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5篇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8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1.
12.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过去10年中已取得了快速发展[1-3],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有效、相对安全的静脉给药途径,而且还能保护患者静脉、避免反复穿刺。有研究表明,选择适合的外周静脉进行PICC置管,不仅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而且能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肝门部胆管狭窄行EUS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EUS影像特征和淋巴结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58例患者,肝门部病变EUS表现为血流不丰富的胆管占位和(或)胆管壁不对称增厚,其中胆管占位45例(77.6%)、胆管壁增厚32例(55.2%),两者并存19例(32.8%)。EUS扫查发现血管侵犯共10例,其中侵犯门静脉3例、肝动脉4例,同时侵犯3例;术后病理发现血管侵犯共14例,诊断符合率为71.4%(10/14)。在53例患者中共扫查到101枚淋巴结,恶性淋巴结表现为低回声、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与良性淋巴结相比,恶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形态学评分(11.41±0.6 比9.01±0.15,P<0.001),而两者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9±0.90)mm比(11.87±0.56) mm,P= 0.28]。以淋巴结EUS形态学评分≥12分为恶性诊断标准,EUS判断恶性淋巴结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1%(93/101)、76.5%(13/17)、95.2%(80/84)、76.5%(13/17)、95.2%(80/84)。结论 EUS可显示整个肝外胆管及部分肝内胆管,明确病变范围,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指导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稳定节段及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下腰痛的脊柱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构建腰椎不稳损伤模型,即腰椎切除腰4和腰5之间的双侧小关节、腰4椎板下1/2、后纵韧带,形成脊柱失稳模型,分别在失稳模型上进行坚强内固定系统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比较两种术式对手术节段和临近阶段的活动度、各个节段的弯曲刚度、椎间盘应力水平、前纵韧带应力水平及小关节韧带拉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内固定桥接节段(腰4/腰5)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腰4/腰5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对邻近节段(腰3/腰4、腰5/S1)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增大,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增加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邻近节段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增大,但坚强固定后增大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应用腰椎内固定后,邻近节段的小关节应力峰值增大,并且应用腰椎坚强内固定模型的小关节应力增大更多;应用腰椎动态固定的模型邻近关节应力峰值更加接近完整腰椎模型。结论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比坚强内固定系统能够使失稳节段的活动更加接近于正常,减小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加,减小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压力,说明新型腰椎动态稳定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新鲜人体标本,对新型腰椎后路动态内固定进行体外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明确动态内固定对受试节段及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影响,最终为临床应用动态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参考提供.方法 选用6具腰椎尸体标本,固定于脊柱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测试的状态依次为完整腰椎状态、失稳腰椎状态、动态内固定状态及坚强内固定状态,分别在前(后)屈、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3个运动平面上施加7.5 N·m的力矩,计算并比较腰3-腰4、腰4-腰5、腰5-骶1之间3个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NZ).结果 在所有的3个运动平面上(侧弯、屈/伸、轴向旋转),与完整腰椎状态对比,失稳腰椎状态增加了ROM和NZ(P<0.05).坚强内固定和动态内固定状态均使侧弯和屈曲ROM和NZ较正常腰椎减少1个数量级(P<0.05),屈/伸时,坚强内固定组ROM和NZ明显减小(P<0.05),动态固定组的ROM和NZ较完整腰椎状态无明显改变(P>0.05).轴向左右旋转时,坚强内固定状态ROM和NZ明显减小,动态内固定状态ROM则较正常腰椎状态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3-腰4及腰5-骶1邻近节段的3个运动平面上(侧弯、屈/伸、轴向旋转)的ROM和NZ均未明显受到固定节段的影响(P>0.05).结论 相对坚强内固定,动态内固定能够稳定失稳的脊柱节段,允许更多的节段活动,可考虑将动态内固定作为坚强内固定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及分享一例终末期患者在ICU安宁疗护实践的经验方法。方法 运用安宁疗护专科理念、知识、技能,帮助患者解决疼痛、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躯体不适症状;抓取重要时机与患者共情,觉察患者决策态度的改变;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以家庭会议方式帮助患者及家属直面治疗进展不佳事实,签署放弃临终抢救相关知情同意书;通过对临死觉知的探讨帮助患者正视人生终点,与死亡和解。结果 患者对死亡释然,放下负担,转回病房,亲人陪伴下安静离世。 