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0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继发肺低灌注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 (cancerousinvasionofcentralpulmonaryarteriesinlungcancer,CICPA)患者术前肺血管DSA及增强螺旋CT(含高分辨率CT ,即HRCT)征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DSA和CT胸膜下末梢肺动脉分布和数量变化 ,即肺血管征、肺毛细血管充盈度和肺实质强化后密度及时间 密度曲线变化 (即肺实质征 ) ,行两者间的盲法对照 ,统计学分析CT与DSA征象及其一致性 ,评估CT对CICPA继发肺低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CICPA病例中 ,共3 0支肺叶动脉受累 ,DSA显示 90 % (2 7/3 0 )出现肺叶低灌注征象 ,CT诊断肺低灌注敏感度为 78%(2 1/2 7) ,特异度 10 0 % (3 /3 ) ,准确度 80 % (2 4/3 0 )。肺低灌注与CPA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rs=0 40 ,P =0 0 73 )。CT与DSA的肺血管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69,P <0 0 0 1) ,而肺实质征一致性稍差 (Kappa =0 3 7,P =0 0 11)。结论 肺低灌注是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常见表现 ,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而定量判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PTB)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OPD急性期合并PTB活动期(A组)、COPD急性期合并PTB恢复期(B组)、COPD稳定期合并PTB活动期(C组)、COPD稳定期合并PTB恢复期(D组)、单纯COPD稳定期组、单纯PTB恢复期组、单纯COPD急性期组、单纯PTB活动期组患者各25例及同期25名常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TNF-α、IFN-γ、sIL-2R、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病例组TNF-α、IFN-γ、sIL-2R、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COPD稳定期组、单纯COPD急性期组、单纯PTB恢复期组、单纯PTB活动期组、D组、B组、C组、A组血清TNF-α、IFN-γ、sIL-2R、CRP依次升高(P<0.05);病情好转者血清TNF-α、IFN-γ、sIL-2R、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NF-α、IFN-γ、sIL-2R、CRP预测病情恶化AUC为0.706、0.718、0.768、0.807。结论 PTB合并COPD患者血清TNF-α、IFN-γ、sIL-2R、CRP明显异常,TNF-α、IFN-γ、sIL-2R、CRP均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病情恶化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评价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化疗栓塞的安全性、技术成功率及远期疗效。方法6例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经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并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YM‐Lip)实施完全性充填栓塞治疗,术后6、12、36个月行多排螺旋C T增强检查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以评价远期疗效。结果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6例中共栓塞病灶26个,其中,成功栓塞病灶数分别为15个1例、2个4例、3个1例。26个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C T显示术后6、12、36个月被栓塞病灶直径缩小超过50%、直径缩小小于或等于50%、病灶消失分别为38%(10/26)、54%(14/26)、8%(2/26),62%(16/26)、23%(6/26)、15%(4/26),69%(18/26)、12%(3/26)、19%(5/26)。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病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经动脉超选择栓塞技术操作成功率高、微创、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邝晓  王秀英  李智  赵建农 《重庆医学》2015,(20):2819-2821
目的 探讨系统脱敏疗法与抗焦虑药物联合运用干预幽闭恐惧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收集该院2013年1~6月幽闭恐惧症64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85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通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恐惧的程度采取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运用的干预措施,从检查场景图片展示,请完成检查者现身说法,逐步添加情景刺激,和亲自感官体验刺激,重度患者给予以上措施联合药物干预.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4.1%,80例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取得了良好的图像效果,5例出现严重恐惧症状而放弃MRI检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7%,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 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MRI检查中幽闭恐惧症的不适症状,使患者顺利完成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胶质瘤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粒,观察体外多模态显像及对U87细胞主动靶向能力和增效声动力治疗(SDT)效果。方法 以双乳化法制备载IR780和全氟戊烷(PFP)纳米粒(IR780-PFP@PLGA),验证其体外光声(PA)/超声(US)/荧光(FL)多模态显像能力;以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主动靶向能力,通过单线氧荧光探针(SOSG)检测法、JC-1染色法、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染色法、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AM/PI)双染及CCK-8评价其增效SDT效果。结果 所制备IR780-PFP@PLGA呈圆形,形态规则,粒径均匀,平均(240.67±1.30) nm,表面电位(-9.50±0.06) mV,IR780包封率(92.03±0.42)%;经激光辐照后其PA和FL信号强度呈浓度依赖性,经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后表现出良好US对比度成像能力和较强U87细胞靶向能力,并呈活性氧(ROS)浓度依赖。于U87细胞中检出大量ROS,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细胞毒作用明显。