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SA特殊功能在子宫肌瘤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DSA特殊功能在子宫肌瘤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6例子宫肌瘤栓塞中26例应用DSA特殊功能:3D-DSA、最佳工作体位、路图技术,20例采用常规DSA造影,对两种方法的对比剂用量、介入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中应用DSA特殊功能与常规DSA组比较,对比剂用量和透视时间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特殊功能在子宫肌瘤栓塞中的应用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可视化三维重建技术对介入手术操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院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病、临床表现、影像资料。结果 103例患者中共查出126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8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9例(15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1例合并动静脉畸形,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15例,占14.6%(15/103)。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占32.5%(41/126)。动脉瘤直径1.5~35mm不等,其中2.0~4.9mm者占61.9%(78/126)。结论 采用适宜的影像学检查及时诊断颅内动脉瘤并及时血管内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和经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部分性脾栓塞术 (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34例经超声、CT和腹腔穿刺证实为闭合性外伤性脾破裂病人。采用Seldinger技术 ,将 5FCobra 2导管经右侧股动脉插至脾动脉 ,行DSA检查 ,对出血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 ,然后超选择插管至出血动脉 ,经导管注入 2mm× 2mm× 2mm或 2mm× 2mm× 10mm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 (条 ) ,栓塞破损血管。于右下腹麦氏点处 ,经皮穿刺置入 8F“猪尾”多侧孔引流管 ,引流腹腔积血。确认无污染、无溶血者 ,行积血回输。于PSE后 7、14d对全部病例作血常规和脾脏超声检查。并在术后 7(7例 )、14 (7例 )、30 (7例 )、6 0 (7例 )和 90 (6例 )d行脾脏CT扫描。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止血成功 ,技术成功率和止血有效率均为 10 0 %。 17例行腹腔积血自体回输 ,平均回输血量 (6 6 0± 190 )ml(4 0 0~ 16 0 0ml)。PSE后 3~ 7d拔除引流管 ,平均住院日 (7± 2 .3)d(4~ 14d)。CT随访显示 :术后 7d脾脏体积增大 ,PSE区密度减低 ,与被栓塞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 ,腹腔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 14d显示梗死区密度进一步减低 ,与周围脾组织境界清楚。 30d脾体积缩小 ,外形不规则 ,呈波浪状。 6 0~90d ,脾外形进一步缩小 ,轮廓呈分叶状 ,脾实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栓塞脾出血动脉在脾脏破裂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侧股动脉,将导管放至脾动脉主干后造影,显示脾脏出血部位,再将导管超选择放至出血(叶、段)血管,注入聚乙烯醇(PVA)、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进行止血。结果:12例脾动脉造影显示脾外伤(夏氏分级)Ⅱ级5例,Ⅲ级5例,Ⅳ级2例。12例患者均1次栓塞成功,其中脾叶动脉血管栓塞3例,脾段动脉血管栓塞9例。术后无再出血、严重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栓塞脾出血动脉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易行、安全、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平板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平板探测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常规全脑血管DSA检查后,再行旋转DSA采集数据,利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分析3D-DSA与常规DSA对颅内动脉瘤显示的差异,评价3D-DSA对介入栓塞治疗的指导意义。结果常规DSA检出脑动脉瘤34例,经应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后检出46例,其中35例进行介入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效果良好,11例行手术夹闭治疗。结论3D-DSA可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能够直观清楚地显示动脉瘤详细全面的解剖信息,指导制定治疗计划,在脑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为肝癌中十分常见的分型,病情进展迅猛且预后差,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且近些年来缺乏典型的“快升快降”影像表现的HCC患者数量大幅增加,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称为当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且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MRI成像步入临床视野并在多种疾病诊疗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很少有应用于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诊断中。故本研究拟围绕多模态MRI成像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以为其在今后诊断工作中的推广使用积累临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再行多模态MRI扫描,包括MRI平扫、动态增强检查(DCE)、弥散加权成像(DWI)。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标准,对比分析多模态MRI成像与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结果:80例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患者共97个病灶,其中81个病灶(83.51%)为慢升快降型、11个病灶(11.34%)为平台型、5个病灶(5.15%)为无强化型。随扩散敏感系数(b值)升高,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逐渐降低,相同b值下正常肝组织ADC值均大于肝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多模态MRI诊断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100.00%、准确度100.00%,CT增强扫描为95.06%、75.00%、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在影像学特点不典型的HCC诊断中多模态MRI成像诊断效能较CT动态增强扫描更高,可作为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何玉圣  周春泽  吕维富 《安徽医学》2014,(10):1377-1379
目的探讨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技术在非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3例患者在DSA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术或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观察分析临床效果、并发症等。结果经皮穿刺介入治疗15例,均取得成功,另外18例为经皮穿刺病理活检,17例取得明确病理结果。结论 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技术实现了CT和X线透视优势互补,达到精确、高效、安全的非血管介入诊疗要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结果 78例患者中共查出9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单发64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14例(11例有2个动脉瘤,3例有3个动脉瘤),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1例合并烟雾病。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占12.8%(10/78)。后交通动脉瘤最多见,占30.5%(29/95);动脉瘤的直径最多见于2.0~4.9mm,占63.2%(60/95),最小1.5mm,最大35mm。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状起病,及时诊断并及时血管内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放射科CR、DR之间的网络联接,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方便。方法将CR产生的标准DICOM图像直接输入到DR的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利用DR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打印、刻录等等。结果通过对CR、DR之间联网,对CR图像处理、打印、刻录等工作更加方便。结论在数字化影像设备大量应用的今天,结合实际,合理、科学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优势,对于优化放射科设备的使用效率,节省工作人员重复配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止血效果及术后脾功能状况。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入5~6F Cobra导管或RS导管至脾动脉,行脾脏术中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显示破裂区域的出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性插管至该动脉,经导管注入相应大小和数量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出血动脉。常规于右下腹麦氏点,经皮穿刺置人8F“猪尾巴”多孔引流管,引流腹腔积血。确认无污染、溶血者,行自体血回输。于术后0.5~18个月行Bus、CT及^99mTc检查,监测脾脏形态、密度、血流灌注情况,测定血小板及血中IgM、IgG、C2、C4水平。结果 全组共30例外伤性脾破裂(AAST V级以下),止血效果确切,脾脏全部存活,免疫指标正常。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安全、微创、无严重并发症,符合现代脾脏外科保脾及其功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