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行骨科手术的4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0例。对照组应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抗血栓压力泵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2、3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与治疗后3周凝血标志物[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2.6%vs. 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3周,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7%vs. 18.3%、4.3%vs. 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D-D[(6.19±1.18) mg/L vs.(6.16±1.32) mg/L]、TM[(39.30±5.32) ng/L vs.(39.26±6.48) ng/L]、t-PA[(10.97±2.46)μg/L vs.(10.81±2.51)μg/L]以及PAP[(2.75±0.74)μg/L vs.(2.73±0.61)μg/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D-D[(3.35±0.46) mg/L vs.(4.72±0.54) mg/L]、TM[(27.07±4.25) ng/L vs.(33.45±5.10) ng/L]、t-PA[(5.83±1.02)μg/L vs.(7.38±1.27)μg/L]以及PAP[(1.02±0.14)μg/L vs.(1.71±0.20)μg/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vs. 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科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能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2.66±0.68)mg/L、(11.20±1.21)mg/L、(4.90±0.92)ng/L;对照组分别为(6.35±1.50)mg/L、(24.93±5.98)mg/L、(9.38±2.01)ng/L;观察组三者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为(2.83±0.51)%,低于对照组的(6.9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5%(43/45),优于对照组的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有效地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RP、IL-6及TNF-α的水平,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Tau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体温控制组35例,亚低温组15例,常规降温组46例。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5、7天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3组治疗前NSE、Tau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体温控制组、亚低温组血清NSE[(31.82±11.24)、(30.24±9.79)μg/L]、Tau蛋白[(25.67±9.47)、(26.67±10.61)ng/L]均较治疗前[(72.15±15.84)、(72.38±18.91)μg/L,(79.84±18.59)、(77.50±19.69)ng/L]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降温组治疗第7天血清NSE[(62.76±13.02)μg/L]、Tau蛋白[(57.50±15.09)ng/L]与治疗前[(75.43±12.83)μg/L、(80.83±17.36)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温控制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及Tau蛋白水平,起到与亚低温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小板输注联合强化降压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超早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强化降压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周后,评价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疗效、NIHSS评分、预后及血小板水平。结果自发性脑出血疗效评价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11.6±2.8)vs.(14.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内,观察组血肿增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vs.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出血、脑梗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vs.6.7%,6.7%vs.13.3%,P0.05)。血小板水平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高于对照组[(228.1±42.8)×109/L vs.(204.5±40.4)×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血小板输注联合强化降压在自发性脑出血中应用效果良好,治疗有效率高,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治疗的10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4.23%(49/52)比76.92%(40/5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4.06±0.62)mmol/L比(5.14±0.33)mmol/L]、TG[(1.61±0.56)mmol/L比(2.24±0.28)mmol/L]、HDL-C[(1.94±0.32)mmol/L比(1.25±0.23)mmol/L]、LDL-C[(2.08±0.37)mmol/L比(2.89±0.18)mmol/L]及hs-CPR[(6.42±1.13)mg/L比(7.17±1.49)mg/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皮肤瘙痒、转氨酶升高)发生率5.77%(3/52),对照组7.69%(4/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疗效更佳,对血脂和血管内皮产生的炎症反应抑制力更强,抑制动脉硬化进展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61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80mg口服,1次/d。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随访24个月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前及随访24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2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随访24个月,观察2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情况。结果氟伐他汀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24.59%)和心力衰竭发生率(6.55%)明显低于对照组(49.12%、19.29%)(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率(8.19%)、脑卒中发生率(6.55%)与对照组(12.28%、8.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和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血清C反应蛋白[(1.34±0.91)、(0.73±0.32)mg/L]和同型半胱氨酸[(11.79±2.79)、(11.41±3.12)μ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8±1.91)mg/L、(16.93±5.81)μmol/L]和对照组[(1.70±0.91)、(0.98±0.74)mg/L,(15.05±4.81)、(14.65±8.21)μmol/L](P0.05);随访24个月时,氟伐他汀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节苷脂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临床疗效及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电力医院收治的150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通过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MBP、GAP-43、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MBP、GAP-43、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组内NIHS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2.7%)高于对照组(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对照组为10.7%,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可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改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且不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急诊ICU重症肺感染患者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诊ICU重症肺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依照患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对应抗生素,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和治疗15 d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脑钠素(BNP)、Toll样受体4(TLR4)水平,机械通气时间、药物治疗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研究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96.00%vs.