结论 成功构建的IR780-PFP@PLGA不仅可用于PA/US/FL多模态显像并具有良好体外寻靶能力,还可通过声致相变(ADV)增强SDT疗效,有望用于多模态成像指导下早期诊断和靶向精准治疗脑胶质瘤并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左冠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三者间的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7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正常组44例和左冠脉病变组83例,病变组进一步分为LM组(18例)、近段组(57例)、中远段组(8例)。在重建图像上测量LM、LAD、LCX三者之间的夹角,分析左冠脉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LM与LAD间的夹角和LAD与LCX夹角(分支角)呈负相关(r=-0.356,P<0.05);LM与LCX间的夹角和分支角也呈负相关(r=-0.662,P<0.05)。近段组分支角(90.9°±20.0°)与正常组(72.7°±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段组LM与LCX夹角(117.8°±16.0°)与正常组(129.5°±15.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D近段斑块形成与分支角呈正相关,和LM与LCX夹角呈负相关。当分支角>70°时,左冠脉斑块形成概率将会增加。结论分支角、LM与LCX间夹角均与LAD近段斑块的形成和分布相关,利用多层螺旋CTA能够为左冠脉斑块形成、风险预测及介入治疗术前提供无创、准确、快捷的相关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将影像学云平台应用于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对学生诊断思维能力和学习体验的影响。方法 将重庆医科大学2016级医学影像系88位学生分为两组,每组44人。试验组以影像学云平台开展实习教学,对照组以传统实习方式教学。4周后对比两组在诊断思维能力和学习体验间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 诊断思维能力的测试总成绩试验组高于对照组[(80.63±6.10) vs. (70.3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征象描述、鉴别诊断及要点、新进展与建议3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学习体验问卷调查的5个方面,试验组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影像学实习中应用影像学云平台对提高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提升学习体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实践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多模态成像:随着分子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多模态成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成像方式,联合超声、CT、MRI、光声及SPECT等各自独特的成像优势,只使用一种对比剂即可获得多种模态增强显影,同时得到疾病的解剖学、分子学及功能学信息。这对疾病的诊断、受检者的健康及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都有重要意义。 寻靶:通过对微泡外壳进行改建,将特异性配体结合或连接到微泡表面,这些微泡可通过血液循环聚到特定的病变组织上,并长时间停留于靶组织或靶器官,从而达到使病变组织在影像中得到特异性的标记增强或局部靶向治疗作用的目的。背景:近来年,分子成像结合医学影像技术和靶向分子探针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相互结合能够在分子水平对靶组织进行观察,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实时无创成像。 目的:制备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探针,探讨其体外超声/CT/MRI成像效果,观察其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的靶向能力。 方法:以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作为外壳、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环八肽作为配体,通过双步乳化法制备包载磁性颗粒和全氟辛溴烷的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cRGD-PLGA-Fe3O4-PFOB,检测其理化性质。将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以双蒸水稀释为不同质量浓度的混悬液,体外观察其超声、CT、MRI显影效果。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肽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验证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连接情况和体外靶向能力。细胞毒性实验测定不同质量浓度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对大鼠肝细胞BRL-3A的毒性作用。 结果与结论:①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分散度好,大小较均匀,单个纳米粒呈球形,数个黑色的铁颗粒分布于壳膜上,平均粒径为(221.5±60.3) nm,Fe3O4包封率为38%;②随着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质量浓度的降低,样品的超声回声强度、CT值均逐渐降低;随着纳米粒中Fe3O4颗粒质量浓度的增加,MRI T2加权信号强度逐渐降低;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序列环八肽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的连接率为94.13%;体外靶向实验显示,大部分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聚集于大鼠肝星状细胞细胞HSC-T6周围;④不同质量浓度的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对大鼠肝细胞BRL-3A活力无影响;⑤结果表明,载磁性颗粒靶向纳米粒探针不仅能作为多模态显像剂用于超声、CT、MRI,且在体外实验中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有较强的靶向能力,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应用潜力。 ORCID: 0000-0001-8470-8548(李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PSP的临床及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1例均为孤立性病灶.病灶最大长径1.10-8.03cm,平均3.23cm.左肺9例,右肺12例.病灶形状呈卵圆形及类圆形16例,不规则型1例,浅分叶4例;出现钙化9例;增强后血管贴边征11例,血管强化征5例,空气新月征3例,晕征1例,尾征2例.结论:大多数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CT检查有特征性表现.当患者为中年女性,病灶为3cm左右单发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样肺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同时伴有血管贴边征、空气新月征及晕征、尾征时,PSP诊断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