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6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明显多于维格列汀组,分别为24.8%和11.3%(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低血糖事件.结论 对于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维格列汀降低HbA1c的作用与阿卡波糖相似,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索初诊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纳入国内11个医学中心2000-2020年间分级1-3a级、年龄≥18岁初诊FL患者1845例,筛选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数据,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46例(7.9%)初诊FL患者病理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中位年龄56(25~83)岁,男79例(54.1%).127例患者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成分比例,依据弥漫大B细胞比例是否≥50%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较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有更高的3级比例(94.3%对91.9%,P=0.010)、Ki-67指数≥70%比例(58.5%对32.9%,P=0.013)及PET-CT的SUVmax≥13比例(72.4%对46.3%,P=0.030).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或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2%,完全缓解(CR)率为76.4%.在不同比例弥漫大B细胞成分组中,诱导治疗后缓解率及治疗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9%,5年总生存(OS)率为90.4%,POD24患者的5年OS率较非POD24患者下降(70.3%对98.5%,P<0.001).与利妥昔单抗不维持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5年PFS率获益(57.7%对58.8%,P=0.543),5年OS率具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87.8%,P=0.082).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而LDH高于正常值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50%的FL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更具侵袭性,CHOP/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PFS和OS获益,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
<正>原发性肺癌(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例(男性41.63万例,女性18.96万例),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9.59%(男性23.03%,女性14.75%)。肺癌发病率为35.23/10万(男性49.27/10万,女性21.66/10  相似文献   
94.
786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春华  邱立华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290-129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方法:对6 144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结肠腺瘤性息肉占息肉患者总数的41.72%,男性占55.34%,女性占44.66%;年龄>60岁患者占69.72%.临床症状中便血占66.28%.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1);2)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直径>2cm者占79.73%,分布于左半结肠患者也显著多于右半结肠患者(P<0.0001).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在腺瘤性息肉显著高于炎性息肉(P<0.001);且在三种腺瘤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结肠镜检查大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临床症状以便血最多.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息肉具有一定的结肠镜下特征表现并且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p(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CAVD)、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1-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CAVD或CHD住院患者248例,根据心脏超声多普勒、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分为两组:CAVD组101例、CHD组147例;同时选取2018年3-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体检中心排除CAVD或CHD的171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Lp(a)、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等生化指标,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Lp(a)基因rs7770628、rs6415084、rs10455872三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及Lp(a)水平对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及冠心病发病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基因型及ApoB水平对Lp(a)水平的影响。结果 三组间比较,患者BMI和饮酒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p(a) 检测值在对照组、CAVD组、CHD组分别为23.6(9.4,48.6)、37.2(16.5,79.6)、46.7(21.5,104.6)nmol/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337,P<0.01);LDL值各组分别为(2.74±0.80)、(3.07±0.81)、(3.14±1.18)mmol/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2,P<0.05);HDL值各组分别为(1.24±0.93)、(1.18±0.30)、(1.09±0.33 )mmol/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1,P<0.05);ApoA值各组分别为(1.42±0.25)、(1.30±0.26)、(1.26±0.26) g/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39,P<0.01);ApoB检测值各组分别为0.97(0.82, 1.10)、1.04(0.87, 1.26)、1.12(0.88, 1.31)g/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48,P<0.05)。Lp(a)基因rs7770628位点对照组、CAVD组、CHD组TT基因型分别为130(76.0%)、75(74.3%)、103(70.1%),CT基因型分别为36(21.1%)、23(22.8%)、40(27.2%),CC基因型分别为5(2.9%)、3(2.9%)、4(2.7%),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18,P>0.05);Lp(a)基因rs6415084位点对照组、CAVD组、CHD组TT基因型分别为5(2.9%)、2(2.0%)、4(2.7%),CT基因型分别为33(19.3%)、20(19.8%)、32(21.8%),CC基因型分别为133(77.8%)、79(78.2%)、111(75.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51,P>0.05);Lp(a)基因rs10455872位点对照组、CAVD组、CHD组AA基因型分别为171(100%)、99(98.0%)、147(100%),AG基因型分别为0(0.0%)、2(2.0%)、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对照组相比, CAVD组及CHD组的Lp(a)水平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未发现Lp(a)基因rs7770628及rs6415084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结果表明,rs7770628以及rs6415084两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分布均与Lp(a)水平升高有关。rs10455872位点只有2例SNP基因型为AG,且皆出现于CAVD组。结论 Lp(a)基因rs7770628、rs6415084位点的基因分布均与Lp(a)的升高有关,Lp(a)高表达与CAVD以及CHD患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6.
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胼胝体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病人胼胝体各项异性及平均扩散率变化特点及其与认知状态或其他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SIVD病人34例及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26例进行DTI扫描,测量胼胝体前部和后部FA值、PA值及平均ADC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及SIVD组胼胝体后部FA及PA均大于前部(P〈0.05);SIVD组胼胝体前后部FA及PA值均明显下降,ADC值均明显增加;胼胝体前部ADC与MMSE评分成负相关,r=-0.361,P=0,036。结论:应用DTI可显示SIVD病人胼胝体完整性破坏,髓鞘和轴索的损伤和丢失。胼胝体的DTI的各参数变化有助于SIVD的早期预防及治疗,阻止或逆转认知下降。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不同质地随机点立体视图对屈光参差立体视检查的影响,为研制立体视图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能分别产生不规则、方形及圆形点的3种计算机随机点立体视图。检查7~12岁屈光参差儿童61例的3种不同质地立体视图交叉、非交叉视差下限立体视锐度,对所测数值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 无论交叉或非交叉视差检查,不规则点图所测下限立体视锐度的平均值均为最大,且与方形、圆形点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方形与圆形点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机点立体视图点子质地对屈光参差立体视检查结果有影响,其中不规则点检杏图的难度相对最大,圆形点和方形点对立体视图间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8.
再狭窄是影响血管成形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再狭窄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就纤溶系统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70例CHF和25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4、IL-8并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结果CHF患者IL-4、IL-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L-8的表达与LVSF、LVEF呈负相关、与LVIDd呈正相关(P〈0.05)。IL-4、IL-8的表达与CHF的心功能级别呈等级正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IL-4、IL-8出现高表达并且与心功能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0.
地高辛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高辛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有时甚至出现交叉、重叠,而且血药浓度影响因素极多,药效学和药动学个体差异大。为达到治病和防止中毒的目的,对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必不可少。结合国内外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法、酶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荧光等免疫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等,从灵敏度、线性范围、交叉反应、精密度等方面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放射免疫分析法以其价格低廉,酶免疫分析法以特异性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灵敏度高、稳定性好,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以其灵敏度高、方法简便,液相-质谱联用分析法以分辨率高、专属性强等优点而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优势互补、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是今后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