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胃造口术(PEG)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3例行PEG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使用3种不同对比剂的吞咽造影结果对PEG术前、术后患者误吸发生率进行比较;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PEG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等)进行比较;并对住院期间观察到的PEG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吞咽功能转归进行分析。 结果 与PEG术前相比,吞咽造影结果显示PEG术后患者进食浓流质对比剂的误吸率降低(75.0% vs 25.0%,P<0.05),但患者术前、术后进食稀流质对比剂(91.7% vs 83.3%)和糊状对比剂(66.7% vs 25.0%)的误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术前、术后患者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水平(121.0±17.1)g/L vs (119.4±12.7)g/L、血清总蛋白水平(63.3±4.3)g/L vs (62.8±6.2)g/L、血清白蛋白水平(36.5±3.5)g/L vs (36.3±3.9)g/L、血清前白蛋白水平(218.9±61.8)g/L vs (216.0±70.0)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住院期间观察到9.3%的患者恢复完全经口进食能力,16.3%的患者恢复部分经口进食能力。 结论 PEG可以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其改善营养状况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任务下脑区的激活特征,探讨运动性失语的发生机制。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运动性失语患者9例设为病例组,接受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及图片命名任务状态下BOLD-fMRI检查。采用SPM8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及统计分析,并与年龄相近的健康成人组作对比,分析两组间激活脑区的差异。 结果健康成人组激活脑区一致性较好,均为视觉、语言、认知相关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颞上回、岛叶、基底核;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丘脑、颞中回(P<0.005)。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激活脑区差异较大,可见如下特点:①所有患者左侧或/和右侧视觉处理有关皮质区(额中回、颞中回、舌回、梭状回等)均有激活;②左侧半球激活体积较对照组健康人明显较少(P<0.01);③左侧额下回(Broca′s区)、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等与语言相关的脑区仅有部分激活,且激活较对照组健康人减弱;④右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等脑区较对照组健康人激活增强(P<0.05)。 结论语言表达过程可能与多个相关脑区组成的网络有关,右侧半球参与了正常语言的产生过程。脑卒中后失语是由于病变通过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远隔效应所致,左侧半球多个脑区及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激活减弱,右侧半球部分脑区激活相对增强。右侧额下回在失语后不同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膝踝足矫形器(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下肢严重瘫痪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于运动再学习技术)及KAFO训练,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针对偏瘫侧髂腰肌进行磁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8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FMA-LE、BBS、MBI评分分别由治疗前(7.50±2.16)分、(5.57±1.91)分和(21.77±5.50)分提高至(13.63±3.13)分、(19.63±2.91)分和(51.10±9.09)分;对照组上述指标则分别由治疗前(7.53±2.05)分、(5.87±1.43)分和(21.53±5.44)分提高至(11.30±2.49)分、(15.50±2.90)分和(42.97±6.24)分;并且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分级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FAC分级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KAFO训练联合外周磁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重度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联合动态干扰电治疗,21例)与对照组(仅采用动态干扰电治疗,21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同步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神经电生理学影响。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双盲设计。选取健康受试者20例,先后给予阳极tDCS(a-tDCS)、阴极tDCS(c-tDCS)和虚假tDCS(s-tDCS)三种刺激模式,以吞咽强投射区为靶半球进行干预,并同步完成用力吞咽任务。单脉冲经颅磁刺激分别刺激双侧吞咽皮质代表区,记录tDCS干预前以及干预后5、30、60和90min舌骨上肌群的运动诱发电位(MEP);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tDCS干预因素可影响双侧吞咽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同侧,F(2,28)=241.2,P<0.01;对侧,F(1,20)=29.5,P<0.01]。时间因素和tDCS干预因素有交互作用[同侧,F(3,46)=25.4,P<0.01;对侧,F(4,53)=6.6,P<0.01]。其中s-tDCS对双侧兴奋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侧,P=0.894;对侧,P=0.354]。与s-tDCS相比,a-tDCS提高了刺激同侧的兴奋性,而不是对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5%~27%,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1%±2%,95%可信区间为-3.4%~6.5%,P>0.05]。与s-tDCS相比,c-tDCS抑制同侧而增强对侧的皮质兴奋性[同侧,MEP均值差值为-21%±2%,95%可信区间为-18%~-42%,P<0.01;对侧,MEP均值差值为20%±3%,95%可信区间为12%~29%,P<0.01]。 结论tDCS同时结合吞咽任务对吞咽运动中枢的影响具有极性依赖性和刺激半球依赖性特征;a-tDCS可以提高同侧吞咽皮质运动区的兴奋性,而c-tDCS则在抑制同侧吞咽运动皮质同时兴奋对侧吞咽皮质区。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后顶叶皮质与视空间注意功能的关联性及其调控机制。 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40例参加本实验,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对左、右侧后顶叶进行真、假刺激。于刺激前和每次刺激后(刺激后)对40例受试者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和注意网络测试,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刺激前、后,受试者各项行为学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右侧真刺激与假刺激比较,空间提示状态下平均RT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48,P<0.05);且右侧真刺激时与左侧真刺激时空间提示状态下的平均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9,P<0.01)。右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843,P<0.01)及其比率(t=2.841,P<0.01)明显降低,而左侧PPC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t=2.324,P<0.05)及其比率(t=2.225,P<0.05)明显增强,且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警觉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网络——右侧PPC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t=5.535,P<0.01)及其比率(t=5.245,P<0.01)明显降低,左侧与右侧真刺激后定向网络效率及其比率比较,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顶叶皮质主要与定向和警觉功能有关,具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在双侧大脑半球同源脑区间,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存在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