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CRP、WBC、CP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研究组患者CRP[(31.01±7.90)mg/L vs.(46.73±10.18)mg/L]、WBC[(7.18±2.74)109/L vs.(10.76±3.95)109/L]、CPIS[(2.30±2.05)分vs.(4.28±2.1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BNP、TLR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研究组患者BNP[(431.40±89.00)mg/mL vs.(824.30±156.50)mg/mL]、TLR4[(8.00±0.95)%vs.(10.25±1.0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6.15±1.30)d vs.(9.30±1.40)d]、肺啰音消失时间[(6.30±1.50)d vs.(10.25±2.22)d]、药物治疗时间[(5.90±1.30)d vs.(9.65±1.55)d]和ICU住院时间[(13.20±2.50)d vs.(17.85±3.25)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0%vs.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抗生素治疗相比,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急诊ICU重症肺感染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降低CRP、BNP、TLR4水平,控制肺部感染,缩短临床指标改善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通心络胶囊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支架内再狭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的效果差异。结果在完成为期半年的治疗之后,观察组的再狭窄程度[(24.87±4.76)%]显著低于对照组[(30.21±3.43)%],P0.05;再狭窄率(3.33%)显著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2±0.31)mg/L]、白细胞介素6(IL-6)[(6.81±4.02)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5.39±9.88)ng/L]等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5.61±0.52)mg/L、(14.19±4.64)ng/L、(63.47±18.1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36、9.311、14.298,均P0.05)。对照组hs-CRP[(3.51±0.79)mg/L]、IL-6[(8.76±3.33)ng/L]、TNF-α[(34.96±11.87)ng/L]等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患者的hs-CRP[(5.78±0.93)mg/L]、IL-6[(13.05±4.85)ng/L]、TNF-α[(62.08±17.95)ng/L]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10、5.648、9.762,均P0.05)。同时治疗后阶段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t=9.036、2.894、4.800,均P0.05)。结论经皮冠状介入手术治疗后患者运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其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地发生,并且有利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门诊进行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奥美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瑞舒伐他进行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治疗的疗效以及对ET-1的影响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ET-1水平[(60.73±7.31)g/L]明显低于对照组[(67.45±8.08)g/L],一氧化氮水平[(57.87±6.32)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50.21±6.84)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血脂、血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以及血脂血压水平,并能够明显降低ET-1的水平,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影响。方法收集大连市中心医院以脑梗死收住院患者7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治疗和阿托伐他汀;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各进行1次血清BDNF、VEGF、MMP-9及TNF水平测定,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进行NIHSS评分及ADL,判断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DNF呈现持续上升趋势,VEGF、MMP-9及TNF-α水平均出现第7天上升、第14天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上升及下降均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ADL评分均上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IHSS评分指标[(4.96±1.18)分比(6.44±1.57)分],ADL评分[(71.74±14.26)分比(64.45±13.78)分]均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可更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VEGF、MMP-9及TNF-α水平,对脑梗死的治疗、预后改善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探讨预防或减轻对比剂肾病(CIN)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住院应用优维显370对比剂行冠状动脉介入的病例20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肌酐、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发生CIN情况等临床指标.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120例,常规治疗组80例.比较两组间上述临床指标的差别.强化治疗组又分为标准水化治疗组(65例)及强化阿托伐他汀组(55例).分析各组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3组患者血浆肌酐浓度造影后第3天比较:标准水化治疗组[ (74.6±14.5)μmol/L]、强化阿托伐他汀组[(83.4±16.2) μ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4)μmol/L](P均<0.05);造影后第7天比较,标准水化治疗[(73.3±14.1)μmol/L]、强化阿托伐他汀组[ (79.5 ±14.3)μ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87.4±14.5)μmol/L](P均<0.05),标准水化治疗组低于强化阿托伐他汀组(P<0.05).(2)造影后第3天血浆p2-微球蛋白比较,标准水化治疗组[(0.55±0.11)μmol/L]、强化阿托伐他汀组[(0.59 ±0.10) μ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0.77±0.12) μmol/L](P均<0.05);造影后第7天比较,标准水化治疗组[(0.54±0.09)μmol/L]、强化阿托伐他汀组[(0.59±0.12)μmol/L]低于常规治疗组[(0.65±0.10)μmol/L](P均<0.05),标准水化治疗组低于强化阿托伐他汀组(P<0.05).