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扩展Barthel指数(EBI)评定脑卒中患者的重测信度及评测者间信度。方法:由第1位评定者应用EBI量表对3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3d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第2位评定者在第1位评定者初次评定后2 d内再次对该患者进行评定。对不同评定者间的EBI结果进行等级间相关系数(ICC)分析以检验EBI的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结果:第1位评定者两次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 99(P 0. 01);第1位评定者与第2位评定者评定总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 98(P 0. 01)。结论:EBI量表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时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及评测者间信度。  相似文献   
3.
杨荣  宋亮  魏鹏绪  张宁  王丽  李增勇 《中国康复》2020,35(9):484-487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脑电信号的研究历史已近40年,研究成果与应用不断更新。总体而言,脑电信号分为自发脑电和诱发脑电[1]。当对被试身体或者大脑进行特定刺激时,施加刺激中或者刺激后会在大脑皮层检测到具有固定规律的脑电信号电位变化,即为诱发脑电,由听觉刺激引发的神经系统反应即为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CAEP)。CAEP一般由简单认知任务刺激产生,经大量脑电信号短时间平均得到,操作简单,信噪比和特征稳定性较高,受试者一般不需要经过多次训练,应用范围广[2-3]。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假肢对线对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内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步态实验分析健全人及大腿截肢者在不同对线条件下行走时下肢运动及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差异,并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接受腔内收和外展的异常对线情况对膝关节内部股骨软骨、胫骨软骨与半月板之间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健全人在GRF第1峰值时刻膝关节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内侧,在GRF第2峰值时刻接触力主要集中在外侧,而截肢者接触力在GRF的两个峰值时刻都集中在内侧。接受腔对线内收6°会导致膝关节内侧应力、接触力、接触面积均明显增大。结论截肢者膝骨关节炎发病率高于健全人与其膝关节内侧长期过载有关,接受腔对线内收会增加大腿截肢者健侧膝关节骨关节疾病的风险,临床对线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内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探讨胫骨近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手术前后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变化。[方法]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本科采用胫骨近端低位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21膝)进行步态分析研究,记录比较术前、术后拆除外固定架时及术后6个月3个时间点步态周期时空参数、运动学及运动力学参数。[结果]11例患者步幅和步速在术前、拆除外固定器时及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运动学检测方面,随时间推移,21膝的屈膝角度、伸膝角度均显著增加(P0.05);内翻角度、外翻角度均显著减少(P0.05)。踝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P0.05),踝关节外翻角度显著增加(P0.05)。运动力学测试方面,随时间推移,膝关节内收力矩、内收角冲量均显著减少(P0.05);拆除外固定器时踝关节外翻力矩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拆除外固定器时踝关节外翻力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外固定器时足底中心压力轨迹较术前明显向外侧偏移(P0.05),术后6个月时与拆除外固定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近端微创截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步态分析测试可对该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单腔室呼吸力学集中参数模型采用一个线性或非线性气阻元件描述整个气管-支气管树对气流的阻碍作用,忽略了各级气道具备不同的力学特性这一事实。因此,基于气管-支气管树的解剖结构及各级气道的力学特性,本文将人体呼吸道分为上气道、陷闭气道、小气道三部分,建立了多腔室、非线性气道分级的呼吸力学集中参数模型。该模型以呼吸肌为自主呼吸动力,模拟了健康成人的自主潮气呼吸过程。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自主呼吸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人体呼吸生理过程较为吻合,并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本模型可用于呼吸系统病理生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7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12例(17足)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10例(14足),女2例(3足);年龄18~52岁,平均38岁。左足3例,右足4例;双足5例。根据秦氏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方法:Ⅰ度5足、Ⅱ度9足、Ⅲ度3足。结果患者马蹄内翻足畸形均获得完全矫正,可足底负重行走,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系统,获优7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2.4%。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的综合疗效,探讨该类型足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有限手术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的22例(30足)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5岁。均为踝关节以远感觉缺失。左侧2例2足,右侧2例2足,双侧18例26足。1足伴足底负重区溃疡,3足因既往足骨髓炎致足趾缺失。合并髋关节脱位3例,脊柱侧弯3例,膝关节畸形4例,?趾下垂畸形3例。二便正常控制5例,二便大部分控制10例,充溢性尿失禁6例,膀胱造瘘1例。X线片示椎板闭合不全位于L3~L5 8例,L5、S19例,L3~S3 5例。行踝关节融合12足,跟距关节融合10足;8足踝关节与跟距关节均明显松弛,行踝关节+跟距关节融合术。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8足,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8足,组合式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3足,Ilizarov外固定器联合空心钉内固定1足。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80个月,平均48.5个月。所有足踝畸形术后均得到有效矫正,中后足稳定,恢复跖行足,全足负重,溃疡愈合无复发。发生胫距关节空心螺钉断裂2例,空心钉断裂后骨愈合;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秦泗河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术后疗效评价表进行评价,优15足,良9足,可6足,优良率80.0%。结论有限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成人脊柱裂后遗感觉缺失性连枷足,可获得足踝关节的跖行静力稳定,风险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踝足矫形器个体化强化步态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步态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步态患者30例,进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后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个体化步态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并采集MAS、痉挛指数、Holden功能步行分级、10米最大步行速度、BI量表评估数据。结果 (1)量表评估:注射4周后,MAS值下降,痉挛指数降低,Holden步行能力提高、10米最大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评分、BI均提高,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2)时空参数:注射前患侧与健侧相比步长、步幅缩短,单支撑期短,双支撑期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注射后患侧较健侧各项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侧注射前后步态参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3)运动学参数: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由(30.58±16.00)提高至(43.65±9.84)和踝关节背伸角度由(13.44±6.49)提高至(22.33±5.36),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动态表面肌电参数:患侧治...  相似文献   
10.
正外固定是最常用的肢体矫形和重建工具。由于外固定器通过钢针固定于肢体而发挥作用,无论是Ilizarov外固定器还是组合式外固定器,针道反应是外固定临床应用不能回避的问题。多位学者对外固定针道反应进行过研究,其分型的方法较多,主要是基于针道的病理生理改变等进行分型。外固定针的置入位置以解剖学名称来命名的方法和穿入、穿出通道的语言描述比较繁琐,不同的医生和调查者对同一针道反应的描述可能存在差异,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