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对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型特异性探针杂交法检测1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在106例患者中,以HCV 3b(45.3%)、1b(20.8%)和3a(18.9%)型为主,6a(9.4%)和2a(5.7%)型次之;在22例1b型感染者,只有9例接受本治疗方案,82例非1b型感染者完成治疗。非1b型患者的RVR和EVR分别为50%和86.6%;在1b型HCV感染者,22.2%(2/9)获得SVR,而非1b型HCV感染者,76.8%(63/82)获得SVR。结论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非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60例健康人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组与HBVDNA(-)组相比,CD3^+细胞数百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将HBVDNA(+)组按高、中、低病毒载量分组进行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4^+/CD8^+在数值上呈下降趋势,CD8^+呈上升趋势。结论HBV感染后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HBVDNA复制进一步加重紊乱。  相似文献   
3.
散发性戊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会慢性化.国外有学者提出极少数戊型肝炎会出现慢性化~([1]),我们在临床上确实也遇到了戊型肝炎慢性化.现将多年来收集的戊型肝炎慢性化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探讨其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117例, 其中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5例(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8例、乙肝后肝硬化(LC)11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例, 采用反向杂交技术(RDB)检测HBV基因型, 并对与其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 分别为41.0%(48/117)和54.7%(64/117) , 并以C型为最多(χ2 = 4.38, P = 0.036);D型1例(0.86%), B、C混合型2例(1.71%), A、C混合型2例(1.71%).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重度慢乙肝组(χ2 = 8.27、11.98, P = 0.004、0.001)、ASC组(χ2 = 5.46, P = 0.02)、CLF组(χ2 = 4.13, P = 0.042)和LC/HCC组(χ2 = 11.3, P = 0.001). C基因型在LC/HCC组和重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慢乙肝组(χ2 = 11.3, P = 0.001;χ2 = 8.78, P = 0.003), 与其他各临床型组间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C基因型在HBV DNA( )组和HBeAg(-)组r所占的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HBV DNA(-)组(χ2 = 6.63, P = 0.01)和HBeAg( )组(χ2 = 7.12, P = 0.008). B基因型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水平复制组(χ2 = 4.12, P = 0.042). C基因型在HBV DNA高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 = 3.89, P<0.05). C基因型在年龄≥30岁组中所占的比例(63.3%)高于年龄<30岁组(45.6%)(χ2 = 3.7, P = 0.05). HBV基因型在性别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地区存在HBV的B、C、D、B C和A C基因型, 以B型和C型为主要基因型, 并以C型为最多.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临床型HBV感染者, 并且与HBV的低水平复制和低年龄有关. C基因型主要分布于重度慢乙肝和LC/HCC、HBV DNA高水平复制、年龄≥30岁的患者中. 提示C基因型与慢乙肝重度、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HBV DNA高水平复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与胃粘膜病变(gastric mucosal lesion,GML)及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14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进行内镜检查,观察胃粘膜病变的不同表现类型、部位及检出率。结果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148例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66例(44.6%)、慢性萎缩性胃炎12例(8.1%)、糜烂性胃炎54例(36.5%)、胃溃疡20例(13.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20.3%)、胃息肉11例(7.4%)、胃癌9例(6.1%),合并胆汁返流82例(55.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53例(35.8%)。PltG检出率达89.2%(132/148)。肝硬化并UGIB98例急诊内镜检查出血原因系胃粘膜病变64例(65.3%)。提示门脉高压可产生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病变,其发生率达89.2%,它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达65.3%,病变包括炎症、溃疡、糜烂、癌变、出血等。结论 肝硬化时的胃粘膜病变与上消化道出血是多因素的,互为因果,共同使胃粘膜的防御因子削弱,攻击因子增强,而无论何种原因均与肝脏本身的病变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肝炎,乙型,慢性;;丙氨酸转氨酶;;肝炎病毒,乙型;;DNA,病毒 %X 目的探讨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ALT正常值上限二倍上下的肝脏组织学改变有无差异,以解决ALT〈80 U/L的ALT轻度升高的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问题。方法将HBeAg阳性和阴性的两种ALT轻度升高的CHB患者120例,按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再以ALT正常值上限的二倍(80 U/L)分为ALT≥80 U/L和ALT〈80 U/L两组进行肝组织学研究。行肝脏穿刺和病理检查,比较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各分为ALT≥80 U/L和〈80 U/L两组)的肝组织学改变有无差异。结果 HBeAg阳性和阴性两种ALT轻度升高的CHB患者(ALT〈80 U/L与≥80 U/L两组)的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的组织学改变情况,两组肝脏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比较HBeAg阳性或阴性两种ALT轻度升高的CHB患者的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的肝组织学改变情况显示,ALT≥80 U/L和〈80 U/L两组CHB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为ALT〈80 U/L的ALT轻度升高的CHB患者,寻求抗病毒治疗的依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立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和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是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从国内外CDSS和MDT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和分析,总结其特点与不足,同时结合"医疗大数据资源"及"大数据技术"的时代背景,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肝胆肿瘤智能化诊疗平台—"联合CDSS和MDT"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8例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8例隐匿性乙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抗病毒、抗肝纤维化、保肝降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脏瞬时弹力成像,HBV-DNA、肝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前38例隐匿性乙型肝炎中F1 (无肝纤维化) 4例,F2 (轻度肝纤维化) 23例,F3 (中重度肝纤维化) 10例,F4 (早期肝硬化) 1例;其中11例28.95%HBV-DNA在20~102IU/L,19例50.0%HBV-DNA在103IU/L,8例21.05%HBV-DNA在104IU/L;25例65.79%肝功能检测异常。治疗12个月后仅1例为F2 (轻度肝纤维化),HBV-DNA阴转率为达81.58%,肝功能均基本正常。结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早期发现,及时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1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56例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纳入到研究中。观察治疗4周、12周、治疗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生化学应答、肝纤维化改善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停药12周后,单纯HCV患者的基因1(genotype,GT1)型的SVR12率为97.56%,GT2型的SVR12率为98.97%,3型的SVR12率为97.54%,6型的SVR12率为97.85%,P = 0.870;对于HCV/HIV合并感染患者(除抗HIV治疗外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治疗12周后,GT1型患者的SVR12为85.71%,GT3型患者的SVR12为92.11%,GT6型患者的SVR12为90.91%,P = 0.862;单纯HC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AST、ALT、ALB生化学指标明显好转,肾功能明显改善;单纯HCV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在治疗后,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中GT3型出现腹泻、恶心、呕吐、乏力,其他基因型别的患者和HCV/HIV合并感染患者以乏力、头痛为主。  结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于治疗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SOF/VEL+RBV)抗病毒治疗基因3(GT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80例基因3型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观察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单药抗病毒治疗患者40例。观察治疗4周、12周、停药后随访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生化学指标变化、Fibroscan指标变化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采用观察组或对照组4周时SVR率分别为90.00%,70.00%、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停药后随访12周时SVR率分别为97.50%,80.00%;在ALT、AST、GGT、ALB等血清生化指标在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 < 0.05),在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比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Fibroscan值显著下降(t = 5.700,P = 0.018),停药后随访12周时,两组的Fibroscan值无差异(t = 0.012,P = 0.912);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头痛和头晕。  结论  对于基因3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比对照组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高的SVR率和生化学应答率,肝纤维化明显改善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