(3)常规治疗组的CIN发病率(12.5%)高于标准水化治疗组(3.1%)、强化阿托伐他汀组(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强化阿托伐他汀组的CIN发病率高于标准水化治疗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标准水化治疗、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均能预防PCI术后CIN的发生,而标准水化治疗似能更好地改善患者PCI术后的肾脏功能.(2)强化阿托伐他汀在保护PCI术后肾脏损伤的疗效与标准水化治疗相似,冠心病患者PCI围手术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是临床预防CIN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和顺铂(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37例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7例。观察组接受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接受GP方案治疗。两个疗程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疗效、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观察组部分缓解19例,疾病稳定28例,疾病进展23例,对照组部分缓解15例,疾病稳定27例,疾病进展25例,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两组患者CD3+T细胞百分比[(56.8±11.5)%vs.(55.7±10.4)%]、CD4+T细胞百分比[(38.3±9.1)%vs.(38.0±8.7)%]、CD8+T细胞百分比[(28.8±6.3)%vs.(27.9±5.8)%]、CD4+/CD8+[(1.33±0.72)vs.(1.24±0.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CD3+T细胞百分比[(65.9±12.6)%vs.(53.3±10.2)%]、CD4+T细胞百分比[(35.8±8.4)%vs.(30.1±7.2)%]、CD8+T细胞百分比[(30.8±6.0)%vs.(27.1±5.3)%]、CD4+/CD8+[(1.27±0.21)vs.(1.13±0.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P方案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晚期NSCLC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氯吡格雷联合安慰剂治疗,观察组实施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双侧大脑中峰流速、平均流速)与生存质量(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存质量评分、血脂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中峰流速、平均流速)、血脂水平与生存质量均高于对照组,血脂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联合治疗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观察组予阿托伐他汀40 mg/d,2组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IL-8、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IL-8及MMP-9水平,减轻脑梗死后脑组织缺血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均按脓毒性休克指南行集束化治疗,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10 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 Tn I)、脑钠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氧合指数。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MB、CRP、Pa O2及P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599、1.109、0.709、1.931,P均0.05)。而两组患者c Tn I、BNP、TNF-α、PCT、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34、13.199、8.346、6.903、5.076、5.235、4.836,P均0.05),进一步比较发现,在治疗后7、10 d治疗组c Tn I[(2.5±1.1)μg/L vs.(3.4±1.5)μg/L;(1.1±0.3)μg/L vs.(1.8±0.6)μg/L]、BNP[(3 156±576)ng/L vs.(3 625±763)ng/L;(2 395±634)ng/L vs.(2 986±854)ng/L]、TNF-α[(143±42)ng/L vs.(172±56)ng/L;(93±32)ng/L vs.(121±42)ng/L]及PCT[(6.5±2.4)μg/L vs.(7.9±2.2)μg/L;(3.3±1.2)μg/L vs.(4.9±1.9)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治疗组氧合指数[(257±56)mm Hg vs.(224±39)mm Hg]、APACHEⅡ评分[(13±4)分vs.(16±5)分]及Marshall评分[(5.4±1.9)分vs.(6.9±2.3)分]仅在治疗后10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少脓毒性休克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对心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蚓激酶联合氟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122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际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62,采取常规治疗+氟伐他汀治疗)与观察组(n=60,采取常规治疗+蚓激酶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1个月后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和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并测定患者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和1个月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下降,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和1个月后ADL、NIHSS、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hs-CRP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灯盏生脉胶囊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T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HsCRP、IMT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能够减少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还有助于粥样斑块稳定和消退,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临床预后,能够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栓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脑血栓患者纳入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47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血脂变化情况及颈动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2.59±0.37)mmol/L]、TG[(1.37±0.40)mmol/L]、LDL-C[(1.79±0.48)mmol/L]水平及IMT[(1.10±0.11)mm]、Smax[(16.42±10.13)mm~2]均较对照组[(4.83±0.74)mmol/L、(1.92±0.82)mmol/L、(2.41±0.70)mmol/L、(1.29±0.35)mm、(20.42±9.83)mm~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疾病能有效调节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脑心通胶囊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脑梗死A组30例和脑梗死B组30例.另设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的非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常规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脑心通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22.24±0.10)个/100万个细胞]与对照组[(36.00±0.09)个/100万个细胞]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EPCs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730,P<0.01).(3)B组治疗第14天,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41.40±0.18)个/100万个细胞]明显高于A组[(32.80±0.12)个/100万个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呈“U”型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