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0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 FEV1与FVC比值(FEV1/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PEF及FEV1/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 0. 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 0. 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并筛查电针治疗前后差异表达的 miRNA,进行 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索 miRNA 参与电针治疗 FD 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 SPF级健康雄性 SD 大鼠18 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所有造模大鼠均采用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 FD 模型,造模成功 后电针组采用电针足三里穴和太冲穴治疗。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在治疗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胃排空 率进行检测;通过提取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总 RNA,进行差异表达 miRNA 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造模期 间,造模大鼠出现饮食、饮水量和体重下降,毛发脱落变黄,大便稀溏,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饮 食、饮水、精神、活动度等情况好转,毛发变白,大便正常。模型组和电针组胃排空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电针组胃排 空率明显高于模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85.691,P<0.01)。筛查出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显著差 异表达的 miRNA 共16个,其中上调 miRNA7个和下调 miRNA9个。预测到差异表达的 miRNA 调控的靶基因数为 11678个,靶位点数为3197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主要的20条信号通路以及 GO 功能富集分析排列最靠前的20 个功能,其中生物过程的占比最高,为74.9%。结论 电针能够有效改善 FD 模型大鼠的胃动力,并且此过程中存在多 种 miRNA 参与其相关分子机制,该研究为 FD的针灸治疗以及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还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重心偏移指标(包括重心运动轨迹X轴与Y轴偏移距离)、平衡障碍程度指标(包括动摇角度、动摇总轨迹长、包络面积)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测量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LE)、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运动功能与步行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重心偏移指标、平衡障碍程度指标、BBS、FMA-LE、TUGT、FAC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方法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交替垂直振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双侧上肢运动(BAT)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BAT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Bobath治疗、手功能训练等;BAT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则在BAT组干预基础上辅以CIMT治疗,同时限制健侧上肢活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水平,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 结果 经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BAT组上肢FMA评分[(42.55±11.04)分]和UEFT评分[(76.11±8.8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上肢FMA评分[(57.64±10.57)分]、UEFT评分[(89.72±9.07)分]及MBI评分[(86.73±12.21)分]均显著优于BAT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T疗法与CIMT疗法联用能进一步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以物理因子治疗为主),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及手法推拿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比2组患者焦虑情绪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6.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焦虑情绪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无焦虑患者占比(7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双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35.10±7.78)cm/s,(34.63±6.38)cm/s)]、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47.97±7.56)cm/s]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电针联合手法推拿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缓解焦虑情绪,有效减轻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治疗颈背肌筋膜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已确诊为颈背肌筋膜疼痛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药物(自制)超声波透入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注射方法治疗。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超声波药物透入疗法对于治疗颈背肌筋膜疼痛疗效好,无创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高李侠  马艳  肖府庭 《中国康复》2016,31(5):375-376
目的:探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偏振光星状神经节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患者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对评定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活动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3.3%、50.0%,P0.05)。结论:偏振光星状神经照射联合肩周封闭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痛评分,能明显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无痛外展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