康胶囊治疗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别将158例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按照2: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口服泻痢康胶囊(2.5克/次,3次/天)及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模拟胶囊(2粒,3次/天)治疗;治疗组52例,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境外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截至2020年3月5日,全球共报告95333例确诊病例(其中我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565例),85个国家有确诊病例报告,中国将面临输入性病例的传播风险,这为防治我国儿童的疾病疫情提出了新的挑战[1]。在这次疫情中,与成人病例相比,儿童病例相对较少、症状轻、预后较好。目前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8岁以下儿童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尚无死亡病例报告[2]。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伤寒聚集性发病事件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减少漏诊误诊。 方法回顾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一起伤寒聚集性发病事件,分析事件人群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结果13例患者均为北京市平谷地区环卫工人,其中女性8例、男性5例,年龄36~48岁,流行病学史相似。均以发热为首要表现,12例(92.3%)患者伴消化道症状,6例(46.2%)患者出现呼吸道症状。13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5.22 ± 1.73)× 109/L,5例(39.5%)患者白细胞减少;7例(53.9%)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下限。11例(84.6%)患者肝功能轻度异常。C-反应蛋白(CRP)为32.5(8.15,49.45)mg/L。仅1例患者降钙素原(PCT)升高,余12例患者PCT未见明显异常。9例患者腹部超声提示异常。1例患者胸片提示右肺下野外带索条影;1例患者胸片提示左肺舌叶炎症。血培养阳性率为84.6%(11/13);恢复期肥达反应阳性率为61.5%(8/13);13例患者病程第2~3周行便培养均为阴性,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结论本次13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病情较轻、症状不典型,肝功能损伤多见。故应警惕呼吸道症状,以肺炎为首要表现者,避免误诊,而轻型、不典型患者应避免漏诊;尽早行血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肥达反应阴性并不能排除伤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支气管镜检查在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谱及其分布.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9月就诊于北京地坛医院的120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收集BALF送检细菌培养及细胞病理检查;镜下可见明显组织异常者取支气管黏膜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0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BALF中,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者30例,细菌培养阳性25例,肺孢子菌阳性12例,真菌培养阳性5例,巨细胞病毒阳性3例,阴性结果45例.26例行支气管黏膜活检,其中慢性炎性改变12例,鳞癌4例,腺癌2例,符合肉芽肿性炎性改变7例,淋巴瘤1例.结论 气管镜检查对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诊断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目前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以结核病、细菌感染及肺孢子菌肺炎为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6月16-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应急病区收治的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105例,于久院后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氧饱和度、降钙素原、首发症状、舌象等信息进行辨证.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2020年6月11日至2020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21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21例COVID-19患者发病至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转时间为[27(23,34)]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45岁(HR=0.583、95%CI:0.388~0.877、P=0.010)和体温>39℃(HR=0.482、95%CI:0.254~0.914、P=0.025)均为影响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CD8^(+)T细胞>300个/μl(HR=1.708、95%CI:1.102~2.647、P=0.017)均为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45岁、高热及CD8^(+)T细胞≤300个/μl等预测因子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可能出现SARS-CoV-2核酸阳性持续时间较长的COVID-19住院患者,促进改善治疗策略及调整隔离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北京地坛医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并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其特点.结果 5岁以下尤其是1~3岁儿童是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高危人群.患者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出现时间平均在病程第(7.1±3.6)天,肌力恢复平均在第(17.5±6.0)天;呕吐症状出现和消失的平均时间分别为病程第(4.29±3.10)天和第(5.74±2.90)天;易惊症状出现和消失的平均时间为病程第(2.67±1.76)天和第(7.80±2.76)天.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白细胞及CK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脑脊液压力、蛋白表达不同程度升高MRI提示延髓部位最常受累,其次为脑干等部位.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ouse nervous growth factor (mNGF) on patients with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 combin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8 patients with HFMD combin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and received treatment of mNGF from May 2008 to September 201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especially between 1-3 years old, were the high-risk group of having HFMD combined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The average time of appearing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and recovering of muscle strength were (7.1±3.6) d and (17.5±6.0) d,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1 patients (64.58%) appeared vomiting, with its average times of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as (4.29±3.10) d and (5.74±2.90) d,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3 patients (68.75%) tended to appear panic symptoms, which appeared on (2.67±1.76) d and disappeared on (7.80± 2.76) d averagely. Laboratory test showed number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CK values were elevated of certain degree,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were increased to varying degrees. MRI showed that bulbus medulla was the most likely to be involved, followed by brain stem and other part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mNGF on patients with HFMD combined with central system damage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neurologic symptoms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