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 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5组,每组患者16例,分别给予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等的监测来评价疗效。 结果5组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生活质量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药物治疗、膀胱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电针刺激及综合治疗均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在痉挛性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方法将42例痉挛型偏瘫儿童(年龄39~86个月)随机分为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22例及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所有患儿共接受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4周(BTX-A注射前)、6周(注射后2周)和3个月时,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进行评定,并测量步态参数(健侧及患侧步长、步速)。 结果BTX-A注射前,2组CSS、GMFM(G、E两功能区)评分及步态参数(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步速)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BTX-A组治疗6周及治疗3个月的CSS评分与注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BTX-A组治疗3个月与注射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比较,GMFM评分、健侧步长、步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偏瘫儿童的患侧下肢痉挛,并改善步态,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根性神经痛(radicular neuralgia)是由于脊神经根特别是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而引起的疼痛[1],最常见的伤害性刺激是机械压迫和炎性刺激,如椎间盘突出对神经根既有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人参总皂甙对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非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人参总皂甙治疗1次组(治疗组1)、缺血再灌注人参总皂甙治疗连用3d组(治疗组2)。治疗组1于再灌注开始前,经腹腔注入人参总皂甙(50mg/Kg)1次,48h后断头取脑;治疗组2连续3d腹腔注射人参总皂甙(50mg/Kg),72h后断头取脑;缺血再灌注非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8h后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行Nissel、TUNEL染色,计算凋亡细胞数,同时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TUNEL染色显示缺血非治疗组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海马CA1区可见较多的散在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治疗组仅见少量神经细胞变性,胞体变形缩小。缺血再灌注非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1、治疗组2与缺血再灌注非治疗组比较凋亡细胞均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2与治疗组l比较凋亡细胞亦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1、治疗组2分别与缺血再灌注非治疗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2与治疗组l相比神经功能评分提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参总皂甙能明显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显著提高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明显的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比较结构化教学(TEACCH)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效果差别,指导以后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 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行康复训练的8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分别比较两组ASD患儿在康复治疗开始前、训练3个月后及6个月后的功能改善情况,应用PEP-3进行全面的发育评估。结果 TEACCH治疗组和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较开始训练前功能均有提高,训练3个月后,TEACCH治疗组在情感表达(t=2.264)、非语言行为特征(t=2.706)、语言行为特征(t=2.210)、个人自理(t=3.328)、适应行为(t=2.090)及总体行为特征(t=2.706)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6个月后TEACCH治疗组患者在认知(t=2.552)、语言理解(t=2.699)、情感表达(t=2.649)、非语言行为特征(t=2.524)、语言行为特征(t=2.605)、个人自理(t=3.129)、适应行为(t=2.055)及总体行为特征(t=2.583)等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组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业的康复训练对于ASD儿童的康复均有促进作用,结构化教学对于ASD儿童发育水平的提高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9年12月以来出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康复医院设置有别于综合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机构管理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多家康复医院和感染防控专家共同制定«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康复医院防控策略专家共识»,指导康复医院内COVID-19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一生中有过腰腿痛经历。腰腿痛多发生在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腰腿痛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而30岁以后正是人生的创业阶段,腰腿痛对人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造成腰腿痛的原因很多,有急慢性损伤、退行性变、先天性发育不良、炎性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及智力水平对其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138例接受康复治疗12个月的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测试,将其进步分数与脑性瘫痪患儿的年龄、GMFCS级别及智力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不同年龄、不同GMFCS级别及不同智力水平的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越小、GMFCS级别越低及智力水平越高,其GMFM提高分数越高。 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年龄、GMFCS分级、智力水平对其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118例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脑瘫的诊断年龄、头颅CT及MRI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脑瘫患儿中96例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围生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76.4%脑瘫患儿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围生期高危因素。其中52.5%的脑瘫患儿在6月龄前确诊,15.3%在3月龄前确诊。77.1%的脑瘫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的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7.3%)、脑积水(18.6%)、脑萎缩(13.6%)。结论 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数脑瘫可在6月前确诊,脑瘫患儿头颅CT或MRI异常率较高,对脑瘫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