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评价《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相关证据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中的效果。 方法 以渥太华证据转化模式为框架,通过评估现状、构建循证方案、应用循证方案、评价效果4个阶段,于2015年6月—2016年7月从《指南》中选择适宜证据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循证实践方案,并应用到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实践中, 通过前后对照研究来评价循证实践方案的应用效果。 结果 循证实践方案应用了《指南》中的76条证据。 循证实践后,护士母乳操作规范化程度提高,患儿首次获得母乳的时间提前,全肠内喂养时间提前,母乳喂养量增加。 家长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提高,母乳喂养相关操作规范化,母乳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实践方案确立的流程、制度、工具等融入护士工作系统,并形成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结论 根据《指南》构建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循证实践方案可用于指导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具有可行性、适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构建儿童血液肿瘤护理质量指标体系。方法在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及其护理学组的支持下,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儿童血液肿瘤护理质量指标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3轮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93.3%和100%,专家权威系数Cr值分别为0.93、0.93、0.96,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209、0.166和 0.332,卡方检验均P<0.01。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29项,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结论 儿童血液肿瘤护理质量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合理,专科特色突出,有利于专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建立早产儿三元整合式教育方案,并探讨其培训效果。方法 组建三元整合教育团队,按照早产儿的发育发展特点构建教育课程,搭建教育平台,包括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微课堂、视频引导、家长床旁照护操作培训等。采用NICU家长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并比较培训前后家长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早产儿家长的满意度总分为(191.90±0.20)分,培训前满意度总分为(176.00±4.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8,P<0.001);培训前后家长的知识和信息维度、家长参与照护维度、医护人员专业态度维度得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3,P1<0.001;t2=-27.30,P2<0.001;t3=-27.10,P3<0.001)。结论 早产儿三元整合式教育方案能提升家长的照护知识和参与照护能力,提高家长对医护人员专业态度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将儿童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基于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的标准程序,将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证据应用前、后分别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26名护士和208例次(证据应用前)、289例次(证据应用后)...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对家属版复苏陪伴利弊评估量表(FPDR-BRS)进行汉化,并检测其信效度。方法:翻译并修订FPDR-BRS,采用中文版FPDR-BRS对2016年5月24日至2016年11月2日253名儿童急诊Ⅰ、Ⅱ级及急诊重症留观病危患儿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其信度和效度。结果:对中文版FPDR-BRS在临界组比较、条目与总分相关、同质性检验3个方面进行量表的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条目具有良好的适切及可靠程度。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1.0。分别对利益和风险子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利益项量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76(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因子,可解释总体方差的53.0%,各条目的因子载荷为0.588~0.795,可很好地解释原量表的13个条目,分别命名为充分理解与积极应对,Cronbach's α系数为0.873;风险项量表因子分析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83(P<0.01),主成分分析提取2个主因子,可解释总体方差的64.5%,各条目的因子载荷为0.726~0.892,可很好地解释原量表的10个条目,分别命名为个人风险与人员风险,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结论:中文版FPDR-BR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应用于评估家属对复苏陪伴的态度及意向。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构建并评价儿科患者病情恶化早期风险评估及预警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risk assessmen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IRA-EWS)。方法 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参考模型(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reference model, CDSS-RM)为理论框架,以半结构式访谈提炼IRA-EWS功能清单,以专家论证会讨论完成系统设计。采用临床护理信息系统有效性评价量表进行IRA-EWS的应用评价。结果 IRA-EWS包括以下功能:颜色预警,以红黄绿代表高中低程度的病情恶化预警级别;评估触发,基于结构化字段自动触发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PEWS)评估;决策支持,基于不同预警级别的护理计划予以决策支持;趋势展示,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单次住院周期内PEWS评分趋势;数据共享,医护实时共享中高风险预警。临床护士对IRA-EWS的使用体验平均得分为(97.46±0.90)分,得分最高的维度是“用户满意”,最低的是“系统质量”。结论 基于CDSS-RM并评估...  相似文献   
27.
 采用儿童疫苗接种家长态度问卷(Parent Attitudes About Childhood Vaccines,PACV)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疫苗接种门诊的260例家长进行调查,并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 显示PACV平均得分(11.42±2.63)分(满分30分),其中家长经济条件与犹豫程度成负相关,孩子有无基础疾病与其成正相关(P<0.05),上海地区的家长犹豫程度低于其他地区的家长(P<0.05)。其中,近一半的家长对儿童疫苗接种发生过延迟,而且有不同比例的家长对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疫苗效果和获得的疫苗信息等多个方面表现出犹豫态度。医务人员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强化教育,促进公众对疫苗接种的正确认知和信任。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构建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疼痛管理理论与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护理程序各环节、医嘱处理和护理任务清单为一体的疼痛管理信息系统。于2018年9月—2019年11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进行系统试运行,比较系统使用前后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医嘱处理及时性及护士使用体验。结果 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用后,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各指标均明显提高,与原疼痛管理系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嘱处理及时性使用前后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在临床护士使用体验中,使用后“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净收益”维度体验性均提高,与原疼痛管理系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患儿疼痛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住院患儿疼痛管理的同质性、连续性、完整性、及时性,且护士对该系统总体体验良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构建儿科ICU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并进行临床应用,旨在提高ICU危重患儿医疗护理数据的记录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方法 以临床决策支持理念为基础,构建儿科ICU抢救、输血、术后复苏数据采集模式,实施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移动护理体系。统计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ICU不同临床场景下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使用情况及ICU护士对其的满意度。结果 抢救模式启动328例次,输血模式启动8 014例次,术后复苏模式启动1 622例次;采用电子病历记录文书共4 323例,其中儿科ICU 1 793例、新生儿ICU 1 600例、心脏ICU 930例。护士对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92.47±1.62)分。结论 儿科ICU不同护理监测数据采集模式的构建有效整合了急救、输血、术后复苏时各项文件的书写工作流程,通过人工及信息双重核对保障了ICU床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简化了护理工作程序,改善了护理文书记录质量,提高了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0.
对儿科重症监护室的危重症患儿早期循序渐进运动的实施现状、开始时机、持续时间、运动方案类型等进行综述,对运动方案实施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儿开展早期循序渐进运动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危重症儿童早期循序渐进运动,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