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和P300数据采样,同时给予同步MMSE、HDS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和HDS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300波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经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除外出血转化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单抗加抗凝,即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抗,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4天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偏低(P<0.05),治疗组mRS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1例,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恶心、呕吐2例,对照组和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采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减轻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症状,减轻残疾程度,疗效显著,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实验观察依达拉奉对海人酸(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体质量24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2KA模型组(n=30):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1)。3依达拉奉组(n=30):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1(4μg·μl-1)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10mg.kg-1.d-1腹腔注射。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均设定5个时间点,分别为5min、6h、24h、72h、7d,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于预订的时间点断头取脑,分离左侧海马,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各个时间点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于KA注射后6h可见SOD活性下降,MDA开始升高,于3d SOD活性降至最低(P<0.01),MDA升至最高(P<0.01),随后SOD活性开始回升,MDA开始下降,于7d时SOD活性恢复至基线水平;依达拉奉组于672h时间段内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依达拉奉有效地升高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SOD活性并降低MDA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 BMI)与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后行早期康复的患者,根据BMI分为正常体重组(A组):BMI 18.5~23.9 kg/m2,超重组(B组):BMI>24.0 kg/m2,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比较2组患者康复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 Meyer, FM)、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Barthel index,BI)的提高分值。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后期FM评分、BI评分提高程度与患者BMI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BMI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满卓  王慧  赵素霞  王静 《临床荟萃》2020,35(11):1001-1004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 120例按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且未进行溶栓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神经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对照组他汀类药物选择阿托伐他汀,20 mg/次,每晚1次;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及尤瑞克林治疗,0.15 PNA,加入0.9%生理盐水 100 ml,静点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4天后分别进行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方法测定血浆ox LDL、hs CRP含量。 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ox LDL、hs 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4天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观察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未溶栓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恢复神经功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Tau蛋白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mTOR、Tau蛋白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TOR[(31.35±7.54)%vs.(31.30±7.42)%]、Tau蛋白[(10.28±1.57)%vs.(10.25±1.6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TOR水平[(25.36±6.44)%vs.(15.47±6.6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au蛋白水平[(10.14±1.11)%]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3.32±0.43)%]则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18.32±4.53)分vs.(18.36±4.6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13.25±2.67)分vs.(5.72±0.94)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降低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 年龄(56.3±16.8)岁, 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 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 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 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 <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 χ2=136.5,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 χ2=17.523, 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 χ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发生脑微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经头颅MRI证实患有LI的高血压患者82例,其中经头颅SWI检查发现并发脑微出血(CMBs)患者47例,无CMBs患者(对照组)35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差异,分析CMBs数量与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的相关性。结果 CMBs组24hSB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24hSBP、24hDBP、24hDBPV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MBs组CMBs数量与24hSBPV、24hDBPV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性LI患者血压变异性升高与并发脑微出血相关,血压变异性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性LI患者并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