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8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 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预处理组、模型组、正常组、假手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VD模型,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后三里后VD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 电针预处理组海马神经元排列比较整齐,数目较多.结论 电针对V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有保护作用;电针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益肾调督法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血清和脑内促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和抗炎性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及炎性调节作用。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0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1~42建立AD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选取百会、肾俞,电针20 min,1次/d,6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和脑组织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和海马区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表达升高(P0.05,P0.01),抗炎因子IL-4、IL-10、TGF-β1表达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促炎因子表达下降(P0.05,P0.01),各抗炎因子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益肾调督法电针刺激不仅可下调AD大鼠血清及海马区促炎因子TNF-α、IFN-γ、IL-1β表达,还可上调AD大鼠血清及海马区抑炎因子IL-4、IL-10、TGF-β1表达,调节抗炎、促炎因子的失衡状态,改善AD持续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3.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骨,可见肾在人体脏腑器官中的重要地位。而西医肾移植患者及捐肾者捐肾后长期存活给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经典理论却带来了质疑和思考。本文详细阐述了广义中医肾与狭义西医肾的区别,并应用演绎法探讨了中医肾与移植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4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多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目前,FD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脑肠互动异常、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胃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异常、心理精神因素等。随着罗马Ⅳ标准的颁布,十二指肠的作用在FD的发病中日益凸显。十二指肠高敏性、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及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等在FD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可能是治疗FD的新靶点。本文综述FD发病中十二指肠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为FD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结合病案1则,探讨中西医结合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几个共性问题。认为本病患者除呼吸道表现外,消化道症状同样较为突出。早期诊断及治疗评价将肺部CT检查和病毒核酸检查综合分析;中期着重毒痰瘀,用药防肝损;晚期应肺肠同治;恢复期多健脾益肺,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帕金森病(PD)大鼠中脑黑质真核生物起始因子2α(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ATF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复制P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太冲"穴,3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行为学改变。造模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 01);治疗后,模型组行为学评分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显著降低(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TH平均吸光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α-syn平均吸光度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 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大鼠中脑黑质EIF2α、ATF4、GRP78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 01)。结论:电针"风府""太冲"穴可能通过增强PD大鼠中脑黑质TH活性,清除或降解未折叠或错误折叠α-syn,调节EIF2α-ATF4-GRP78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PD的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48.
郑楠  张天民 《中国针灸》2020,(2):206-206
患儿,男,13岁。就诊日期:2018年7月8日。主诉:双侧髋关节疼痛伴跛行12年。现病史:自幼双髋关节疼痛伴跛行,2007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未予系统治疗。后病情发展,疼痛及跛行情况加重,2015年4月14日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就诊,查体: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双侧4字试验阳性。行骨盆X线检查示:双侧股骨头骨骺发育不良。诊断为:股骨头骨软骨病。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探究其作用机理。方法将我院100例失眠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取穴神庭、百会、神门、三阴交,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治疗,留针30min,留针同时艾灸三阴交,每天治疗1次,连续6d后休息1d,共治疗8周。对照组(50例)每天取穴神庭、百会、神门、三阴交给予普通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6d后休息1d,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评价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并用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治疗,为临床有效治疗失眠症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心肌组织5-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共激活因子-1(PGC-1α)的影响,探讨在一次性力竭运动对心肌损伤状态下,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及电针预处理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大鼠连续10d每天抓握10min,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连续10d取"内关"、"足三里"、"关元"电针干预10min,疏密波,2Hz~100Hz,1mA。第11天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及电针预处理组跑台力竭运动后记录力竭运动时间,1h后取材,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取材。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ELISA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中肌钙蛋白T(c TnT)含量;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中AMPK、PGC-1α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心肌组织中AMPK m RNA、PGC-1α m 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较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增长(P0.05);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大鼠较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LDH、CK-MB、cTnT升高(P0.05),心肌组织AMPK、PGC-1α下降(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较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LDH、CK-MB、c TnT下降,心肌组织AMPK、PGC-1α上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对AMPK、PGC-1α调控,从而能够对一次性力竭运动损伤的心肌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