结论 ICU的特殊性导致安宁疗护实践的开展难度增加,专科护士在实践中应根据个体化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动态评估与开导,为终末期患者提供身、心、社和灵全方面照护,提高ICU患者的死亡质量,促进ICU安宁照护措施的实施及专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上尿路结石伴感染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或经皮肾穿刺造瘘,比较不同时间段两种引流方式对控制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入院的104例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或经皮肾穿刺造瘘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至手术的时间不同分为2h内组、2-12h组和12-24h组,每组根据引流方式分为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两种,比较3个时间段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前及术后三天(Temperature,T)、血常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percentage,NEU)、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尿常规白细胞(leucocyturia)变化和体温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预定的手术方式,无一更改手术方式。术后第1d,三组患者尿常规白细胞明显增多;三组不同时间段的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所采取的两种不同手术方式中,T、WBC、NEU、CRP、PCT及尿常规白细胞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同一手术方式不同时间段的比较,12-24h组患者T、WBC、NEU、CRP、PCT及尿常规白细胞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2d,2h组与2-12h组中行微造瘘的患者体温、WBC、NEU均降至正常范围内,两组T、WBC、NEU、CRP、PCT及尿常规白细胞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12-24h组中,微造瘘组的患者T、WBC、NEU、CRP、PCT及尿常规白细胞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d,同一手术方式不同时间段的比较,12-24h组患者T、WBC、NEU、CRP、PCT及尿常规白细胞均未降至正常范围,均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尿路结石伴感染患者行引流术,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对术后感染的控制效果优于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如确定选择经尿道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如入院2h内是最佳手术时间;如确定经皮肾穿刺造瘘术,12h内手术均可。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通过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 POCD 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PubMed 数据库 2012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发表的 POCD 相关文献,对发文数量、研究资助情况、高发文期刊、高被引论文等进行分析,运用 VOSviewer 软件进行主题词共现聚类视图和标签视图分析。结果 2012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共发表 POCD 相 关文献 1371 篇,中国发表 629 篇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269 篇)和德国(79 篇)。纳入文献中共有 532 项 研究受到基金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最多,共资助 226 项研究(占 16.5%);发文量排名前 3 的杂志分别是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39 篇)、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31 篇)和 Medicine(29 篇)。 被引用最多的 5 篇文献的总被引次数为 1347 次,其中单篇被引次数最多为 389 次。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显示 POCD 研究热点包括“POCD 的危险因素”“POCD 的机制”“麻醉方式与 POCD”和“手术类型与 POCD”, 其中右美托咪啶、生活质量、脑电图、术后疼痛、微 RNA 越来越受到关注。结论 近 10 年关于 POCD 的研究 增多,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中国和美国,目前 POCD 领域研究主要着重于右美托咪啶、生活质量、脑电图、术 后疼痛、微 RNA 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在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2—2021年以来收治的胆囊癌行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的13例病人资料,通过分析病人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分期、术后并发症及复查随访情况探讨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13例病人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50~83岁,平均年龄66岁,合并胆囊结石10例,结石合并息肉1列,2例无结石或息肉,肿瘤位于胆囊管4例,胆囊颈部4例,胆囊体部3例,胆囊底部2例,CA19-9升高3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7(100~6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6~16)d,均未出现胆瘘。其中1例失访,其余12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8年,生存时间为1~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目前生存病人为6例,生存时间为1~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除去1例近期手术者,术后生存时间均在2年以上,最长8年。术后随访未见明确胆管复发狭窄证据,所有生存病人至随访终点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保证胆管切缘阴性,R0切除的前提下,对于部分病人可把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作为胆囊癌根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