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背景与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操作复杂,是普通外科领域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PD(LPD)已逐渐普及,并日趋成熟。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单位LPD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该手术的疗效与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同一团队开展的73例行LPD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73例患者中,男31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66±11.70)岁。平均手术时间(601.3±100.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48.6±313.3)mL。术后胰瘘27例(36.9%),其中生化漏16例(21.9%),B级胰瘘6例(8.2%),C级胰瘘5例(6.8%);胃排空延迟发生46例(63.0%);术后出血6例(8.2%)。术后再手术者4例(5.4%),均为术后出血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1.4%)。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63例(86.3%),其中十二指肠乳头癌31例,胆总管下段癌13例,壶腹部恶性肿瘤14例,胰头癌5例;良性占位10例(13.7%),其中胰腺实性加乳头状瘤6例,胰头部黏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瘤1例。随访时间4~35个月,平均11.5个月,期间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LPD安全、可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可以达到根治性的手术要求。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腹腔镜设备和器械不断改进,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天玑骨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在骨盆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创伤骨科使用天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辅助行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入院时评估创伤严重性评分(ISS),记录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末次随访采用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3.7)个月(2 ~ 12个月)。其中10例患者术前由重症医学科(ICU)转入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为(7.4±4.2)d,住院时间为(14.7±10.9)d,手术时间为(191.1±39.4) min,出血量中位数为100 mL(5 ~ 1 000 mL),平均透视次数为21.7次(17 ~ 31)次。术后患者负重时间中位数为8(4 ~ 20)周。末次随访根据Majeed评分,其中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6例,优良率为73.5%。结论 天玑机器人Tirobot导航系统在骨盆骨折微创治疗手术中可以提高内植物置入精准性,提升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辐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为肝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型,病情进展迅猛且预后差,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且近些年来缺乏典型的“快升快降”影像表现的HCC患者数量大幅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称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且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MRI成像步入临床视野并在多种疾病诊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很少有应用于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诊断中。故本研究拟围绕多模态MRI成像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以为其在今后诊断工作中的推广使用积累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再行多模态MRI扫描,包括MRI平扫、动态增强检查(DCE)、弥散加权成像(DWI)。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多模态MRI成像与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结果: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共97个病灶,其中81个病灶(83.51%)为慢升快降型、11个病灶(11.34%)为平台型、5个病灶(5.15%)为无强化型。随扩散敏感系数(b值)升高,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逐渐降低,相同b值下正常肝组织ADC值均大于肝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多模态MRI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00%、准确度100.00%,CT增强扫描为95.06%、75.00%、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诊断中多模态MRI成像诊断效能较CT动态增强扫描更高,可作为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5.
为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公立医院大数据审计工作,文章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践探索为例, 提出了数字化审计平台的设计思路、总体架构、主要功能模块及数据安全管理。结果表明,平台的应用能够实现多领域业务数据的集成融合与信息共享、实现持续在线审计、集约高效利用审计资源、固化数字化审计成果,从而为公立医院创新审计模式提供一些工作思路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6.
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是血小板活化标志物,但血小板膜蛋白极不稳定,易活化,造成实验结果不可靠,为此应采用统-标准的检测方法.为探讨该目的并了解糖尿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情况,实验中采用全血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正常人及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正常人无固定组在标记后30,60,90和120分钟时,CD62P和CD63阳性率(%)分别为7.57±2.33,20.50±5.70,28.70±5.67,36.52±6.13及0.89±0.36,1.11±0.84,2.35±2.02,5.43±3.66,其相应点的平均荧光强度各自为1.57±0.13,1.88±0.08,2.00±0.09,2.38±0.22及3.91±0.11,4.07±0.16,4.38±0.14,4.44±0.19,二项均随检测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其中阳性率增高更加显著.而正常人多聚甲醛固定组CD62P和CD63在相同各时间点的阳性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基本相同,未出现明显变化.此外,37例成人糖尿病患者CD62P和CD63的阳性率分别为(14.11±6.68)%及(2.71±1.74)%,比相对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P<0.05).由此可见,血小板CD62P和CD63非常敏感,在体外易受激活,采血后需立即标记,全部操作应在30分钟内完成,而多聚甲醛固定可抑制活化并稳定血小板标记复合物,使上机检测时间延长至2小时而对结果无影响.成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对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2优势状态的影响.方法 运用RT-PcR技术检测22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Ⅱ-2)、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及转录因子T-bet、GATA3的mRNA表达水平;体外加入TMP后,观察IFN-γ、IL-4、T-bet和GATA3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IFN-γ,IL-2,IL-4,和IL-IO的表达频率依次为5/22、7/22、13/22、16/22;表达强度依次为0.12、0.13、0.29、0.39.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频率为7/22、16/22,表达强度为0.17和0.42.川芎嗪使卵巢恶性肿瘤患者IFN-γ和T-bet的表达频率及表达强度明显提高,IL-4和GATA3的表达频率及表达强度明显降低.结论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典型的Th1/Th2漂移现象与T-bet和GATA3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川芎嗪能降低Th2类细胞因子和GATA3的表达,提高Th1类细胞因子和T-bet的表达.   相似文献   
98.
随着医改深入进行,公立医院陆续出现“一院多区”集团化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公立医院集团化建设的布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决策指导和规范化管理,诸多公立医院在多院区集团化管理上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相较于“单院区”管理,多院区集团化管理模式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以安徽省某大学附属医院集团为例,介绍该医院集团化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阐述集团化医院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多院区集团化管理新模式,总结多院区集团化医院实行“人、财、物、信息和业务”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和“强专科、小综合”的实践做法,分享多院区集团化管理经验,旨在研究集团化管理模式下公立医院发展中的困境和热点问题,以期促进集团化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9.
100.
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难以控制,麻醉已被认为是潜在的影响因素之一。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对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该文主要综述了麻醉对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影响,特别是麻醉药物、麻醉方法和影响围术期的相关因素对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旨在为恶性肿瘤患者术中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也将为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和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